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17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皮磊
成都“友善之墻”
春節(jié)期間,很多人都會添置新的衣物。然而,當你面對滿滿的衣柜時,有沒有想過如何處理那些舊衣服呢:扔了吧,怪可惜的;賣廢品吧,也不值幾個錢;捐給愛心機構吧,又覺得手續(xù)比較麻煩……
有沒有一種更直接的捐贈方式,可以將不需要的舊衣物在第一時間送到需要幫助的人手中呢?“友善之墻”的出現(xiàn)或許給我們提供了一種選擇。
2月8日,上海松江街頭就出現(xiàn)了這樣一堵“友善之墻”,在這些墻上,任何人都可以將自己多余的衣服掛上,而有需要的人可以隨時取走。事實上,這種捐贈方式早在一個多月前就傳入了中國,并在多個城市掀起愛心風暴。
源于伊朗的友善之墻
據(jù)了解,“友善之墻”(Wall of Kindness)源于伊朗——2015年的冬天,伊朗遭受了嚴重寒潮,加上制裁和經(jīng)濟危機,無家可歸者數(shù)目急劇上升,據(jù)官方統(tǒng)計無家可歸者有15000人,但實際上僅首都德黑蘭無家可歸者的人數(shù)就遠高于此,且其中大多為婦女和兒童。為了給這些人提供御寒衣服,讓他們溫暖過冬,一位匿名人士發(fā)起了捐獻衣物的活動。不過,他并沒有把衣服捐給慈善機構,再由慈善機構分發(fā)給需要幫助的人群,他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這位愛心人士首先在墻上畫畫,并安裝掛鉤,讓人們主動貢獻保暖的衣服,有需要的人可以直接將這些衣物取走。
這個舉動經(jīng)過社交網(wǎng)絡傳播后,迅速得到大量的捐贈和仿效,最終形成一股愛心風暴,席卷整個伊朗。愛心不分國界。很快,“友善之墻”便出現(xiàn)在中國,并迅速在各大城市鋪開,只因人們有一個共同的愿望:不能讓任何一個無家可歸者,在寒冷的冬季里瑟瑟發(fā)抖。
中國志愿者愛心接力
“在朋友圈看到伊朗的友善之墻活動后,就想接力這份愛心,繼續(xù)做這樣的事情。”2月1日凌晨,成都的愛心志愿者悄悄接棒,在成都地鐵二號線牛王廟站D出口策劃了這樣一面“友善之墻”。墻體被涂成了藍色,上面用中英文寫著“友善之墻,任何人都可以將自己多余的衣服掛在這里,有需要的也可以隨時取用”。
這位愛心人士在接受《公益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們希望招募更多的志愿者加入愛心行列,為更多人帶去溫暖,同時希望人們的關注點是這面墻,而不是“建起”這面墻的人。為了讓更多人參與進來,同時保證捐贈衣物的質量,他們在2月3日注冊了名為“友善之墻”的微博賬號。
而在其他城市,一些愛心企業(yè)、公益組織甚至政府部門也加入到了送溫暖的行列。
青島市市北區(qū)創(chuàng)益工場在春節(jié)期間安排人員值班,除了收取市民捐贈的衣物,也會打理好“友善之墻”,及時補充更新衣物,方便有需要的人挑選。
2015年冬天,廣西貴港遭遇了60年一遇的寒潮,并出現(xiàn)有氣象記錄以來貴港城區(qū)首次降雪天氣。為了讓無家可歸、露宿街頭的流浪者不受凍,讓困難家庭成員有衣穿,貴港市政府攜手義工協(xié)會等一些愛心單位、人士在貴港市區(qū)建起了“友善之墻”。
褒貶不一的反響
目前,河南、浙江、新疆、四川、廣西、云南以及上海等省市都有了“友善之墻”,且數(shù)量和樣式也不斷增加。
但這種簡單易行、參與程度高的公益行動也得到了諸多肯定。有媒體和公益機構認為,“友善之墻”不同于愛心衣櫥等慈善機構的捐贈模式,它省去了繁雜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將閑置的資源和困難群體的需求直接掛鉤,且維護了他們的尊嚴,讓公益變得簡單、自然、高效,且更符合現(xiàn)代人的心理需求,因為其在最大程度上激發(fā)了人們參與公益的熱情,并且影響甚至改變了公眾對流浪人員的態(tài)度。友善之墻,給人們帶去了溫暖。相信在得到足夠多的關注之后,“友善之墻”的運作模式也會越來越完善,而它的初衷和使命也將被所有人銘記在心:不讓任何一個無家可歸者,在寒冷的冬季里瑟瑟發(fā)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