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9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高文興
在采訪間隙,劉紅宇翻看“美麗中國”支教點的孩子照片。
“媽媽對我的影響,是很大的。”談起母親,干練的劉紅宇此刻語速有些變緩。
她從律師事務所的高樓里向外望去,北京國貿的寫字樓間盡顯都市繁華,只有幾處磚瓦平房院落能讓人感到平靜。恐怕也只有這些僅剩的院落,才能把她的思緒拉回從前,回到詩城奉節(jié)的古城——盡管那座曾回蕩著“朝發(fā)白帝彩云間”詩句的山頭如今已沉入了三峽的江心。
“大學畢業(yè)后,媽媽揣著自己檔案,主動要求來到了最偏遠的奉節(jié)縣。不久又主動要求來到山區(qū),負責當地的衛(wèi)生院工作。”劉紅宇說。
而在劉紅宇童年的記憶里,母親的“魯莽”也是山里人很少見的。
“媽媽打著火把,走上一個晝夜的山路去產婦家里接生,路上可能還會碰見野獸。產婦難產,大出血,嬰兒的一個胳膊卡死在子宮里出不來。她給嬰兒截了肢,救活了產婦,天亮又拖著虛脫的身子走回來。”
想要走出去,就必須要讀書
巴蜀之地,重重疊疊的大山擋著山里人的夢,但沒能擋住文革的磨難。
劉紅宇的父親是縣里的干部,自然少不了挨整,每次去看父親都是在牛棚里面。母親也被荒誕地列為“專政對象”。
“媽媽在奉節(jié)是被稱為‘活菩薩’的人。”文革時期,劉紅宇的母親幾乎都是在病人的家里面度過的,“這家藏幾天,那家藏幾天。”
時代的遭遇早隨著童年一同遠去,但讓劉紅宇此后一直掛念的,是山里人的艱難、質樸和渴望幸福的狀態(tài)。
“大山擋著視野,我當時就知道,想要走出去,就必須要讀書。”劉紅宇說。
但誰能想到她真的走出來了。
16歲那年,劉紅宇背著一箱牛肉干和一箱書到北京求學,隨后,順利考上全國唯一的政法重點院校——西南政法大學。
大學期間,在法院實習的劉紅宇親眼見證法律工作者風里來雨里去,讓一個個素不相識的求助者找到了依靠。在他們的身上,劉紅宇似乎又看到了母親在大山里播下的希望火種。
“醫(yī)生和律師這兩個職業(yè)是那么地相通,都救人于危難中。”劉紅宇說,這就是她編織“律師夢”的開始。
1985年,劉紅宇從西南政法大學畢業(yè),進入人民銀行四川分行工作;1988年,又調入中國農業(yè)銀行北京分行。
在當時中國的銀行中,法律科班出身的人寥寥無幾,劉紅宇的法律專長得到了充分發(fā)揮。由于在銀行一線業(yè)務中,她總能發(fā)現許多漏洞,彌補了很多潛在的經濟風險,劉紅宇在銀行系統(tǒng)名聲鵲起。
但也許母親在她心中打下的烙印太過深刻,劉紅宇也干了一件“魯莽”的事情——主動上交銀行破格分給她的住房。
要想豐滿人生,做公益
非常有必要
1992年,劉紅宇“下海”了。
那一年,鄧小平的南巡講話為法律界帶來了歷史性的契機,北京批準成立了14家合伙制律師事務所,這其中就有劉紅宇和合伙人創(chuàng)辦的同達律師事務所。
一眨眼,20多年過去了,劉紅宇和律師事務所攀上了一個又一個高峰——部級文明律師事務所、全國優(yōu)秀律師事務所、ALB雜志“亞洲地區(qū)蓬勃發(fā)展中的30家律所之一”……今年,這個備受業(yè)界矚目的ALB雜志首次評選15位優(yōu)秀女律師,劉紅宇又在其中。
劉紅宇在大山外立了足,也開始為山外的社會進步貢獻力量。
作為連續(xù)三屆的北京市人大代表和兩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她這些年提出了不少家喻戶曉的議案和提案。
劉紅宇的第一份人大議案就讓之前50年沒動的1.1米的兒童免票線“長了個”。
“這個議案一出,我立刻上了頭版,因為它涉及千家萬戶。”劉紅宇說到這兒不免透著幾分驕傲。
對于社會公益,劉紅宇做了很多議案和提案,她希望這樣的驕傲時刻能越來越多。這些年,她一直推動環(huán)境保護的公益訴訟納入民訴法,為北京市交通的綜合治理獻策,呼吁商品信息的公開透明……
有記者專門問過她這個問題,“為什么如此熱心公益”,她的答案是“要想豐滿自己的人生,做公益非常有必要”。
從山里到山外,再從山外回到山里
劉紅宇與“行走中國公益俱樂部”的成員
站在山頂,劉紅宇相信,公益是她未來人生最重要的內容,于是,她想的事情又不一樣了。
這一次,是回頭往山里走。至于為什么,一開始她也說不清。
1996年,劉紅宇拿了5萬塊錢出來,回奉節(jié)縣設立了“同達基金”,在各個學齡段獎勵優(yōu)秀學生和貧困學生。
有一年,她在中國政法大學演講,臺下學生遞上來一個紙條,“我就是得你獎學金的學生,所以我發(fā)誓什么都不學,我就要學法律”。
“還有一次我在重慶理發(fā),理發(fā)店的老板娘也是奉節(jié)人,得知我的名字竟然大呼小叫。”劉紅宇很驚訝這樣一個小小的獎學金帶來的影響。
從山里到山外,再從山外回到山里,如今,劉紅宇選擇用“情懷”這個詞來解釋往山里走的原因。
“我覺得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人的一生,我覺得最有情懷的事就是嚴于律己,再做榜樣。”她說。
往山外走,當年16歲的小姑娘孑然一身,一心只想掙脫大山的屏障,步伐輕快;往山里走,肩負著沉甸甸的責任,劉紅宇這些年一步一個腳印。
2007年,前中組部副部長劉澤彭和老女排五連冠時期的功臣楊希成立了“山花網球基金”,把一群從未走出過大山的藏族、納西族孩子帶到北京和深圳,接受職業(yè)網球訓練和文化教育,劉紅宇在其中為這個基金提供無償的法律顧問服務。
前些年,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同心·律師服務團”成立,跑到山溝溝里提供義務法律咨詢,劉紅宇也是里面第一批的參與成員。
10多年前,劉紅宇與北大光華EMBA校友會的校友們發(fā)起了“行走中國戶外公益俱樂部”,并成為了第一個在民政部注冊的戶外公益組織,其中發(fā)起的一個項目,就是組織校友的留學生子女利用暑假時間回到國內貧困山區(qū)進行短期支教。
“我兒子就在里面,他有時一天要上五堂課,你看我微信里就有他上課的照片。”劉紅宇說起兒子能和她一起回到山里,臉上充滿了欣慰和驕傲,“他們本身年輕,從小就有公益的理念。”
然而,在大山深處,許多孩子面對的是升學無望的現實。
“在很多偏遠的地方,很多孩子即使有再美好的理想,也可能是夠不著的。我們到山區(qū)去支教,可能不能把孩子的學習成績提高到什么位置,但至少我們可以燃起他們人生的美好,讓他們成為一個積極的人、快樂的人。”劉紅宇說。
留住人”還得靠情懷”
早些年,劉紅宇隨全國政協(xié)到云南、貴州等地做調研,研究怎么才能讓法律人才能留在貧困的地區(qū)。研究來研究去,“還得靠情懷”。
“一個優(yōu)秀的人有知識、有文化,但更應該有情懷。”劉紅宇說,希望通過這些優(yōu)秀人才的支教,探索一套科學的機制,逐步培養(yǎng)山村更多的優(yōu)秀教師,中國山村的教育就有希望了。
“于是,我開始關注均衡教育。”她說。
今年,在劉澤彭的極力推薦下,劉紅宇成為了支教組織“美麗中國”的理事。
“他給我講了很多‘美麗中國’的故事,我覺得它的持續(xù)性和標準化培訓是能讓支教熱情真正落地的示范。”
“‘美麗中國’看起來是支教,但它最關鍵的點是培養(yǎng)老師去支教,讓均衡教育不再是句口號。”說到這,劉紅宇又引出了一個將來可能的提案,“鼓勵更多的城市教師到山村支教,或者支教老師在后續(xù)可以得到一定的支持和幫助。”
得知自己非常喜歡的演員姜文也為“美麗中國”拍了宣傳片,劉紅宇更是興奮,她說:“我太愛他拍的片子了,尤其是《芙蓉鎮(zhèn)》。”
其實,芙蓉鎮(zhèn)上的風風雨雨不正是當代社會進程的縮影,不正是劉紅宇放心不下的“山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