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03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父親出事,家道中落,當時年紀還小的張政海兄弟倆上不起學。一個叫做“馬大夫之家”的法國慈善機構來到了村子里,資助他和弟弟上學。上到大專的時候,張政海因為不太喜歡自己的學校,斷然退學,去南方打工。但打工的生活也沒有想象的好,張政海感到自己的夢想被工廠的生產流水線吞噬了,日復一日,“每天都在煎熬”。
但是,海上青焙坊(Shanghai Young Bakers)改變了他的生活。2008年,12位在上海工作的法國人發(fā)起成立了海上青焙坊,為來自困難家庭的青少年提供免費法式烘焙技術培訓。他們相信:授人以麥,三餐之需;授人以焙,終身之用。海上青焙坊創(chuàng)立之初,便與NGO合作尋找合適的學員,“馬大夫之家”推薦了張政海。
這個22歲的年輕人沒想到,自己日后能進入五星級大酒店工作,甚至還能去法國學習烘焙!兩年之后,張政海的名字和照片出現(xiàn)在海上青焙坊的宣傳手冊上,激勵著一個個對未來懷有香甜夢想的年輕學員。
海上青焙坊誕生
2008年,12個法國年輕人想為上海做些有意義的事情。“越來越多的法國人來上海工作,但上海只是一個職業(yè)生涯中轉站,或早或晚總會離開。我們很想為這座城市留下些什么。”元老會員Cecile解釋道。
他們做了一個市場調查,發(fā)現(xiàn)面包、西點在上海越來越受歡迎,但法式面包卻很少,因此萌生了做法式烘焙培訓的想法,并將培訓對象鎖定為最需要幫助的“孤兒”。海上青焙坊項目主管林蘭告訴記者,在當時這是中國唯一一個法式烘焙培訓。
2009年2月,16名來自上海市第二福利院和“馬大夫之家”等公益組織的年輕人來到上海,開始了法式烘焙學習。張政海記得,海上青焙坊開了一個隆重的開學典禮。“很多老外,很多支持的企業(yè)都來了。開學典禮上就確定了誰去哪實習,我分到了一家法國的面包坊,法語叫Chez Paul,中文叫‘保羅貝香’。”
項目成立之初,兩家合作的法國食品企業(yè)派出資深面包師支援培訓。學習了一些基礎課程之后,學員們開始在工作日去面包坊實習,周末則在上海烘焙企業(yè)——克莉絲汀研發(fā)中心集中培訓。除了烘焙課,他們還要學習外語及生活技能。
實習改變了張政海對烘焙的看法。“一開始的培訓,雖然有很好的老師、設備和課程,但我沒興趣。去實習的是一個百年老店,國際品牌。工廠里有非常專業(yè)的面包師,每一個同學都有師傅帶著,都說烘焙行業(yè)很有前途,而且很自由,有新意。”
師傅們做面包時,他們幫不上忙,站在一旁看??吹綆煾祩冏龅拿姘鼤r,“就想吃”。“一直都有新東西,每天嘗一種都嘗不完。”令人垂涎欲滴的面包勾起了他動手的興趣,慢慢地,他跟著動手制作面包,大半年以后就可以和師傅們的作品媲美,甚至開始獨當一面,像模像樣地帶徒弟了。“這讓我更有自信,我喜歡我做的事。”
第一批學員的培訓為期六個月,畢業(yè)后海上青焙坊向四、五星級酒店及面包坊推薦學員,很多學員的手藝令主廚們驚訝。與此同時,法國人也發(fā)現(xiàn),如果有文憑又有官方認可的職業(yè)技術證書,即使沒有公益機構的推薦,學員也能找到工作。
隨后,上海市慈善基金會為海上青焙坊找到了曹楊職業(yè)技術學校做合作伙伴。曹楊職校為學員提供食宿及西式面點師課程和文化課程,更重要的,海上青焙坊的學員能夠報名參加統(tǒng)一的西式面點師考試,獲得國家認可的執(zhí)業(yè)證書和文憑,提高就業(yè)競爭力。
2010年,海上青焙坊獲選“上海青年十大公益項目”之一。
持續(xù)發(fā)展
2010年之前,海上青焙坊沒有一個全職工作人員。志愿者來來去去,流動性高,勢必影響項目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海上青焙坊選擇掛靠在智行基金會之下。“智行基金會影響力大,也很專業(yè)。”項目主管林蘭解釋道。
智行基金會于1998年成立,主要幫助受艾滋病影響的孩子上學,并對弱勢群體進行艾滋病的預防教育。除了智行,海上青焙坊長期合作的NGO還有馬大夫基金會、寶雞新星流浪兒童援助中心、中國SOS兒童村、久牽志愿者服務社、Eden Ministry,它們成為海上青焙坊學員的來源。
作為一個長期的職業(yè)培訓項目,除了保證學員的數(shù)量,培訓師也至關重要。為此,海上青焙坊挑選出支持機構理念的學員,學習法語,送往法國培訓后,在海上青焙坊擔任培訓師。一直關注海上青焙坊的法國駐滬總領事館官員為海上青焙坊聯(lián)系了法國奧里亞克烘焙學校。該校創(chuàng)辦于1990年,其課程都是由榮獲法國最佳面包師頭銜的師傅授課。
張政海便是被選中的“苗子”之一。
2010年10月底,張政海開始在上海法語培訓中心上免費法語課,七八個月后,他通過了法語考試和簽證面試,前往法國。在法國,每周一上包括科學、營養(yǎng)學、微生物學、數(shù)學、歷史等課程的理論課,周二到周五則上8個小時的操作課,每個人每天就要用掉大半包面粉。從法國回來時,他丟了所有衣服,法國老師給的資料卻一本沒落全帶回來了。
2011年8月回到上海,他和另外兩位一同前往法國學習的同學接替了志愿培訓師的工作,成為海上青焙坊的全職培訓師。
隨著學員制作的面包和蛋糕越來越多,2011年11月,海上青焙坊前任項目官員注冊成立“海上青焙坊管理咨詢(上海)有限公司”,一方面出售面包,另一方面面向公眾開展烘焙公開課。平時海上青焙坊的三位培訓師接受訂單制作面包及蛋糕,每個周末則在延平路或嘉善路出售學員制作的食品。公開課滿8個人報名就開班,也為企業(yè)團隊建設安排特別課程。
林蘭透露,為了保證高質量的培訓,項目一年費用在120萬元左右,去年社會企業(yè)的利潤可以達到10%,今年有望實現(xiàn)15%,再過三五年爭取實現(xiàn)40%-50%。
社會企業(yè)的煩惱
至此,海上青焙坊的運作已經初步定型:掛靠于智行基金會之下,獲得家樂?;饡?、雪鐵龍基金會等基金會資金支持,由合作NGO推薦學員,與曹楊職校合作,提供食宿,生活老師負責照看學員,由培訓師進行法式烘焙培訓,合作NGO則為其提供技能培訓及英語培訓,再由合作酒店提供實習及就業(yè)機會,面包銷售及烘焙公開課收入則繼續(xù)用于支持項目。
但是剛剛起步的海上青焙坊,仍不免遭遇“成長的煩惱”。學員制作的面包,最初只在外國人舉辦的市集或義賣活動上銷售,它沒有食品生產許可證。他們曾用兩年的時間調研如何辦證,最后發(fā)現(xiàn)一些硬件無法達到。“比如要求有500平方米的烘焙中心,我們只有300平方米。售賣食品之前需要食品檢測,這是一筆不小的費用。”林蘭說。烘焙中心遠離市區(qū),他們還沒有條件配備專門的送貨車輛。
另外一個煩惱便是人員短缺。基金會無法為全職人員發(fā)高工資,也缺照顧學員的生活老師。所以,他們一年最多只能培訓30位學員,無法擴大培訓規(guī)模。
目前,海上青焙坊已經為“盲文無國界”組織培訓了一位烘焙培訓師,幫助其在西藏發(fā)展針對盲人的烘焙學校。林蘭還希望在全國各地發(fā)展就業(yè)合作伙伴,讓學員在家鄉(xiāng)也能找到工作。
張政海說,等海上青焙坊不缺培訓師時,他才會離開。他要通過學員把法式面包的理念和工藝帶到更多地方,做出好吃健康的食物。他培訓過的學員也都將赴法國接受烘焙培訓,如他當年一樣。“每年看到他們畢業(yè),我非常有成就感,不亞于一個公司給我豐厚的工資。”
(據(jù)《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