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收藏本站
中華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頁 > 專欄 > 尹昌齡:慈惠堂的背后管家
尹昌齡:慈惠堂的背后管家

2016-03-03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路延

民國慈善家尹昌齡
 

本報上期“尋找慈善傳統(tǒng)”(總第3226期15版)介紹了曾在成都地區(qū)運行了200余年的當地最大的民辦官助慈善機構——慈惠堂。在1924年至1942年間,主政慈惠堂的民國慈善家尹昌齡為機構的繼承與發(fā)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而他本人也為后世留下了許多傳承至今的佳話。

據成都地區(qū)民俗專家劉孝昌介紹,尹昌齡自小好學,沒幾年就中鄉(xiāng)舉,后成進士,入翰林。曾任翰林院編修、鳳翔知府等職。“他辦案公正,民眾喊他尹青天。”

不過,尹昌齡為后人所念的,多為慈善。“他1924年接手慈惠堂,克己奉公,自己每天午飯就用兩個銅板買紅苕吃。他還把消費機構轉為生產機構,辦成衣鋪、鞋帽鋪、火柴廠等等,來反哺慈惠堂,收養(yǎng)的老弱病殘,多時達兩三千人。”

秉公持正 民眾喊他尹青天

劉孝昌說,尹昌齡父親讀書有見識,因為貧窮才經商。“他經商盈利,自己節(jié)衣縮食,賺錢給尹昌齡弟兄兩人買書。”

尹昌齡是個讀書種子,沒幾年就中了鄉(xiāng)舉,后來就成了進士。“按照當時制度,成進士翰林后,要入翰林館學習朝章國故三年,還須經過大考,然后散館,就是畢業(yè)的意思??歼^了,分等級安排官職,考不過,分到各省當知縣。”

當時有個現象,出身富貴人家的新翰林,希望得編檢,可以坐至卿相,家貧的寒士,希望能夠外放。“想考不過,有個公開的秘密,就是寫錯別字,為了防止作弊,考生們的答卷都會謄寫一遍,只要故意把錯別字寫大,閱卷大臣一看,朱筆一抹不及格,就能成功外放。尹昌齡靠這一招,分到了陜西當白河縣知縣。”

白河縣在陜北,連年災荒,匪多民散。“尹昌齡覺得要先清除匪患,搞好生產,老百姓才能安生,他興辦團練,操習武藝,自己也一同練習,吃的也是粗茶淡飯,跟其他團員一樣,不到一年就有了成效。”由于為官清廉,才能突出,他幾次升遷,當了商州知州后,又升鳳翔知府。“鳳翔就是西安,他問官司、斷訴訟案,都是秉公持正,絲毫不茍,在當地很有名氣,老百姓都喊他尹青天。”

激將“出山” 接手成都慈惠堂

劉孝昌說,尹昌齡幾地為官,還曾在貴州任職。“護國戰(zhàn)爭以后,貴州政局易人,他卸職回到了四川。”出人意料的是,尹昌齡當官30多年,回川后竟然連房子都沒有,還是租房而住。

當時,成都慈惠堂街有一所大宅子,名為“慈惠堂”,是一所官辦的慈善機構,有田三百多畝,加上政府經費,可養(yǎng)活孤苦無依者3、400人。“慈惠堂,是創(chuàng)辦于清雍正年間的慈善機構,民國以來,政局動亂,財政緊張,救濟經費經常挪作他用,所以日漸衰落了。1921年,市政公所成立后,市政督辦陳鴻文十分熱情,認為這個機構辦慈善事業(yè),就要有一位社會賢達出來主持大局,他多次登門邀請尹昌齡,卻被婉言謝絕。”

天天上門的陳鴻文,鬧得尹昌齡哥哥不得清靜,就用了一招“激將法”。“他哥哥元理說,老四,你性情固執(zhí),外頭有人說你閑話,說你盡管被喊成‘尹青天’,但50多還沒后人,可能有些缺德的地方。尹昌齡就問他,哪里聽到的?他最佩服徐子休,元理就哄他徐三哥聽到的,徐三哥還說,慈惠堂有田,養(yǎng)幾百孤寡,眼前這些公益事不肯做,到時官產軍隊拿去,孤寡就會餓死,你就成了‘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了。”

尹昌齡被這番話一激,挺身出來辦慈惠堂。

生產反哺 為孤兒開辦學塾

尹昌齡接手慈惠堂,先讓孤苦人們吃飽肚子。“他一到慈惠堂,看到大家面黃肌瘦還水腫,曉得是沒吃飽,就增加給養(yǎng)費,一天兩頓飯變三頓飯,稀飯變成吃干飯。他自己不支分文薪水不說,每天中午,兩個銅板買紅苕充饑。”

為了反哺慈惠堂,他著手變消費機構為生產機構。“尹昌齡說,跛者,可使守門;瞽者,可使習唱;男人,可編竹箕掃帚;女人,可搞縫紉。慈惠堂逐步興辦起三四十個生產服務機構,如成衣鋪、鞋帽鋪、裱畫鋪、印刷鋪等等。勞動者不僅可以吃飽飯,還可以掙錢。”

成都鳳凰山,是清末新軍的營房。賴心輝任民國四川省長時,擬另建軍營,拆除舊營房,把堆積如山的房料送給慈惠堂。“利用這些木料,尹昌齡在外東大田坎一帶修了一條街,開設不少商店,發(fā)了一筆財。”

劉孝昌說,慈惠堂的人很自由。“他們有手藝,能掙錢后,愿意出堂回家的,自食其力的人,存款本人全拿走,如果念舊回來看看,還有兩餐一宿的招待。”慈惠堂發(fā)展壯大時,還接管了育嬰堂、孤兒院,丁文誠公祠的田產也由慈惠堂代管。“尹昌齡把丁公祠辦成‘文誠義塾’,孤兒優(yōu)秀來上學,學習國文、數學和英語,英語和數學學得好的,送到武漢、天津工廠學技術,國文好的,推薦到軍政界當文員。”

火柴暢銷 盒面畫扇寓意善


 

清末,周孝懷任勸業(yè)道時,在成都九眼橋附近辦過火柴廠,民國以來,房子還在,只是駐兵,已經破爛。“尹昌齡想恢復火柴廠,向軍方首領楊森申請,能不能給慈惠堂搞生產,楊森同意了,讓軍隊搬遷。”

想辦火柴廠,卻沒有資金。“尹昌齡犯難的時候,幾個軍人主動找他,說知道你辦火柴廠沒有錢,我們愿意投資,尹昌齡問他們,你們投資目的是什么?軍人說按股分紅,他就回問,你們入股,把賺的錢分了,鰥寡孤獨吃什么?”勸退了軍人,尹昌齡只得找銀行借錢,由于沒有貨物作抵押,看在他善名的份上,行長周詢私人借了5千元給他救急。

尹昌齡借到錢后,辦起了培根火柴廠?;鸩駨S的商標,是一個小孩端著碗吃飯,目的為育嬰,老百姓稱之為“娃娃牌”。后來,尹昌齡感到娃娃牌商標的含義有所不足,于是更名為“扇牌火柴”。在火柴盒面畫折扇一把,并親手撰書前語六行,其文為:廠中余利,專恤孤窮,若有私心,天地不容,以扇喻善,奉揚仁風。

火柴廠,雖然主打慈善牌,但質量非常好,暢銷全市。“培根火柴所用原料上乘,磷、納、鉀之類,多購自國外,每一根都能用,抗戰(zhàn)時期,火柴曾經一度賣到了淪陷區(qū)。”

善待盲人 佃農照料免田租

1938年11月,敵機轟炸成都,慈惠堂8000多鰥寡孤獨,急需疏散,使其各得其所。“最難安頓的是一大群盲人,他們有吹拉彈唱的手藝,在成都可以掙錢,疏散到鄉(xiāng)下,雖然可以吃飽飯,但沒有市場。”

苦惱的尹昌齡,正巧遇到一晚上吹大風,把旗桿折斷了。“他就騙這些盲人,說這是大禍將至的兇兆,你們不走我也不走,我陪你們同歸于盡,數百位盲人齊聲大哭,愿意疏散,他趕緊想辦法來安置。”

尹昌齡想了個辦法,讓佃農幫扶盲人。他召集了400多戶租種慈惠堂田產的佃農,懇請他們每家收留一個盲人。“他說,你們中慈善機關的田,應該以慈善之心來報答田主,敵機轟炸,救死扶傷,人人有責,今天請你們來,為的就是這些盲人,希望你們一家領一個照料,三餐讓他們吃飽,剛到這個地方,帶著他們走熟路,以后才不摔倒,秋收納租結算的時候,一定不會虧負你們,到時候你們減讓多少,盲人說句話,就算數。”

佃農們聽到他對盲人如此關愛,大為感動,紛紛同意他的方案。他竟然面向眾人叩頭,行一大禮。佃農們各自把盲人領回家后,當自家老人一般看待。疏散多年后,盲人無一人因戰(zhàn)禍身亡。

送殯者眾 數百盲人充儀仗隊

劉孝昌說,尹昌齡逝世前一二年,最憂心慈惠堂事。“他說像慈惠堂這樣的機構,如同一個獨立國,覬覦者很多。”

逝世那天,尹昌齡和兄長、友人閑談,“尹昌齡說‘使我能再活一年,看見這八千多鰥寡孤獨有個下落,死亦瞑目!’他還感嘆,怕自己死后,慈惠堂被豪紳爭奪,拖爛到分家具了事。友人告別時,握手發(fā)現他手冰冷,說陽氣不通,恐將作古了。當天稍晚,就有人在東大街撞見尹三爺買壽衣棺木,尹昌齡落氣一小時了。”

出殯前夕,友人帶著兒子,去為他挽柩以行。“小孩子眼睛亮,遠遠望見送殯行列,問‘尹太老師又沒有做官,何以那個高個子警備司令嚴嘯虎也帶著人來吆小菜擔子,為太老師出喪清道呢?’友人就回答‘人只要道德文章為世所敬重,就比做官還貴,立德、立功、立言,為之三不朽,尹老太師便是太上立德的頭等人物,所以社會上都尊敬他’。”

行過九眼橋時,前面一片吵鬧。舊俗大出喪時,要將孝幛、孝聯(lián)用竹竿扎好,用人拿著,像儀仗隊那樣前行,數百盲人請求充儀仗隊。“因為道路不平,治喪人員不同意,瞎子們大喊大鬧‘總理對我們那么好,他百年歸天,這點心都不要我們盡啊!’一齊放聲大哭。治喪人員被他們感動了,答應了盲人的請求,但為了安全,一個盲人配一人攙扶,不曉得的路人,還認為是什么新的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