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4年是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三中院”)“為您‘訴’說”志愿服務站的第十個年頭。位于首善之區(qū)的三中院人,始終在尋求從“0”到“1”的創(chuàng)新突破,始終在追求從“1.0”到“3.0”的動能提升,志愿服務日志上的每一章節(jié)無不濃縮著黨建引領、人民至上、踐履篤行、奮楫爭先的恢弘圖景。 十年砥礪奮進,十年春華秋實。2018年3月,“為您‘訴’說”志愿服務站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首都學雷鋒志愿服務站”;2020年5月,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首都學雷鋒志愿服務示范站”;2023年3月,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評為“2022年度首都學雷鋒志愿服務最佳志愿服務項目”。三中院連續(xù)四年被評為“北京訴訟服務先進法院”。 “為您‘訴’說”志愿服務站為何能成為法院訴訟服務的一張“金色名片”,又何以篤定前行、高質量發(fā)展?我們可以從它“萌芽破土”“發(fā)榮滋長”“扎根沃土”和“栽法育術”中尋求答案。 舉旗定向,用心打造司法為民的“新引擎” 善謀者勝,遠謀者興。2014年8月,三中院啟動與北京高校共建服務機制,與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建立志愿服務項目。2015年3月,訴訟服務辦公室正式成立,一整套更加成熟的組織架構、制度體系加速形成。 當問及志愿服務情況時,管理人員常閎鈺邊走邊介紹:“人員構成,由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志愿者和三中院團員青年組成。中國政法大學志愿者一般為共產黨員或共青團員,由中國政法大學招募,平均年齡在24歲左右,每3個月輪換一次,每期10人左右,全是精挑細選的法學類專業(yè)學生;工作地點,就在三中院訴訟服務中心工作站;工作模式,每天由1人引導2名志愿者為來院群眾提供法律服務,每天接待時長在6.5小時左右;工作內容,主要是為來院群眾提供訴訟指引、法律咨詢、代寫法律文書、多元解紛指引等訴訟服務。人員管理,由訴訟服務辦公室牽頭,具體負責人員調配使用、崗前培訓、教育管理和制度建設等工作?!薄澳?,阿姨,請問您有什么需要幫助的嗎?”“啊,我問我那官司的事,聽說你們給咨詢,還給寫狀子,這是我那一審的判決書,幫忙給看看!”“好的,阿姨,您稍等,我看看您這材料?!?br> …… “早幾年借給朋友點兒錢,老不還!現(xiàn)在我還能告他還錢嗎?”“叔叔,您再說詳細點兒,我?guī)湍治龇治?!?br> …… 伴著清晨的一縷陽光,夾雜著來院群眾“家長里短”的攀談聲,三中院“為您‘訴’說”志愿服務者開始了新一天的服務工作。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志愿服務者在這里默默耕耘、無私奉獻著,一招一式、一板一眼,一點一滴、一朝一夕書寫著三中院故事。 靜水深流,專心厚植為民服務的“赤子情” 心在哪兒,行動在哪,收獲就在哪。志愿服務者思想的“種子”在這里扎根發(fā)芽,譜寫了一曲曲動人樂章,產生積極效應。 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援助、化解糾紛,多次受到群眾贊譽和肯定,形成“宣傳效應”。第7期志愿服務者楊京津把代寫完的3000多字的訴狀,親手遞到王奶奶手上,叮囑再三。王奶奶的臉上露出久違的微笑,連連稱贊道:“喲,這幫小孩兒可真厲害,咨詢啥都講得頭頭是道的,最重要的是還可以給我寫狀子,可幫了我老太太的大忙啦!” 不僅近距離觀摩服務實踐的可遇、可學、可行,還體悟到司法服務的溫度、力度和深度,形成“疊加效應”。第27期志愿者王昕月在工作日志上回憶道,“2022年5月的一天,正在窗口工作的干警朱芮萱見一位女士匆忙走來,趕緊起身上前詢問,結果發(fā)現(xiàn)是位聽力障礙者。朱芮萱抓起電話,一邊安排志愿者和法律援助律師接待,一邊撥打手語老師的手機,最終幫助這位聽力障礙者解決了民事案件上訴事宜。事后,這位聽力障礙者特意來院找到朱芮萱,用手語表達謝意。她這種隨機應變的處事能力和人民群眾對她的那份信任、尊敬,著實讓人羨慕、受益?!?br> 兼具“沉浸感”與“自豪感”的服務實踐雖微小,但在志愿服務者的內心深處泛起“大波瀾”“大漣漪”?,F(xiàn)已入職三中院的第23期志愿者張淼杰,曾在實習日記中寫道,“在我看來,做訴訟服務工作最重要的品質是耐心親和,盡量保持平和冷靜。我們應當換位思考,充分理解當事人的焦急情緒,并在了解其基本情況的基礎上,抓住當事人的核心訴求,為其提供相應的解決辦法……在三中院的這段時光,有所收獲,有所成長,這段經歷值得我們銘記在心?!?br> 這就是一個個志愿服務者的心路歷程,也是他們書寫三中院故事的生動實踐。他們的一言一行無不樸素、平凡,但這平凡之舉蘊藏著一股力量、一種精神,使得這種“平凡”變得“不平凡”。也正是在這一言一行中,他們收獲了知識、信任、快樂和尊重。 “為您‘訴’說”志愿服務站成立10年來,先后組織31期共200余名志愿者參與其中,幫助指導當事人撰寫法律文書5600余件、提供訴訟程序咨詢7500余次、解答法律知識8800余次,“零距離”為群眾“問診把脈”“答疑解惑”,訴訟群眾獲得感滿意度不斷提升。經過多年“打磨”,“為您‘訴’說”志愿服務站已頗具“影響力”,經常有周邊群眾慕名前來尋求幫助。 與時偕行,全心練就一站式服務的“鐵臂膀” 三中院在做大建強“為您‘訴’說”志愿服務站的基礎上,聯(lián)合打造“二室、一線、一隊、一站”綜合服務體系,不斷帶動訴訟服務水平快速提升。二室,即公益律師工作室和法律援助律師工作室;一線,即北京法院12368訴訟服務熱線;一隊,即“習近平法治思想宣傳隊”,兼“普法驛站”組織運營。 2016年6月,三中院相繼與北京市律師協(xié)會、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合作,共同成立公益法律服務站、法律援助工作站,30名專家型律師、19家律師事務所450余名執(zhí)業(yè)律師進駐訴訟服務中心輪值,為群眾提供法律咨詢、訴訟引導、參與訴前訴后調解等法律服務。近兩年來,累計受眾1500余人次,收到群眾表揚信40余件次,受到群眾廣泛好評,取得良好社會效果。 “我在外地出差,最近回不來,是一定要去法院才能提交訴訟材料嗎?” “您如果不方便的話,可以通過郵寄的方式提交訴訟材料?!?br> …… 熱線接聽、記錄、工單審核、派發(fā)、回訪,工作信息統(tǒng)計分析是12368訴訟服務熱線坐席員的工作常態(tài)。熱情、周到、細致的答復,總是讓來電群眾如沐春風、豎起大拇指。近兩年來,先后開展專題業(yè)務培訓25期,接聽熱線9.5萬余通、有效回訪1.2萬余通,獲錦旗7面、表揚件40余次,人民群眾滿意度達99.85%?!罢垎柗ü?,拆遷補償款在家庭成員間要如何分配?”“勞動仲裁被駁回了能不能去法院起訴?” “民間借貸案件勝訴了,碰到‘執(zhí)行難’怎么辦?” …… 2023年3月初,社區(qū)群眾早早排起了長隊,針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向法官們進行咨詢,法官耐心細致地為群眾答疑解惑。在第60個學雷鋒紀念日前夕,三中院聯(lián)合東城區(qū)景山街道社區(qū)青年匯,以京法巡回講堂的形式開展“學雷鋒”志愿活動,深受群眾喜愛。 2024年6月,三中院赴北京市行政副中心運河商務區(qū),針對新公司法頒布后的社會關注熱點,聚焦企業(yè)司法需求開展普法宣傳,向民營企業(yè)提供“零距離”司法服務,持續(xù)提升市場經營主體的獲得感和滿意度。2023年6月以來,先后成立15家“普法驛站”并相繼開展工作,深受街道、鄉(xiāng)鎮(zhèn)和企業(yè)好評。 黨建引領,潛心打通訴訟服務“筋脈”的“金藥方” 10年的服務實踐啟示我們:黨建如同旗幟,指引道路,引領方向;亦是紐帶,將人民群眾與政法機關緊密聯(lián)結;恰如源泉,強化人員教育培養(yǎng),激發(fā)支部活力。 近年來,三中院堅持抓基層、強基礎、固根本,著力提升黨支部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推動黨建和業(yè)務深度融合,不斷提高黨支部建設質量,取得了一些實踐創(chuàng)新成果。此外,與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青年政治學院等高校共建,先后創(chuàng)建特色人才、審判、實踐基地,激活“院校”共建培養(yǎng)法治人才的“一池春水”。 三中院訴訟服務辦公室黨支部始終圍繞中心、建設隊伍、服務群眾,經過不斷實踐探索,創(chuàng)建“六講三訴”工作法,不斷引領黨員干部、團員青年政治能力、服務能力雙提升,2023年被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轉發(fā)刊載,被評為“北京法院優(yōu)秀黨建創(chuàng)新案例”。 院黨組成員、副院長王海虹在檢查調研訴訟服務工作時指出:“訴服窗口處于法院工作最前沿,要聚焦做實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從前端、后端全面提升服務審執(zhí)工作、服務人民群眾的能力。讓‘為您‘訴’說’志愿服務成為法治化營商環(huán)境的標志性品牌與形象,向‘新’而行,以‘質’向遠,為全面推進三中院‘雙一流’現(xiàn)代化法院建設注入強勁動能?!?(據(jù)《法治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