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收藏本站
中華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頁 > 新聞 > 人物自述 > 捐贈不是是非題
捐贈不是是非題

2013-03-13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木蘭

采訪匡冀南是在一個工作日的下午,他辦公室對面的會議室里坐滿了人——公司黨員在分享學習十八大的心得體會。這是一個頗有趣的畫面:他們一邊互相稱呼著悅耳的英文名字,一邊討論著“五位一體”和“中國夢”。

從迪斯尼到安利,他有著豐富的跨國公司工作背景,又對中國政府的辦事規(guī)律了如指掌。“我從不認為我們的政府是個難溝通的政府?!?/P>

于是,安利基金會一直在中國平穩(wěn)發(fā)展,其方法或許在于其目的和判斷的明智:“我在登記時也咨詢了一些官方的意見,比如兒童領域有很多問題,哪一部分是政府擅長做的,哪一部分是政府希望做但目前國家資源又不能完全覆蓋到的,那我們就做后面的部分。”“溝通、效率、技術含量”被他多次提及。

■ 本報記者 張木蘭

《公益時報》:安利公益基金會是外企首家在民政部注冊的非公募基金會,在申請注冊方面,有什么經驗可以分享?

匡冀南:安利基金會從2010年10月開始籌備,2011年2月底拿到執(zhí)照,前后經歷差不多5個月的時間。坦率講,過程并不順利,但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每件事都處理得很有效率,所以時間看起來很短。

我的經驗就是在做這件事情之前,先琢磨,琢磨你想做成這個東西,哪些因素會導致它不成,分析障礙,然后一個個去克服。

我當時到民政部找負責注冊的部門,和這些人開會,問他們我想注冊基金會,需要準備什么,你幫我列出來。再多問一句,正常情況下,哪些方面是會造成困難的部分。比如表格里讓你填注冊基金會的目的,很簡單,解決社會問題,說可以這么說,但需要哪些資料才能證明你目的的真實性,而不是為企業(yè)做宣傳呢?讓負責注冊的人站在他的角度幫你想。再比如,安利是跨國公司背景,但注冊基金會的法定代表人必須是中國人,那么在公司里怎么能找到一個中國人代表公司做這件事情。我們就把所有能預料到的問題都收集起來,提前解決掉,未雨綢繆才能提高效率。

實際上申請注冊的表格很簡單,十分鐘就能搞定。很多人就填好交上來,發(fā)現一個問題不行,回去改,一個月,再提交,再發(fā)現一個問題,再回去改,又一個月。這就是先前沒做好充分的準備。

《公益時報》:2012年,安利公益基金會的捐贈收入有多少?主要來源于哪些方面?項目支出的數額如何?

匡冀南:2012年基金會的捐贈收入大約三千多萬。包括安利中國的注資、公司內部員工的捐贈還有一些社會資金,其中大部分來自于社會上其它機構的捐贈。項目支出和捐贈收入是基本持平的狀態(tài),因為最后的年報沒有出來,我不能給你準確的數據。

《公益時報》:安利在中國的營銷模式受到很多議論,有人分析,安利在華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良好的政府關系。那么你認為外企在華經營政府關系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匡冀南:首先,我從不認為我們的政府是個難溝通的政府,問題在于你花不花力氣去溝通,你用的人有沒有好的溝通能力。想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并不難,公司先要重視這個領域,肯花人力、資金、花功夫去研究政府的工作規(guī)律,研究怎樣溝通最有效率、最便捷、最簡單、最能讓雙方達成共識。

安利的營銷模式讓我們不得不經常與政府接觸,所以我們在很早就開始考慮這個問題。舉個例子,某個政府部門對你的某個領域做質詢,他其實并不了解,他考慮的只是按照相關的文件去卡。但這個文件是有可以討論的余地和空間的,也有處理的辦法,如果你不溝通,這部分業(yè)務就不能開展,所以逼著你想辦法、找資料,并將這些翻譯成政府的語言解釋給他們聽。這不是違反和對抗,而是將彼此變成合作伙伴的關系來共同尋找一些合作的方法。

《公益時報》:一般跨國公司的捐贈都有著嚴格的總公司審批制度,安利公益基金會是否能獨立執(zhí)行其捐贈行為?在項目運作等方面,機構又如何保持獨立性?

匡冀南:成立企業(yè)基金會對于企業(yè)CSR來講,一定會比你單純的捐款行為更有技術含量,更能解決社會問題。并且從整個行業(yè)的角度來看,企業(yè)基金會數量的增多,對提升整個行業(yè)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都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安利基金會在財務上是完全獨立的,我們所有的捐贈行為只需要向基金會理事會負責,不需要向總公司報批。但在人員上,基金會和公司有一部分是重合的,我暫時沒辦法完全獨立出去。一是因為人手不夠用,很難招到既懂得跨國公司運營規(guī)律,又有著公益組織運作經驗的人。另外,基金會有時需要在安利系統(tǒng)內執(zhí)行某些東西,尤其是調研和監(jiān)督方面,比如我想知道云南哪些小學的哪些數據,發(fā)一封郵件給我們CSR同事,迅速就可以拿到。這是安利基金會的特色,利用安利龐大的終端銷售人員網絡,有效精準地處理某些事務,并且不需要安利基金會付出成本。

當然,這并不影響我們在項目上的獨立性,項目從設計到執(zhí)行,基金會都有著絕對的自主權。

《公益時報》:目前,為了推動企業(yè)社會責任的發(fā)展,相繼推出針對企業(yè)社會責任的排行榜,但評估標準并不一致。你認為如何對企業(yè)社會責任進行評估更為有效合理?

匡冀南: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我認為企業(yè)社會責任的排名應該以企業(yè)對社會的貢獻程度為標準,但這個標準不是說你捐了多少錢,而是說你的貢獻讓這個社會問題有了什么程度的改觀。

可能你捐的錢不多,但你有更好的模式,更好的調研,更好的號召力,更有效地解決了某個社會問題。這比你捐了一大筆錢卻沒有很好地跟進更有值得肯定。目前,公眾對于企業(yè)社會責任技術含量的尊重是不夠的。

《公益時報》:從公益從業(yè)者的角度看,對于公益行業(yè),你希望政府未來有怎樣的引導方向?

匡冀南:我希望政府能創(chuàng)造更優(yōu)越的條件,吸引優(yōu)秀的人才到這個領域里來。這是一個專業(yè)的領域,應該有很多專業(yè)素質和管理素質都突出的人才。他們應該有很強的市場意識、社會服務意識,有很強的敏銳度,有戰(zhàn)略眼光。而現在,這些人都在企業(yè)里呆著。

這個領域的人才缺乏已經到了嚴重的程度,前幾天我給基金會的募款人員上課,我終于明白為什么一些基金會的募款效果那么差。他們完全沒有市場概念,不做捐方分析。他們的募款方法很簡單,告訴捐方說我在做一個什么事,這件事很有意義,我需要幫助,請你把善款給我。問題的關鍵在于,并不是只有你一家機構在關注這個領域,很多人都在做,憑什么我把錢給你。捐贈不是是非題,是選擇題,并且不是單選,不一定非選A或者B,還可以選很多家,甚至可以選E:以上均不。在這個過程中,你不做分析,怎么可能成功?這在企業(yè)里簡直無法想象,我生產方便面,怎么會不考慮其它生產方便面的廠家賣什么東西?我一定會做通盤的市場分析才能推出我的產品。但在公益行業(yè),這些分析和溝通往往浮于表面。

所以當務之急,這個領域需要從企業(yè)引進人才。而政府不一定非給他們多少錢,可以用其他方法,幫他解決戶口、給他提供一些榮譽等等,給這些人一個信號上的指引。

《公益時報》:安利公益基金會是外企首家在民政部注冊的非公募基金會,在申請注冊方面,有什么經驗可以分享?

匡冀南:安利基金會從2010年10月開始籌備,2011年2月底拿到執(zhí)照,前后經歷差不多5個月的時間。坦率講,過程并不順利,但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每件事都處理得很有效率,所以時間看起來很短。

我的經驗就是在做這件事情之前,先琢磨,琢磨你想做成這個東西,哪些因素會導致它不成,分析障礙,然后一個個去克服。

我當時到民政部找負責注冊的部門,和這些人開會,問他們我想注冊基金會,需要準備什么,你幫我列出來。再多問一句,正常情況下,哪些方面是會造成困難的部分。比如表格里讓你填注冊基金會的目的,很簡單,解決社會問題,說可以這么說,但需要哪些資料才能證明你目的的真實性,而不是為企業(yè)做宣傳呢?讓負責注冊的人站在他的角度幫你想。再比如,安利是跨國公司背景,但注冊基金會的法定代表人必須是中國人,那么在公司里怎么能找到一個中國人代表公司做這件事情。我們就把所有能預料到的問題都收集起來,提前解決掉,未雨綢繆才能提高效率。

實際上申請注冊的表格很簡單,十分鐘就能搞定。很多人就填好交上來,發(fā)現一個問題不行,回去改,一個月,再提交,再發(fā)現一個問題,再回去改,又一個月。這就是先前沒做好充分的準備。

《公益時報》:2012年,安利公益基金會的捐贈收入有多少?主要來源于哪些方面?項目支出的數額如何?

匡冀南:2012年基金會的捐贈收入大約三千多萬。包括安利中國的注資、公司內部員工的捐贈還有一些社會資金,其中大部分來自于社會上其它機構的捐贈。項目支出和捐贈收入是基本持平的狀態(tài),因為最后的年報沒有出來,我不能給你準確的數據。

《公益時報》:安利在中國的營銷模式受到很多議論,有人分析,安利在華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良好的政府關系。那么你認為外企在華經營政府關系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匡冀南:首先,我從不認為我們的政府是個難溝通的政府,問題在于你花不花力氣去溝通,你用的人有沒有好的溝通能力。想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并不難,公司先要重視這個領域,肯花人力、資金、花功夫去研究政府的工作規(guī)律,研究怎樣溝通最有效率、最便捷、最簡單、最能讓雙方達成共識。

安利的營銷模式讓我們不得不經常與政府接觸,所以我們在很早就開始考慮這個問題。舉個例子,某個政府部門對你的某個領域做質詢,他其實并不了解,他考慮的只是按照相關的文件去卡。但這個文件是有可以討論的余地和空間的,也有處理的辦法,如果你不溝通,這部分業(yè)務就不能開展,所以逼著你想辦法、找資料,并將這些翻譯成政府的語言解釋給他們聽。這不是違反和對抗,而是將彼此變成合作伙伴的關系來共同尋找一些合作的方法。

《公益時報》:一般跨國公司的捐贈都有著嚴格的總公司審批制度,安利公益基金會是否能獨立執(zhí)行其捐贈行為?在項目運作等方面,機構又如何保持獨立性?

匡冀南:成立企業(yè)基金會對于企業(yè)CSR來講,一定會比你單純的捐款行為更有技術含量,更能解決社會問題。并且從整個行業(yè)的角度來看,企業(yè)基金會數量的增多,對提升整個行業(yè)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都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安利基金會在財務上是完全獨立的,我們所有的捐贈行為只需要向基金會理事會負責,不需要向總公司報批。但在人員上,基金會和公司有一部分是重合的,我暫時沒辦法完全獨立出去。一是因為人手不夠用,很難招到既懂得跨國公司運營規(guī)律,又有著公益組織運作經驗的人。另外,基金會有時需要在安利系統(tǒng)內執(zhí)行某些東西,尤其是調研和監(jiān)督方面,比如我想知道云南哪些小學的哪些數據,發(fā)一封郵件給我們CSR同事,迅速就可以拿到。這是安利基金會的特色,利用安利龐大的終端銷售人員網絡,有效精準地處理某些事務,并且不需要安利基金會付出成本。

當然,這并不影響我們在項目上的獨立性,項目從設計到執(zhí)行,基金會都有著絕對的自主權。

《公益時報》:目前,為了推動企業(yè)社會責任的發(fā)展,相繼推出針對企業(yè)社會責任的排行榜,但評估標準并不一致。你認為如何對企業(yè)社會責任進行評估更為有效合理?

匡冀南: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我認為企業(yè)社會責任的排名應該以企業(yè)對社會的貢獻程度為標準,但這個標準不是說你捐了多少錢,而是說你的貢獻讓這個社會問題有了什么程度的改觀。

可能你捐的錢不多,但你有更好的模式,更好的調研,更好的號召力,更有效地解決了某個社會問題。這比你捐了一大筆錢卻沒有很好地跟進更有值得肯定。目前,公眾對于企業(yè)社會責任技術含量的尊重是不夠的。

《公益時報》:從公益從業(yè)者的角度看,對于公益行業(yè),你希望政府未來有怎樣的引導方向?

匡冀南:我希望政府能創(chuàng)造更優(yōu)越的條件,吸引優(yōu)秀的人才到這個領域里來。這是一個專業(yè)的領域,應該有很多專業(yè)素質和管理素質都突出的人才。他們應該有很強的市場意識、社會服務意識,有很強的敏銳度,有戰(zhàn)略眼光。而現在,這些人都在企業(yè)里呆著。

這個領域的人才缺乏已經到了嚴重的程度,前幾天我給基金會的募款人員上課,我終于明白為什么一些基金會的募款效果那么差。他們完全沒有市場概念,不做捐方分析。他們的募款方法很簡單,告訴捐方說我在做一個什么事,這件事很有意義,我需要幫助,請你把善款給我。問題的關鍵在于,并不是只有你一家機構在關注這個領域,很多人都在做,憑什么我把錢給你。捐贈不是是非題,是選擇題,并且不是單選,不一定非選A或者B,還可以選很多家,甚至可以選E:以上均不。在這個過程中,你不做分析,怎么可能成功?這在企業(yè)里簡直無法想象,我生產方便面,怎么會不考慮其它生產方便面的廠家賣什么東西?我一定會做通盤的市場分析才能推出我的產品。但在公益行業(yè),這些分析和溝通往往浮于表面。

所以當務之急,這個領域需要從企業(yè)引進人才。而政府不一定非給他們多少錢,可以用其他方法,幫他解決戶口、給他提供一些榮譽等等,給這些人一個信號上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