娛樂明星們的職業(yè)本質上就是要接受四面八方的關注,而關注的程度高低取決于他們在登上公眾視野的舞臺之后,對公眾傳達的是什么。美貌?歌喉?演技?可能還不夠。
抽出時間來做公益,應該說是明星身份必備的一種基因,這是接受社會矚目的代價,你要大家關注你,你本身首先就要打造良好的社會形象接受公眾的審視,獨善其身還不夠,你要對你所生活的社會、社區(qū)作出貢獻。
明星做公益,確實是一條雙贏之路,說實在的,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公益組織或者公益活動,確實有可能因為一位明星的支持而短時間里就收獲大量關注。鄧飛就承認在他免費午餐項目發(fā)展早期,馬伊俐等明星的參與對項目關注度提升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某種程度上引爆了后續(xù)的發(fā)展。
直接受邀參與公益活動,對明星來說是省時省力的方式,要做的只是選擇項目、安排時間出席,可謂明星公益的“懶人模式”,但也相當靈活。
想說的是,這種主動參與式的公益活動中,從明星的角度來說,可能需要避免標簽化或者非常淺層的參與模式,需要更關注實際的效果和契合度。舉個例子,李冰冰和WWF“地球1小時”活動的攜手就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案例,公益項目在較短的時間里獲得了良好的推廣效果,而明星塑造了自身與環(huán)保話題的聯結。
明星公益的另一個層面是真正地將自己對公益的參與轉化為事業(yè)。相比于參與式的明星公益,事業(yè)式的明星公益更主動了,需要更多的思考和計劃;相比客串式的臨時演出,明星們需要付出更多,這回不是別人搭好臺子去站一下的問題,而是自己要搭臺子,還要搭好臺子;比起更多收獲掌聲和贊許的參與式公益,公眾對事業(yè)式公益的關注方式也不一樣,公眾對明星的要求不僅僅是亮個相就給你掌聲,而是要看你作為公益的實踐者到底專業(yè)度夠不夠,動機純不純,你的每一個承諾都會被監(jiān)督。
近期有關明星公益的新聞中,有一條是5月底嫣然天使基金的慈善晚宴在香港舉辦的消息,天后王菲拉著自己的好友劉嘉玲等站臺,交上了募款五千多萬港元的成績單。此次是嫣然首度跨出大陸地區(qū)之舉,募款額創(chuàng)歷年之最。李亞鵬和王菲做為嫣然天使基金(剛剛宣布在香港注冊了基金會)的發(fā)起者,從7年前因為女兒的先天缺陷而走上的公益路,現在看起來越來越像李亞鵬夫婦打算要長期從事的事業(yè)。
從當初成立基金,到嫣然天使醫(yī)院,到現在李亞鵬宣布打算要做的嫣然天使咖啡館,再到已經有所啟動但并未大肆鋪開的“嫣然公益設計”,事業(yè)的戰(zhàn)略布局設計得有板有眼。
審視這些年嫣然系列公益走過的路途,不難發(fā)現公眾對這樣事業(yè)化的明星公益是會越來越習慣于將其放在專業(yè)公益的領域去考量和監(jiān)督。嫣然走過7年,公眾對嫣然財務、項目實施等方面的關心、監(jiān)督甚至是質疑也一路相伴,人們并不會因為你是明星而放低要求,反而會觀察得更加仔細。
話說回來,只要不把公益變成“生意”,無論標簽、基因還是事業(yè),相信公眾一定都是持歡迎態(tài)度的。
(作者為《公益時報》副總編輯 張夢穎)
本期三棱鏡的主題為“不捐錢的個人選擇”。
本期主持人:張夢穎 新浪微博:@張夢穎z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