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是給予而不是索取。不僅是給予不圖回報,而且反而是施者向受者感恩,是捐贈者感謝貧困者為捐贈者提供了實現(xiàn)愛心的機會。
現(xiàn)代慈善不可能是誰從事慈善就要將其作為"公眾人物"而進行全面審查從而將慈善變成令人望而生畏的祭壇,恰恰相反,現(xiàn)代慈善是讓人心靈和道德得以不斷凈化和升華的圣壇。
我國社會正在快步進入現(xiàn)代慈善時代。壹基金公益基金會、河仁慈善基金會以及安利公益基金會的成立,2010年的捐贈超過700億元等,具有多方面的標志性意義。支撐現(xiàn)代慈善事業(yè)發(fā)展,一定要有現(xiàn)代的慈善理念。在我國慈善理念隨著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而處于高速轉型的歷史時期,有必要明確以下十個較為基本的現(xiàn)代慈善理念。
一、施者感恩受者
慈善是給予而不是索取。現(xiàn)代的給予還要更進一步,不僅是給予不圖回報,而且反而是施者向受者感恩,是捐贈者感謝貧困者為捐贈者提供了實現(xiàn)愛心的機會。因此,做好企業(yè)還不是慈善,更不可能是最大的慈善,而只有實施捐贈才屬于慈善的范疇,兩者涇渭分明,不能混淆。
慈善給予的形式又是多種多樣。現(xiàn)代捐贈往往有股權、有價證券以及建筑物等多種類型的捐贈。這種捐贈,最為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所有權的讓渡,即從一人一家所有轉化為社會所有,但這種社會所有不是國家和政府所有,是基金會代表社會管理財產但不是捐贈給政府。這種所有制,不國不家,不公不私,對于長期習慣于非國即家、非公即私傳統(tǒng)的我國社會還相當陌生,按照我國的傳統(tǒng)觀念,這種捐贈可能是"換湯不換藥",我國的文化傳統(tǒng)是只有國家才能代表社會,社會不能代表自身。
二、對捐贈者寬容
寬容而不是苛責,是慈善界的主流行為方式。過高的道德標準,往往產生虛偽或者暴力。魯迅先生所批評的道德殺人現(xiàn)象在中國歷史上是相當嚴重的。而以善促善,則是現(xiàn)代慈善的一種基本態(tài)度。許多人行善,往往會犯一定錯誤,特別是在行善之初,因為缺乏經驗,往往有較多的不足,也有的慈善家抱有不同的想法?,F(xiàn)代慈善認為,做慈善總比不做慈善好,只要沒有犯法犯罪,社會還是對其給以寬容和鼓勵?,F(xiàn)代慈善的許多理念來源于基督教,而基督教有關寬容理念有一個故事可以體現(xiàn):當人們都要拋擲石頭砸死一個人的時候,耶穌的基本態(tài)度是自己真正沒有一點過錯的人才可以去投石塊,結果大家都停了下來。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缺點,不能寬容別人也就不能寬容自己。
現(xiàn)代慈善的行為方式較為優(yōu)雅,不可能發(fā)生我國社會常見的不捐贈者比捐贈者更有道理甚至以高調反慈善為榮的極端現(xiàn)象。歐美社會也很少用到"詐捐門"這種詞。
三、高調慈善
高調個性而不是低調倡導。一百多年前的卡內基進入慈善界就是高調,當然他是身體力行,還提出了捐贈的重點領域。許多慈善家都是公開宣揚自身的慈善行為,并且還要把家庭的慈善傳承理論化而廣為宣傳。而以慈善家的名字命名的基金會、建筑物、大學、圖書館、博物館等,相當普遍。
現(xiàn)代慈善十分個性化,這與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壓抑個性崇尚低調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
四、來自民間的慈善壓力
善意壓力而不是依賴自發(fā)。最突出的表現(xiàn)是比爾·蓋茨和巴菲特,他們給予富豪們的壓力過大,明確要人家承諾將來要捐贈一半財產,還要計算有多少人給出了承諾,簡直是要對美國最為富有的人進行宣戰(zhàn)。
在香港,在節(jié)假日往往有相當廣泛的旗幟義賣活動,在活動期,走在大街上,如果你沒有已經買旗的標志,就會十分尷尬。
英國則是每年都要舉辦將士陣亡日義賣罌粟花的活動,英國首相卡梅倫訪華期間之所以一定要佩帶罌粟花的標志,主要的原因就是如此,即使中國的代表團當時在英國訪問,你不帶罌粟花的標志也不好意思,因為其主旨就是慈善,沒有其他政治含義。歐美的勸募活動也相當深入,有的甚至敲門勸捐。當然,需要說明的是,這些善意的壓力,不是政府的活動,而完全來自民間。
五、組織發(fā)達而不是個體單干
既要彰顯個性,又不是個體單干,怎么解決這一矛盾呢?現(xiàn)代西方往往成立眾多的家庭或家族基金會,慈善事業(yè)的主體是組織化的家庭,家庭基金會有許多。美國的十多萬基金會中,有90%以上為私人和家庭出資建立的基金會。各國建立基金會的門檻相當?shù)停貏e鼓勵家庭或家族成立基金會以實現(xiàn)捐贈意愿。
因為有了如此眾多的基金會,就產生了專業(yè)化與職業(yè)化的社會需求。西方社會為什么不把公開透明當作一個特別重大的問題而給予關注?一方面,當然與他們已經形成較為完備的法治系統(tǒng)有關,另一方面,關鍵是他們的捐贈往往是組織化了的家庭或家族基金會,捐贈者往往參與管理,或者就是自己退休后把自己的積蓄捐贈出來成立基金會,自己管理自己開發(fā)項目,這些人怎么會埋怨公開性不夠呢?
比較而言,我國當前的基金會過少,只有二千來個,而我國基金會的門檻又過高,大眾捐贈的組織化進程還相當復雜,絕大多數(shù)人的愛心捐贈沒有渠道順暢實現(xiàn),因此出現(xiàn)了人們自覺不自覺地將基金會與政府行政機構等量齊觀的現(xiàn)象,同時也出現(xiàn)了許多基金會簡單模仿行政行為的現(xiàn)象,公眾也免不了按照政府的行為標準來評價慈善組織。
六、免稅行善而不是竭澤而漁
免稅政策,成為近百年來現(xiàn)代慈善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yè)會不會由于捐贈而受益?答案是肯定的。企業(yè)捐款有一定的免稅額度,個人捐款有著更高的免稅額度。通過稅收的優(yōu)惠,無論是公司還是個人,客觀上都得到了一定回報。人們通常認為,社會和政府實際上通過社會捐贈得到了更多的回報。
在西方一些國家,還通過配比的額度來鼓勵慈善組織積極募捐,如果一個組織得到一定的捐款,政府還要給予一半甚至一比一的資金配額獎勵。行善不吃虧,行善能夠得到較多的社會回報,善有善報,已經形成了一種法律機制。
七、重稅施壓而不是道德說教
現(xiàn)代社會不鼓勵將財富全部遺傳給子孫,為縮小貧富差距,遺產稅是其重要手段,有的國家甚至征收高達50%以上遺產稅。這種重稅政策,導致了富豪們往往愿意將大量資金捐贈建立由自己家族參與管理的基金會從而規(guī)避稅收。
現(xiàn)代社會并不是對富人進行簡單的道德說教,當然西方文化也沒有指責人們文化素質高低的傳統(tǒng),他們更多地強調利益問題,從利益的角度來強制性地要求人們參與慈善,并且達成巨額捐贈。使企業(yè)的社會責任有了國際標準,給不給予社會捐贈,成了判斷企業(yè)社會責任的重要標志之一。
八、保護尊嚴,杜絕揭人隱私
現(xiàn)代慈善,透明中又有不透明。慈善家的宴會,往往不放記者參加,這在巴比晚宴過程中表現(xiàn)得十分突出。許多項目的決定權主要在捐贈人。捐贈人尊嚴十分重要。資中筠教授在《財富的歸宿》一書中寫道:"那些大財團巨頭在致富過程中巧取豪奪、殘酷無情,如老卡內基、老洛克菲勒之流有'強盜爵爺'的綽號;而他們在捐贈中又如此熱忱慷慨、急公好義,以社會乃至人類的福祉為己任".對于這樣的矛盾現(xiàn)象,美國社會給予了慈善家以明確的支持,他們沒有進一步揭露這些慈善家的隱私和過去。立地成佛,似乎是慈善界的基本法則之一。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社會公共權力侵犯公民隱私的事情不斷發(fā)生。文化大革命借助于批判資產階級而基本消滅了人們的私生活。即使是現(xiàn)在,審判法庭的公開攝影報道,對妓女游街示眾,人們已習以為常,而這在發(fā)達國家則是嚴格禁止的。
公權與私權之間有嚴格界限,為了保證私人權利不受侵犯,美國憲法修正案甚至規(guī)定個人可以擁有槍支。這樣的傳統(tǒng),同樣帶入了慈善領域。人們不可能追問慈善家的動機,更不可能運用媒體騷擾慈善家的正常生活甚至對其個人的私生活和小時候的不良行為進行報道。如果媒體這樣報道,可能會遇到較大的法律麻煩。現(xiàn)代慈善在公權與私權方面的界線劃分得相當清晰。
現(xiàn)代慈善不可能是誰從事慈善就要將其作為"公眾人物"而進行全面審查從而將慈善變成令人望而生畏的祭壇,恰恰相反,現(xiàn)代慈善是讓人心靈和道德得以不斷凈化和升華的圣壇。
九、捐贈權高于社會知情權
捐贈者可以不公開、不透明,充分尊重捐贈人的意愿,是現(xiàn)代慈善的一個品格,而受捐助者則往往比捐贈者受到更多的監(jiān)督。
我國社會由于體制不健全,實現(xiàn)較大額度的捐贈往往十分困難,因此,我國的有關法律對于捐贈人的權益也給予了多方面的保護。但是,由于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人們往往習慣于對捐贈者本人特別是對名人的捐贈行為進行嚴格監(jiān)督,形成了一種越捐贈得多、越受監(jiān)督而不捐贈則安全的畸形現(xiàn)象,而項目的進展、組織行為的規(guī)范和受捐者的狀況往往被人們忘掉了;這種現(xiàn)象,與現(xiàn)代慈善格格不入。
十、全民慈善優(yōu)于富人慈善
現(xiàn)代慈善特別鼓勵大眾參與,廣開參與之門。對每年不到一萬美元或英鎊的社區(qū)類的小型基金會,就沒有太多監(jiān)管行為,主要是給大眾參與提供方便;當然,西方視教會為慈善組織,教會的活動又相當普及,捐贈行為甚至每周都要發(fā)生,客觀上也是能夠實現(xiàn)經常捐贈的一個平臺。而且,現(xiàn)代慈善還大開志愿服務渠道,有的國家20%甚至50%以上的人口都要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從而使大量的社會問題能夠及時地在社區(qū)層面得到解決。
正因為慈善深入到基層的多項活動之中,從而能實現(xiàn)社會和諧,不斷地促進道德和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