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收藏本站
中華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頁 > 新聞 > 企業(yè)CSR > 甘肅隴南大山里的五一小學,是梁紅霞的“家”
甘肅隴南大山里的五一小學,是梁紅霞的“家”

2019-01-10 來源 :公益e家人??作者 : 許亞薇

代課十一年,梁紅霞換了三所小學,一所比一所小,一所比一所偏遠。她隨夫遷徙,從山腳下一路跑到大山里。

梁紅霞在大山里結婚生子,以校為家,時常陷入“是否要下山”的選擇和掙扎??墒菚r光匆匆而過,她卻越來越喜歡大山,難以割舍山里寧靜而簡單的生活。時轉世移,離不開山區(qū)孩子的那顆心更加堅定。

在甘肅省隴南市禮縣祁山鎮(zhèn)五一小學,梁紅霞一家“駐扎”在那里。2018年,她有幸入圍馬云鄉(xiāng)村教師獎提名教師,今天講述她的代課故事。

“原來我是留守兒童啊”

2007年,22歲的梁紅霞大學畢業(yè)。她花光身上所有錢,購買了一張從蘭州開往北京的火車票,像無數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孩子一樣,迫切地想要逃離過往生活,憑借一顆簡單、純粹的心,一腔熱血投入大城市的“懷抱”,期待有一天能夠闖出屬于自己的天地。

“那時候總是心比天高,想去外面看看。”梁紅霞說,年輕那會兒好像從不為生活發(fā)愁,覺得開心快活就好。

可是生活永遠不像想象中那樣順遂。工作機械重復,收入不多;父母雖然同樣在北京打工,但一家人分散各處,一兩個月勉強見上一面;北京的夏天干燥炎熱,讓人感到無比焦躁……

照看她長大的奶奶時常打電話安慰:“不開心就回來吧!”老人家不經意間說出的話讓梁紅霞的心抽動的一下,她萌生出回老家的念想。

最終讓她決心回家的契機,來自一則公益廣告。一天,她站在公交車站等車,抬頭剛好看到街角的廣告牌:一個穿著臟兮兮衣服的小女孩坐在村口,眼神凝視前方,仿佛等自己的父母回家。梁紅霞大致記得廣告牌上寫著:“原本應該快樂天真的孩子,卻因父母常年不在家里,變成了留守兒童……”

梁紅霞牽著孩子的手。 攝影/李頎拯
 

就在一瞬間,這則廣告戳中了梁紅霞。坐上車,回到宿舍,小女孩的影子卻停留在她的腦海里。她問周圍的同事“你知道什么是留守兒童嗎”,她去網上查找新聞和資料,看到了無數留守兒童的照片。

“跟隨爺爺奶奶在農村生活,父母雙方或一方在外地打工或工作,原來我自己就是留守兒童啊!”梁紅霞心想,那圖中的孩子不是別人,其實就是自己。

2007年10月,英語專業(yè)畢業(yè)的梁紅霞辭去了北京的工作,回到了家鄉(xiāng)甘肅隴南。“小時候就有當老師的夢想,看到公益廣告里的留守兒童,好像一下子被喚醒,我要回去當老師。”

“以校為家”的生活

入九后的甘肅大山里寒氣逼人。每天早上七點多,天還沒亮,梁紅霞起床,開始一天的忙碌。“吃完早飯我要去教室生爐子,天氣太冷了。”梁紅霞說,7點50分早操時間,天亮了,孩子們也就到齊了。

梁紅霞每天的第一個工作,生爐子。 攝影/李頎拯
 

梁紅霞所在的五一小學位于祁山深處,是整個學區(qū)9所學校中海拔最高的學校。目前,全校一共45名學生,從學前班到六年級,采用復式教學。孩子們全部來自周圍村子,路途最遠的不超過半小時,暫時沒有住校生。

甘肅省隴南市禮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有統計顯示,75%的孩子是留守兒童。而梁紅霞粗略計算了下,五一小學的留守兒童的比例可能高達95%。面對這樣的情況,梁紅霞覺得肩上的擔子更加沉重。

從離家近的西漢小學,到離家20公里的中王小學,再到2014年10月,梁紅霞不太情愿地跟著老公蘇子鋒上了山,“他被安排到五一小學當校長,我也是老師,就跟他一起過來了。”

梁紅霞說起四年前的決定,仿佛云淡風輕,可在做出抉擇時,夫妻倆經歷了復雜的心里斗爭:山上的生活怎么樣?自己孩子的教育問題怎么解決?一家三口在山上,這生活能適應嗎?“我們倆商量了好多天,最后決定給自己三年期限,先去試試,不行就下山。”

剛到五一小學,梁紅霞用“五味雜陳”四個字來形容。學校很小,加上他們夫妻倆一共6名老師;一家三口生活在改造過的大教室里,過上了“以校為家”的生活, “人家都是越調動條件越好,我怎么越來越差呢?”

梁紅霞一家,現在租住在校門口的房子里。 攝影/李頎拯
 

每當下雨時,外面大雨,教室里小雨;活動板房潮濕異常,每天跟老鼠、大蜘蛛以及各種叫不上名字的昆蟲為伴;山上沒有商店,每周下山采購生活用品……這些都是生活中的艱難。

可是,讓夫妻倆最頭疼的卻并不是日常生活。留不住老師,留不住學生,全鎮(zhèn)9所學校排名墊底,教學質量讓人焦頭爛額。

大山里的創(chuàng)新教育

“既來之,則安之”,抱怨通常是無能的表現,梁紅霞夫妻倆決定作出改變。

所有駐扎在鄉(xiāng)村的老師,常常被冠以“堅守”“苦教”等詞語,老師苦教,學生苦學,讀書成了一件“苦”事情。而梁紅霞的想法卻一直樸實而簡單:在最大能力范圍內教好每個孩子,成績好的將來走出大山,去外面接受更好的教育;成績差一些的安心留下來,用勤勞的雙手和堅強的內心美化貧瘠的土地,讓家鄉(xiāng)變得美麗富饒。

她通過努力,先從改變自己開始。2017年,梁紅霞幸運的加入到北京市西部陽光農村發(fā)展基金會發(fā)起的“青葵花導師計劃”,在2017年3月獲得了第一批青葵花去青島培訓的機會。

“這是我多年來最了不起的榮譽了,因為代課老師很少走出去參加培訓。”梁紅霞“貪心”的汲取著導師們傳授的經驗,她說,比起第一次見到大海、沙灘、海鷗,第一次坐飛機、住酒店,真正見識到導師們的精彩課堂,看到城市里孩子們自信的笑容才是課程最有意義的部分。

回到學校,梁紅霞改變了教學模式和方法,課程中融入導師們的金點子,經過調整,她的課堂變得色彩豐富,“有血有肉”。

梁紅霞開始關注孩子們的個性和特長,引導開展課外書籍閱讀,培養(yǎng)扎實的書寫習慣,關注每個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

與城市不同,大山里特有的自然環(huán)境,讓課堂有了更加豐富的試驗場。比如,梁紅霞設計了“回歸自然之野外課堂”和“野外生存之集體火鍋”等內容,在實踐和玩耍中學到知識。

學校學生人數較少,便于管理,“集體火鍋”一學期兩次,這是孩子們最喜歡的項目。“每個孩子從家里帶來不同的食物,我們老師提供鍋和底料,選個天氣不錯的日子,郊游+火鍋,體驗集體合作的幸福感。”梁紅霞說,整個過程中,除了吃喝玩耍,她還會給孩子們普及消防、環(huán)保等知識,培養(yǎng)好習慣。

“野外課堂”的時間根據課本而定,每當學到有關自然的課文,梁紅霞就會把孩子們帶到戶外。比如學習《植物媽媽有辦法》《踩影子》時,她把孩子們帶到戶外,通過實踐和游戲的方式引導孩子們在玩耍中學習,趣味性提升,從而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梁紅霞開發(fā)的教學實踐內容得到了老師和家長們的認可,她被評為學區(qū)的“野外拓展課堂優(yōu)秀教師”。

“孩子們變了,我也變了,我們變得像朋友一樣,感覺他們就是我的一件件‘小棉襖’,讓人心里暖暖的。”梁紅霞覺得,創(chuàng)新的教學是拉近師生關系的紐帶,拉近家校距離的繩子,改變和創(chuàng)新讓學校有了生機和活力。

讓人感到驚喜的是,通過梁紅霞跟學校所有老師幾年來的共同努力,五一小學的教學質量得以提升,課程內容變得豐富多彩,學校在學區(qū)的成績也不斷進步,從墊底沖到了前列。

物質貧瘠,卻精神富足

當了十一年代課老師的梁紅霞,現在每個月有1000多元工資,但她卻說自己“低收入、高回報”。她考過幾次教師編,都鎩羽而歸,索性不再糾結得失,“代課也一樣是老師啊!比起付出,我獲得的回報可能更多。”

在梁紅霞的班里,除了她自己的孩子,其他全部是留守兒童。為了加強跟家長之間的交流,她常常開親子讀書會、趣味運動會。每次讀書會,梁紅霞都會被觸動。“我讓孩子們提前寫好給爸爸媽媽的信,然后在會上讀出來。來開會的都是爺爺奶奶,聽完孩子們發(fā)自內心的真情實感,總是默默流淚。”

曾經,梁紅霞認為,一個村子的發(fā)展跟教育沒有關系,但現在她覺得自己錯了,“一個學校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整個村子,所以我要讓學校變得越來越好。”

明年開春,新校舍就可以正式投入使用了。

2018年,五一小學爭取到資金,重新修建了校舍。“為了讓年輕老師留下來,其中幾間改建成宿舍。”梁紅霞說,學校變好,老師留下來,孩子們才會在家門口好好讀書,外出打工的家長、家里留守的老人也可以安心。

梁紅霞從不回避自己有一天可能會下山去,因為她要為自己的孩子考慮未來的教育。可是她說,自己漸漸愛上山里的生活,看著學校里的孩子們,她越來越“舍不得,放不下”,“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讓學校變得更好,哪怕有一天離開了這里,也讓新來的老師愿意留下來。”

“只要心中有愛,陽光遲早會透進來照亮我們。”梁紅霞是一名普通的鄉(xiāng)村代課教師,她說,只要需要,她會繼續(xù)在鄉(xiāng)村待下去,并始終堅信有愛的地方就有陽光,有陽光的地方定會山花爛漫,“讓教育有溫度,很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