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30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俞祖成
2016年3月16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這部法律一經出臺即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被學者贊譽為“內容全面、框架合理、有時代氣息和現(xiàn)實意義”并將“開啟民間與政府共同為社會筑底的時代”。誠然,慈善法成功構建我國慈善行業(yè)的整體制度框架并將進一步推動我國進入“善的時代”。然而在筆者看來,慈善法能否順利實現(xiàn)其立法宗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能否順利建立并有效推行“慈善組織認定制度”。
根據(jù)目前的制度安排,慈善組織認定制度共分為兩部分,即增量組織的認定制度和存量組織的認定制度。具體而言,關于增量組織,慈善法實施后擬成為慈善組織的,應當由申請人確定一種組織形式(基金會、社會團體或社會服務機構)后,直接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申請法人登記,并在辦理法人登記的同時,同步確認其慈善組織屬性。換言之,申請人登記慈善組織,需要在申請書中按照慈善組織的認定標準對組織宗旨和業(yè)務范圍等進行陳述,同時根據(jù)其所選擇的法人類型提交相應的申請材料。根據(jù)慈善法第9條的規(guī)定,慈善組織的認定標準包括7條:以開展慈善活動為宗旨;不以營利為目的;有自己的名稱和住所;有組織章程;有必要的財產;有符合條件的組織機構和負責人;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條件。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根據(jù)《基金會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的規(guī)定,慈善法實施后被準予登記的基金會在獲得法人身份的同時,無需認定即可獲得慈善組織資格。簡而言之,針對增量組織,慈善法將社會組織法人身份的獲取和慈善組織資格的認定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合二為一。
而關于存量組織,民政部近期制定了《慈善組織認定辦法(意見征求稿)》(以下簡稱“認定辦法”),明確了基金會的“直接認定”原則和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原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的“申請認定”原則。具體而言,民政部門對慈善法公布之前設立的基金會采取“直接認定”方式,要求其在認定辦法實施之日起1年內到原登記的民政部門換發(fā)登記證書并標明慈善組織屬性。而對慈善法公布之前設立的社會團體和社會服務機構則采取“申請認定”方式,要求其在認定辦法實施之日起5年內提出慈善組織認定申請。為此,認定辦法進一步明確了針對社會團體和社會服務機構的認定標準。概括而言,該認定標準在慈善法所規(guī)定的認定標準的基礎上新增了以下若干條:申請時的上一年度慈善活動的年度支出和管理費用符合國務院民政部門關于慈善組織的規(guī)定;收益和營運結余主要用于章程規(guī)定的慈善目的;財產及其孳息不得以任何形式在發(fā)起人、捐贈人或者慈善組織成員中分配;章程中有關于剩余財產轉給目的相同或者相近的其他慈善組織的規(guī)定。
根據(jù)前述不難發(fā)現(xiàn),我國的慈善組織認定標準顯然傾向“原則化”,迄今為止仍未出臺相關的具體操作標準或參考標準。尤其是有關“以開展慈善活動為宗旨”的具體認定,極有可能交由民政部門自由裁量。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
公共管理系副教授
文/俞祖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