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27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會賢
近日,英國一位92歲老太太奧利芙·庫克因不堪無度索捐而自殺。1943年,庫克的丈夫在二戰(zhàn)戰(zhàn)場上戰(zhàn)死。此后她每年都參加慈善義賣,為傷殘軍人募捐。此外,她還長期向數十個慈善團體捐款,幾乎用去所有的養(yǎng)老金。而在庫克身體狀況變差,陷入財務困境停止捐款后,索捐信件和電話仍有增無減。庫克的朋友和家人認定,是這種巨大壓力把她逼上絕路。索捐古今中外都有,浙江商人邵建波堅持20年做慈善,卻被上門索捐未遂者惡語中傷,還有微博上捐過一次款之后,經常被求助消息騷擾等情況。
普通索捐的升級版本還有“道德逼捐”。2014年6月,白血病患者莫向松攜14名大學生下跪,向一四川女富豪借款100萬治病。汶川地震剛結束時,很多企業(yè)家、演藝明星因捐款數額被網民認為過低,而紛紛被列上了“捐款鐵公雞排行榜”,遭到網民譴責、辱罵甚至電話騷擾。有錢而不捐,似乎成了道德問題。
作為一個普通人,遭受道德逼捐的可能較小些,但還是有人不幸被行政逼捐。最近,某學校為一位老師籌集醫(yī)療費用的募捐通知書,以及爆料者所說“捐得多的表揚,捐得少的通報批評,少于5元的捐款拒收”引發(fā)了網友質疑。每次發(fā)生自然災害,企事業(yè)單位、政府部門的強制攤派捐款也不少。
《公益時報》與新浪公益、問卷網、鳳凰公益聯合推出益調查:索捐、道德逼捐、行政逼捐,你遭遇過哪個?萬一遇到怎么辦?調查結果顯示,超半數網友遭遇過行政逼捐,35.7%的網友表示曾經被“怎么一點同情心都沒有”的態(tài)度道德綁架,還有12.9%的網友因一次捐款而被多次索捐。
面對道德逼捐,近半數網友選擇了“明確公開自己的捐助原則和方向,給索捐者一個拒絕的理由”;但面對行政逼捐,六成以上網友表示只能無可奈何地捐款,不能跟單位對著干;近三成網友表示怎么捐都一樣;只有5.3%的網友表示會明確提出反對。
那就這樣一直下去吧:對于此類案例,一方面應大力倡導“非犧牲”行善原則,即行善不應以損害或降低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水準、身心健康等為代價,而應遵循力所能及的原則,并學會拒絕;另一方面,公益慈善機構在募捐時應考慮對方的承受力,避免對個人或企業(yè)造成過大的道德壓力,進而導致過度募捐,或逼捐索捐現象的發(fā)生。
網友留言
才讓多吉:道德逼捐者大多會認為你有錢,你有了第一次自然就應該有第二次。一個人每天被人抽一個耳光,有一天,施暴者忘記抽他耳光,這個人心里對施暴者感恩戴德;一個人每天布施一個饅頭,有一天,布施者沒有給他饅頭,他心里對布施者就充滿了抱怨。這就是我們人性中的缺陷。
泥鰍丹愛孔雀:被單位逼捐,心里真真的吃蒼蠅般惡心。不捐吧,就會有一群人罵你,吝嗇摳門沒人味,在這樣一種工作環(huán)境下,基本承受不起這種壓力。捐吧,自己心里又特別不痛快。為啥呢?捐給誰,這個人的名字我都不知道,我更從來沒見過,只是被通知我作為和他一個單位的員工,這個人工傷現在需要做手術,要錢。
星座連連看11:善良是一種選擇,逼迫別人對你善良就是一種罪惡了,你不斷@ 人讓人對你的事項捐款的時候,不但騷擾了別人,而且你剝奪了其他同樣需要幫助的人平等受捐的機會。
■ 本報記者 王會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