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學院2020屆“云畢業(yè)典禮”順利舉行
6月22日,武漢學院各地連線,舉辦了一場簡潔溫馨的“云畢業(yè)典禮”。往年畢業(yè)典禮上有的環(huán)節(jié)——授勛、表彰、撥穗、演講、拋帽、合影,今年都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一一呈現,送給畢業(yè)生一個不留遺憾的畢業(yè)季。武漢學院創(chuàng)辦人陳一丹發(fā)表“云畢業(yè)演講”,寄語同學們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始終秉持赤誠之心;并正式發(fā)布武漢學院校歌《明校歌》,為畢業(yè)生以及整個武院送上鼓勵。
久違的母校不變的溫暖
“想吃食堂了就回來,楚園漢園永遠為你開放”、“畢業(yè)以后沒了宿管,也要記得早點回家”……畢業(yè)季的校園,掛起了滿載甜言蜜語和美好祝福的展板橫幅。這些都讓返校學生臉上洋溢著溫暖的笑容。
為了給特殊的2020屆畢業(yè)生加油打氣,武漢學院準備了暖心的“特殊待遇”:一下火車,就有省客集團大巴從火車站往返接送;進了校門,就可以領取返校愛心包,內含口罩和消毒液各一、餐票三張,讓學生和陪同家長都有一日三餐免費的愛心畢業(yè)餐,其中更包括端午節(jié)粽子;畢業(yè)生還會收到一張把全班照片和學士服無縫地合成在一起的“云合影”,彌補了無法和同學一起穿學士服合照的遺憾。
藝術與傳媒學院畢業(yè)生沈夢圓6月20日返回母校,見到了久違的老師和同學們,也從大家的話語和祝福中感受到不變的溫暖。她說:“半年多沒回學校了,疫情期間總開玩笑說,從沒這么想回來上課過,沒想到再回來已經要告別了。能在畢業(yè)前回來一趟,再次感受到母校的關心和支持,是很珍貴的回憶。遺憾沒能和每一個同學們好好告別,我們約好了等疫情過去,一定要回來再見。”
武漢學院2020屆學位授予儀式由134位學生代表全校3000余名畢業(yè)生完成
線上+線下儀式感十足的“云畢業(yè)典禮”
武漢學院2020屆畢業(yè)典禮在劉熾平報告廳舉行,共有134名畢業(yè)生代表出席。他們戴著口罩隔位就坐,和超過1.1萬名線上觀看直播的畢業(yè)生和其家人、校領導和嘉賓們,完成了這個充滿歷史感,又不乏儀式感的“最后一節(jié)課”。
典禮中,武漢學院創(chuàng)辦人、校董會主席陳一丹為長江商學院副院長、教授管理委員會主席、會計與金融教授劉勁遠程頒發(fā)梅花鹿榮譽勛章;武漢學院校長李忠云教授頒發(fā)了寶藍榮譽勛章,由國際著名大提琴家李垂誼先生獲得。兩位勛章獲得者都熱心教育事業(yè),滿懷公益熱情,關注武漢學院發(fā)展。劉勁教授帶領長江商學院企業(yè)家學者項目眾多企業(yè)家一同在武漢學院搭建了開拓師生視野、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公益平臺,李垂誼先生高度認同武漢學院的全人發(fā)展理念,來校傾情演奏、為學生傳道解惑,更為典禮上發(fā)布的校歌伴奏。
而歷來最受學生歡迎的畢業(yè)典禮環(huán)節(jié)——撥穗和拋帽則由134名畢業(yè)生代表全校三千余名畢業(yè)生完成。“雖然沒有往年的狂歡熱鬧,但是戴著口罩完成撥穗和拋帽,是參與和見證了歷史。”法學院畢業(yè)生代表周大為說:“這樣一場儀式,更有紀念意義,也特別感動。”
畢業(yè)典禮直播線上互動更加熱鬧。“畢業(yè)快樂”、“后會有期”、“前程似錦”……評論區(qū)各種美好的祝福刷屏,有畢業(yè)生留言:“獨一無二的畢業(yè)典禮,終身難忘!”有家長留言:“見證了女兒畢業(yè),祝福!”校董吳漢東也留言寄語,祝福年輕學子成長成才:“今天桃李,未來希望;社會中堅,國家棟梁。”
陳一丹寄語應屆學子:世界在變,何處?何如?
在這場特殊的畢業(yè)典禮上,武漢學院創(chuàng)辦人、騰訊主要創(chuàng)始人陳一丹通過視頻連線發(fā)表了演講。對于疫情下的畢業(yè)生,陳一丹認為這是一節(jié)人生大課。“世界在變,天地在變,不變的是我們的內心。”陳一丹認為,雖然現在幾乎沒有評論對2020年是樂觀的,但面對危機與轉機并存的未來,理性思考更為重要,激勵學子們做好準備。“例如,中國經濟數字化會因為疫情而加速,線上線下多元和深度的融合勢不可擋。關注這里的機會,做好這里的規(guī)劃,也許就抓住了自己職業(yè)生涯的未來。”陳一丹分享道。
歷史啟示篤行遠。這不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面對重大挫折。陳一丹引述著名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的話說道:“人類是獨一無二的,是命運的創(chuàng)造者,而不是命運的產物”,勉勵“不平凡”的2020畢業(yè)生,秉持一片赤誠之心對己對人對社會,對過去對現在對未來。(演講全文后附)
武漢學院校長李忠云教授致辭
最重磅的畢業(yè)禮武漢學院校歌首發(fā)
最讓師生們驚喜的莫過于典禮上正式發(fā)布的武漢學院校歌。這首《明校歌》由陳一丹先生作詞,音樂家黃學揚先生作曲,著名大提琴家李垂誼先生大提琴伴奏并制作英譯版,鋼琴家兼音樂指揮家約翰內斯·德布斯(Johannes Debus)先生鋼琴伴奏,共花了3年時間完成。這不僅是給2020屆畢業(yè)生的畢業(yè)禮,更是對所有武院人的勉勵。陳一丹表示,“畢業(yè)典禮上發(fā)布校歌,就是要在這個特殊時期,為大家獻上一場精彩演出,為武漢學院的師生們打氣!”
《明校歌》的首次亮相,由二十余名學生傾情演唱,其中包括幾名國際留學生。疫情原因,學生們無法相聚,分別在全國各地完成錄制,最后合成了校歌的演唱視頻。
據悉,武漢學院將秉承校訓和校歌的精神,以及公益辦學的教育理念,推出公益學分制度,要求在校生必須修滿方可畢業(yè)。此舉鼓勵年輕學子求學需知識和實踐并重,更應謹記社會責任與擔當,是全人發(fā)展教育理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制度將于2020年9月開學時正式推行。
武漢學院創(chuàng)辦人陳一丹先生畢業(yè)典禮演講勉勵學子
附:
陳一丹:世界在變,何處?何如?
——寄語“2020畢業(yè)生”
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
借助互聯網,今天我們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舉行“云”畢業(yè)典禮。“網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我想起了我們學校的“知己教學樓”,由騰訊早期創(chuàng)始團隊成員吳宵光先生捐贈。原文古詩的這一句,正是他在二十一年前開發(fā)出來的社交工具——QQ的使用標語,應在今天的畢業(yè)典禮上,更讓我們的心彼此相連。
新冠病毒疫情,全世界受到了極大影響,而我們學校所處的武漢,一度是風暴的中心。那段時間,師生們的健康和平安,一直是我們首要關心和牽掛的。值得欣慰的是,大家都完完整整地歸來了,沒有一個人落下。
截至目前,武漢學院師生感染確診12例,排除疑似9例,感染者已經全部康復。過去幾個月,學校為了抗擊疫情,學校領導管理班子和教職員工,管控有力,不懈努力。武漢學院停課不停學,按照校歷安排如期正常開展線上教學,在線授課教師397人,在線學習學生13003人。廣大教職工克服多種困難,堅守崗位,確保了正常的教學秩序,體現了武漢學院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
疫情期間,師生志愿者有登記記錄的346名,分散各地服務當地,武漢學院師生的表現可謂可圈可點。會計專業(yè)大三學生郭岳確診新冠肺炎后,做到了教科書式的自我隔離38天,隔離期間堅持學習考研,并在治愈后獻血救人,他說“生命是第一位的,有能力就要去幫助別人。”信息工程學院軟件工程1702班學生劉智威,在感染康復后前往金銀潭醫(yī)院捐獻血漿參與救人,成為該捐獻點最年輕的血漿捐獻者。他說“不知道自己的能量有多大,哪怕能幫上一個人,我就滿足了”。還有更多未被人所知的故事,還是更多的師生們,給身邊的家人親友和不相識的人,給學校和社區(qū)帶去默默的支持。
武漢學院的每一位老師、每一位教職員工,每一位學生,每一位家長,共同渡過了這一波疫情,為大家鼓掌!也讓我們繼續(xù)保持謹慎應對。
這次疫情,世界就像被按下了暫停鍵,和很多人一樣,我也宅在家里多時,曾一度寫下了這首小詩:
《新冠病毒肆全球》
大疫忽襲臨漢境,封城馳赴救國災。
省臺港澳紛紛染,罩洗宅隔戶戶乖。
猶憫蔓延歐美重,何堪席卷亞非哀。
初聞我處疾不復,尚惦他方泰再來。
這次疫情,也讓我們有機會重新思考。這一屆畢業(yè)生,原本的學習生活秩序受到沖擊,當前又面臨嚴峻的就業(yè)形勢;這一屆畢業(yè)生,經歷一堂人生大課,在風暴中更深刻地了解社會了解世界,直面自己發(fā)掘自己。越是迷霧中,越是要堅定信心,在迷霧中看方向、找方法,探索前行。
一、熱點紛飛靜觀察
在中國的文化習慣里,整數年總是被賦予特殊的意義。2020,本來是很多長期規(guī)劃的關鍵時間點,比如實現全面小康社會、人均GDP翻兩番、全面消滅絕對貧困。人們在努力工作生活的同時,原本對這樣一個整整齊齊的年份帶有一份期待的想象。
但歷史是個乖張的冷面笑匠,總是不按常理出牌。一場全球冠狀病毒大流行,打破所有規(guī)劃的節(jié)奏。從亞洲到歐洲到北美到南美,高峰迭起,累計確診病例至今已超過900萬例,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禁足在家,經濟增長一落千丈,美國失業(yè)率飆至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水平。中國和美國,因為在一月份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關系剛緩和下來,又因為疫情重新緊繃,今年剛巧又是美國大選年。國立新加坡大學的鄭永年教授的《聯合早報》專欄文章題目是“比自由落體還糟糕的中美關系”。
全球化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達到頂點,之后就一直處于恢復元氣的階段。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定義為大流行病的新冠疫情,對全球產業(yè)鏈和供應鏈造成重創(chuàng),各國凸顯被動。剛上任的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卡門·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說疫情為全球化的棺材釘上最后一顆釘子(Covid-19 is like the last nail in the coffin of globalization)。
實際上,現在幾乎沒有評論對2020是樂觀的。在我看來,社會原本體系和秩序的確受到了沖擊,全球所付出的成本巨大,但是面對短期的大幅震蕩,情緒化的反應可以理解,理性思考更為需要。全球化真的已經走到盡頭了嗎?其實大部分的變動是阻尼運動,情況會穩(wěn)定下來,就看變動會多深?穩(wěn)定在哪里?過一段時間回頭看當時的評論,也許相當多是悲觀過頭的。
我們嘗試從數據上看。全球化的衡量指標之一,全球貿易占全球GDP的比重,在2007年達到歷史高點60.9%,2008年金融危機跌下來到52.4%,之后兩年V形反彈,2010年又回到60.5%的高水平,2018年這一數字是59.5%。
另一個指標,跨國公司海外收入占總收入比重表現更為穩(wěn)定。標普500所有成分股的海外收入占比在2008年達到峰值47.9%,也就是說接近一半的收入來自本土以外的其他國家市場。這一指標之后一直在46%到47%之間震蕩,到2014年又再次回到47.8%的高水平。2016年這一指標顯著回落后,2018年的數字是42.9%。
有研究顯示,跨境貿易中一半的交易是跨國企業(yè)在各國分支機構之間的交易。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全球供應鏈的強大存在和影響力。即便如很多經濟學家所說的,因為疫情的影響,全球供應鏈會縮短,演化為區(qū)域供應鏈。但實際上全球供應鏈,大部分本來也就是區(qū)域化的,歐盟國家互為最大貿易伙伴,同在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也是如此,東亞三國和東南亞國家之間的貿易對區(qū)域內國家舉足輕重,自由貿易區(qū)談判也在按計劃進行。
早在疫情發(fā)生之前就已經是這樣了,全球形成了相互依存的關系。疫情的沖擊與民粹主義在不同國家的興起相疊加,確實顯著增加了全球地緣政治風險,經濟發(fā)展也面臨較大的現實困境,全球化進程調整會落在,如何擯除不合適的地方,如何保留合適的地方,如何發(fā)展新的地方,也不排除有些地方作深度調整,這些是在變化的。這讓我想起了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的說法:疫情過后,本世紀前期的“超級全球化”會結束,全球貿易和跨境投資難以見到前20年的快速膨脹;但溫和的全球化不會結束。
新冠疫情的全球流行,讓我們看到了現有模式下全球供應鏈的不足之處,但這些不足并不是說供應鏈過長,以致于停飛停航造成調度不暢和管理困難。恰恰相反,是以降本增效為目標的全球供應鏈管理過于激進,只有經濟效益目的,把庫存視為敵人,不留冗余空間,造成在疫情爆發(fā)初期全球醫(yī)療防護物品大短缺,這些是必須正視和需要改進的。進入一個不斷調整的過程,多年后回頭看,全球供應鏈的韌性也許比我們現在估計的更為強大和持久。
二、未來變化做準備
疫情中,留在家里的各國人民展現出驚人的創(chuàng)造力。云綜藝、云聚會、云蹦迪、云旅游,萬物皆可云;居家辦公,居家上課,居家健身,居家購物,一切皆可宅。這有原來生活模式被阻隔的無奈一面,也有人類需求不斷適應變化的創(chuàng)造性一面。
除了消遣,數字化技術在應對疫情方面展現出很大的潛力和能量。疫情開始階段,做CT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診斷方法。新冠肺炎患者需要至少每5天做一次,非常費時費力。人工智能開發(fā)出新算法,可以在兩秒內根據CT片做初步診斷,可把算法植入CT機和新開發(fā)的便攜CT機。
外賣、到家、移動支付等在線平臺與線下的社區(qū)商業(yè)布局互通,為封城期間的老百姓日常生活提供關鍵支持。這些在過去十年間發(fā)展出來的毛細血管,成為中國社會在疫情流行高峰期維持生機的關鍵一招。社交媒體開通在線問診、發(fā)熱門診地圖、疫情辟謠專區(qū),提供第一手資訊。覺得不舒服,要不要去看醫(yī)生?先問問手機里的健康評估機器人。小區(qū)內是否有確診病例?就看看手機里的疫情地圖。
隨著國內疫情逐漸穩(wěn)定,企業(yè)幫扶、經濟重啟、復產復工成為重要課題。各家平臺的健康碼上線,協助跨區(qū)域人口流動,幫助關鍵勞動力返城,讓企業(yè)有人可產、有工可復。在線會議、協同辦公成為疫情期間各家企業(yè)維持運轉的重要手段。
我身邊的同事朋友甚至向我抱怨,疫情期間大小線上會議不斷,從早9點到晚9點,甚至比在辦公室上班還要忙,后來發(fā)現居然有些習慣了。在線教育不僅在疫情中支撐了校內校外的學習,疫情后也幫助小中大學復學復課。由有資質的老師進行學歷教育的課堂教學,這也是互聯網科技第一次真正進入中國教育體系最核心的部分。
中國經濟的整體數字化因為疫情而加速,線上線下多元和深度的融合漸成為不可擋的趨勢。關注這里的機會,做好這里的規(guī)劃,也許就抓住了自己職業(yè)生涯的未來。
三、歷史啟示篤行遠
現在,全球疫情已開始在不同地方出現轉機,比如東亞、大洋洲,但遠未結束,尤其是全面復工復產復學、社會活動和國際交往逐步恢復正常后的防控。疫情終究會過去,當下全球科學家都在攜手加緊研制疫苗,人類一定有辦法找到戰(zhàn)勝疫情的辦法。疫情暴露了社會短板,這也是查缺補漏的機遇。十七世紀,工業(yè)革命早期的英國人均預期壽命不過35歲,現在,這個指標翻了一倍還多,18個月就可以量產高標準的疫苗。陣痛過后,社會的公共衛(wèi)生習慣將會極大提高,全球的公共衛(wèi)生體系將會在合作發(fā)展中健全,相信人類整體將得到更大的健康保障。
不僅這次全球疫情,其實跨國界的議題和事務,比如全球氣候問題、國際反恐問題等,以及涉及全球公共利益的資源共享與分工,無論提前主動預防還是危機被動防御,都是離不開全球化合作的。
歷史是一面鏡子。這不是人類第一次面對重大挫折,回望過去一百年,人類碰到的大風大浪不計其數,社會依然在螺旋式上升。正如著名的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αριστερ?Στα?ροςΣταυριαν?ς)在其著作《全球通史》里寫道:人類是獨一無二的,是命運的創(chuàng)造者,而不是命運的產物。
然而,科技的發(fā)展讓很多科學家和善良的人們,產生了美好的期望,卻與實際存在的社會問題、社會沖突和國際爭端存在很大差距,并且差距在不斷擴大。斯塔夫里阿諾斯深刻地指出:科技變革通常還是被接受和受歡迎的,因為它一般都能提高生活水平;然而文化變革則是令人恐慌和遭到抵制的,因為它威脅到傳統的、令人舒適的社會標準和實踐。這種二分法在整個歷史中一直都很流行,結果也就形成了在我們自己創(chuàng)造的科技風暴中社會的停滯。他說,雖然歷史學家們沒有魔法師的水晶球,但是他們能比較確定地預測到,21世紀既不是烏托邦,也不是地獄,而是一個擁有各種可能性的世紀。
人類的未來,不僅依靠大腦,更加依靠心靈。大變局的時代,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我們應當做些什么?今天,我給大家?guī)硪粋€畢業(yè)禮,希望里面有你們可以找尋的答案。
這個畢業(yè)禮,不僅是給這一屆畢業(yè)生的,也是屬于所有武院人的,它就是武漢學院的校歌——《明校歌》。三年前,我開始落筆為武漢學院校歌作詞,幾易其稿,多番修改,聽取意見,一直斟酌,總希望更能準確到位地表達我們的大學精神。疫情期間,校歌開始進行譜曲,今年4月8日,適逢武漢這座英雄城市解封,香港作曲家黃學揚先生發(fā)來了校歌的第一版旋律,著名大提琴家李垂誼先生根據校歌旋律定稿了英譯版并大提琴伴奏,由鋼琴家兼音樂指揮家約翰內斯·德布斯(Johannes Debus)先生鋼琴伴奏。
疫情期間,《明校歌》的誕生,匯集了武漢、深圳、香港、柏林四地的國際合作與努力。
為了《明校歌》的首次亮相,學校遴選了二十余位同學,其中還包括幾名國際留學生,他們在家或宿舍里先熟習曲譜,由學校的專業(yè)聲樂教師組織線上輔導,再各自錄音合成了校歌的演唱版本。他們傾情演唱,就是要在這個特殊時期,為大家獻上這場精彩演出,為武漢學院的師生們打氣!
世界在變,天地在變,不變的是我們的內心。同學們,愿大家秉持一片赤誠之心,對己對人對社會;愿大家秉持一片赤誠之心,對過去對現在對未來。
畢業(yè)了,你們是不平凡的“2020畢業(yè)生”!
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