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收藏本站
中華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頁 > 新聞 > 要聞 > 毛彥文:民國時期的女慈善家
毛彥文:民國時期的女慈善家

2016-04-06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戴明桂


毛彥文與熊希齡這對慈善伉儷的合影

1990年代以來,隨著國學大師吳宓其人的被發(fā)掘與其文的被不斷刊印,一位名為“毛彥文”的女性逐漸浮現(xiàn)出來,引起了讀書界廣泛的興趣和關注。2012年1月,商務印書館再版毛彥文回憶錄《往事》中,也有其在家鄉(xiāng)江山生活的不少回憶片段。

而在我們眼中,圍繞毛彥文的不僅僅是她的傳奇人生故事,還有著不可忽略的“慈善”二字。

出身書香

1898年11月,毛彥文出生于江山縣城關的一戶書香門第,小名月仙,號海倫。毛彥文曾從杭州女子師范學校轉至浙江湖郡女校求學,畢業(yè)后考入北京女師。熊希齡一家對毛彥文的學識、舉止、美貌十分喜愛,多次約請她到家度周末。1922年秋,毛彥文考上南京金陵大學,畢業(yè)后,受聘于南京市江蘇第一中學,后又先后任浙江省政府司法科科員、民政廳科員,由于文學基礎好,曾為《浙江民報》主筆。在胡適、吳宓等教授的幫助下,毛彥文于1929年遠渡太平洋,赴美國密歇根大學專攻教育行政學,兩年后獲碩士學位。熊希齡夫人朱其慧在北平病故時,毛彥文剛回國到上海,并被聘任為國立暨南大學教授,后又兼任上海復旦大學教授和女生指導。

熊希齡自夫人朱其慧病故后,時常寢食不安,在慈善事業(yè)上也想找一個好助手。正逢1932年中日滬戰(zhàn)爆發(fā),熊希齡擔心毛彥文的安全,便發(fā)了電報,叫她辭去上海工作,到北平香山慈幼院任教。毛彥文猶豫再三,終未答應。

1934年,熊希齡突然萌發(fā)了向毛彥文求婚的念頭,其侄女朱曦也多次代熊希齡向她求婚。毛彥文驚慌失措,便率直拒絕。

此時,熊希齡的女兒熊芷專門坐車到上海,為其父游說。毛彥文手捧著熊希齡10多封求愛信,感慨萬分,加之也有志向于慈善事業(yè),答應與其結合。

因熊希齡當年66歲,又是前任國務總理,毛彥文才38歲,兩人的婚事,一度成為上?!渡陥蟆?、《晨報》等大報的重大新聞。

得力助手

1935年3月,毛彥文與熊希齡回江山縣探親。因江山上年大旱,許多農(nóng)田顆粒無收,饑荒甚重。熊希齡和毛彥文利用探親訪友之機,深入長臺鎮(zhèn)等農(nóng)村專題調查研究,詳細了解災情,并以國民政府賑濟委員會委員的名義,向浙江省政府主席黃紹竑作了專題報告,同時籌得浙江省賑款22000元、上海各界募捐的大米2000擔,支援江山災民。事后,江山各界人士還專門設立了甲戌救災紀念碑志之。

毛彥文與熊希齡結婚后,受愛心人士的深切感染,追隨熊先生從事慈善事業(yè),先后任北平香山慈幼院董事、香山慈幼院董事會駐滬事務所等職。香山慈幼院的慈悲濟世、揚善之舉在國內(nèi)外有重大影響。據(jù)1935年統(tǒng)計,香山慈幼院共收養(yǎng)孤兒3813名,通過細心撫養(yǎng)、認真教育,從慈幼院小學、中學、師范畢業(yè)者3491名,考取大學者80名。

1936年后,毛彥文隨熊希齡參與諸多慈善活動。1937年,“八一三”抗戰(zhàn)爆發(fā),毛彥文又冒著戰(zhàn)火,協(xié)助時任世界紅十會中華總會會長的熊希齡,做好紅十會的救護工作。通過努力,先后籌款創(chuàng)設傷兵醫(yī)院4所、難民收容所8處,共搶救傷員6000多人,收容各地難民2萬余人。在這國難當頭的時期,毛彥文將家中的客廳改作廠房,添置有關設備,組織力量縫制寒衣、制作面餅,支援前線抗日軍隊。12月,南京失守,毛彥文又隨熊希齡取道香港,繼續(xù)募集抗日救亡經(jīng)費,并籌建香山幼慈院長沙分院。誰知12月25日,熊希齡因長期勞累,在九龍賓館突發(fā)腦溢血,經(jīng)搶救無效不幸去世。毛彥文強忍悲痛,決心將發(fā)展慈善事業(yè)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柱,堅持不懈地繼承好熊希齡的慈善事業(yè)。

慈善濟世

1938年春,北平香山慈幼院董事會在上海舉行臨時會議,決定由毛彥文繼任香山慈幼院院長。4月,毛彥文籌資創(chuàng)辦香山慈幼院桂林分院,6月,毛彥文決定將湖南芷江雙陵小學改為香山慈幼院芷江分院,經(jīng)費全部由熊氏私產(chǎn)收入支出。8月,毛彥文又決定在香山慈幼院桂林分院增設幼稚師范班,并在柳州創(chuàng)辦“香山慈幼院桂林分院革命功勛及抗戰(zhàn)遺族子弟學校”。1939年,浙江省政府推選毛彥文為省臨時參政會參議員。在抗日戰(zhàn)爭將進入勝利時刻,毛彥文又為籌措慈幼院經(jīng)費,常年奔波在桂林、重慶、香港、上海等地,并將天津的房產(chǎn)出售,應付各項慈善開支??箲?zhàn)勝利后,毛彥文在上海撰《祭先生熊公秉三文》,同時在熊希齡先生遺像前保證:“吾當吾力之所及,重整慈幼,藉繼君造福孤寡之遺愿,亦以報相知于天上人間也。”

1947年,毛彥文主持恢復香山慈幼院第一校家庭總部,共分設5個家庭,每個家庭招收40名孤兒,聘請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的畢業(yè)生任教,將這些孤兒培養(yǎng)成高素質的國家人才。這一年,國民政府實行憲政,毛彥文致力于慈善事業(yè)并成效顯著,當選為國大代表。

1949年4月,毛彥文與胞弟毛長庚赴臺灣定居,先后受聘為臺灣復旦大學、私立實踐女子家政??茖W校英語老師。退休后,熱心兩岸同胞的交流、合作、聯(lián)誼工作。1983年7月,在毛彥文的努力下,《北平香山慈幼院院史》在臺灣出版。1999年10月3日,毛彥文與世長辭,享年102歲。

(據(jù)《衢州晚報》)

■ 戴明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