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使用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進行檢索,《人民日報》有關“慈善”的標題、正文的檢索共計7648條,其中有關“慈善”標題的檢索共計721條,內容可謂十分豐富。以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日報》的報道為視域,梳理我國關于“慈善”報道重點的演變,有助于推動相關研究走向深入。 批判、譴責為主 ?。?0世紀50—70年代) 20世紀50—70年代,《人民日報》有關慈善的專題報道共9篇,主題集中在批判譴責方面。在這9篇報道中,有8篇都是譴責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的“假慈善”的。如1950年11月28日,《人民日報》刊登題為《美國在中國辦學校、開醫(yī)院、舉辦各種慈善事業(yè)是不是“好事”?》的報道,認為美國在中國進行的傳教、教育及慈善等行為,是一種思想文化的侵略和對中國人民的麻醉,從而實現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侵略。類似的報道還有1959年11月13日刊登的《在“慈善”的幌子下》,1961年4月2日刊登的《美國的“慈善”事業(yè)》等多篇文章。 之所以這一時期的“慈善”報道均以批判、譴責為主旨,是由于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奉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堅定地倒向以蘇聯(lián)為首的蘇共陣營。在美蘇冷戰(zhàn)的“兩極格局”下,美國為了實現其“遏制蘇聯(lián)、遏制共產主義,稱霸全球”的戰(zhàn)略目的,對中國采取了“政治上不承認、經濟上封鎖禁運、軍事上包圍威脅”的政策,企圖將新中國扼殺在搖籃里。同時繼續(xù)實行扶蔣反共的對華政策,并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即將收復臺灣之際,悍然介入朝鮮內戰(zhàn),一方面攻擊三八線以南的朝鮮人民軍部隊,支持南朝鮮軍作戰(zhàn),威脅中國的東北邊疆;另一方面命令第七艦隊入侵臺灣海峽,在臺灣地區(qū)持續(xù)做出挑釁行為。1960年,美國又發(fā)動越南戰(zhàn)爭,嚴重威脅到中國西南方向。中美關系在此情況下異常尖銳、持續(xù)惡化,故《人民日報》對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自然“揭露本質、批判惡行”。并且,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受到舊思想影響,人們對慈善的理解缺乏客觀理性的認知,認為慈善是資本主義的東西,社會主義國家不需要也沒有必要搞慈善事業(yè)。故而20世紀50—70年代,受中美對峙及舊思想的影響,《人民日報》對慈善的報道多持否定、批判的態(tài)度。 為慈善正名 ?。?0世紀80—90年代) 進入20世紀80年代,《人民日報》對慈善相關問題的報道數量有一定增長。從20世紀80年代起到90年代止,按照標題檢索,共檢索出報道88篇。主題集中為:對慈善的看法改觀,為慈善正名。 一、為慈善正名。1994年2月24日,《人民日報》刊發(fā)題為《為慈善正名》的報道: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時期,慈善一直被認為是來自資產階級的洪水猛獸,用來腐蝕、瓦解人民群眾革命斗志,故而人們對其“避之猶恐不及,談‘慈善’而色變”,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會上形成了不負責任、對他人漠不關心的風氣。加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fā)展,這種社會風氣又與享樂主義、崇尚金錢聯(lián)系在一起,不斷發(fā)生唯利是圖、損人利己的事情,見死不救的情況也頻頻出現,更有甚者對救死扶傷的人進行刻意謾罵諷刺。但是人并不是冷血動物,“人是社會的人”,社會主義道德觀正是以關心、幫助他人為主要特征的。故而在這個層面上,社會主義需要建立起自己的慈善事業(yè)。 隨著對于慈善的看法逐漸轉變,各類官方性、半官方性及私人的慈善機構或慈善活動相繼涌現。1994年成立了中華慈善總會,該組織是經中國政府批準、依法注冊登記的全國性非營利公益社會團體,也是中國規(guī)模較大的慈善組織之一。成立之后,《人民日報》特意發(fā)表報道招收創(chuàng)始會員。1995年1月21日,《人民日報》刊登題為《愛滿申城——上海舉辦新年慈善義演義賽》的報道,通過義演義賽,在展示上海慈善救助活動一年來成果的同時,也呼吁社會各界“新年獻愛心”。與此同時,還有個人慈善行為,如1997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上刊登的題為《黃新春的慈善事業(yè)》的文章贊揚了優(yōu)秀共產黨員黃新春,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建廠辦企業(yè)之余,依舊牢記共產黨員的義務,為群眾慈善事業(yè)操勞的善行義舉。 原中華慈善總會會長崔乃夫曾談到自己對中國慈善事業(yè)的看法。他認為,由于意識形態(tài)等諸多原因,中國慈善事業(yè)停滯了40年之久,而今重新建立,其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慈善意識,互換道德,建立一個符合我國實際的道德規(guī)范”。此后,《人民日報》相繼報道以中華慈善總會為主的各項慈善活動,如《中華慈善總會啟動孤殘兒康復項目》《中華慈善總會匯豐慈善基金設立》《中華慈善總會為地震災區(qū)捐贈物資》,等等。 二、接受海外慈善援助。這一時期《人民日報》對慈善的報道不再集中于揭露帝國主義慈善的本質,而是逐漸以另一視角報道西方人及海外機構對中國慈善事業(yè)的援助。如1984年6月29日,《人民日報》刊登題為《法國人阿蘭·謝駕車慈善籌款》的報道,主要內容為法國人阿蘭·謝為中國兒童福利基金會籌集善款6萬余港元,并為香港兒童福利機構籌集善款。再如,1992年12月6日報道的美國醫(yī)療援助協(xié)會通過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向中國捐贈560萬美元物資的事情。 通過對《人民日報》報道的剖析能直觀感受到中國共產黨關于慈善政策的轉變。由“批判慈善”轉為替慈善“正名”,恰恰反映出黨對慈善態(tài)度的變化,即不再將其當做“洪水猛獸”,而是要利用慈善,讓慈善為社會主義服務。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民日報》以“對‘慈善’改觀、為‘慈善’正名”為主題的報道層出不窮,出現該局面的根本性原因在于改革開放決策的實行。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以及我國原有經濟體制的改變,“市場”在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經濟得以迅猛發(fā)展,一部分人率先富裕起來。但相伴隨的是貧富差距拉大,社會矛盾增多,弱勢群體數量相應增加等社會現象逐漸凸顯。在此情況下,黨和國家需要充分發(fā)揮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故而在20世紀80—90年代,為了更好地使慈善在社會生活中發(fā)揮作用,如前所述,1994年2月12日,《人民日報》發(fā)表評論員文章《為慈善正名》,提出“社會主義需要自己的慈善事業(yè),需要自己的慈善家”。 慈善事業(yè)蓬勃發(fā)展 (2000年初至2009年底) 21世紀前10年,《人民日報》對慈善相關問題的報道進入穩(wěn)步增長階段。從2000年初到2009年底,標題檢索共檢出報道197篇。主題集中為:官方慈善持續(xù)發(fā)力,民間慈善迅猛發(fā)展。 2000年1月16日《人民日報》上發(fā)表的題為《新世紀我國慈善事業(yè)大有可為》的報道中,明確了21世紀我國慈善機構將朝著多元化方向發(fā)展——即機構的多元化、財政的多元化以及服務的多元化。其中在機構組織形式上,由當前階段以政府機構為主要依靠,逐漸演變?yōu)椤耙元毩⒌拿駹I慈善團體為主體,輔之以附屬于某些官方機構、半官方機構、企業(yè)或其他社會團體建立的慈善組織”,以期為慈善事業(yè)發(fā)揮出更大的潛力。 一、官方慈善持續(xù)發(fā)力。在對官方慈善機構報道方面,中華慈善總會作為國內官方慈善事業(yè)的最大機構之一,《人民日報》對其慈善事跡的報道呈不間斷持續(xù)輸出狀態(tài)。主要內容涉及中華慈善總會向各災區(qū)捐款捐物、成立各種慈善幫扶基金,同時與民間慈善攜手助推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如2001年1月19日《人民日報》報道的《中華慈善總會募捐救助內蒙古災區(qū)》,2001年2月27日《人民日報》報道的《中華慈善總會赴新疆災區(qū)發(fā)放錢物》,2001年5月29日《人民日報》報道的《慈善總會設立兒童白血病基金》,2004年11月24日《人民日報》報道的《中華慈善總會籌款援孤》等。這一時期,中華慈善總會在災區(qū)與社會各界愛心人士之間架起橋梁,使社會各界愛心人士能夠通過中華慈善總會奉獻愛心、捐款捐物;而中華慈善總會將這些分散的物資集中起來運往災區(qū)進行捐助。中華慈善總會不僅對中國國內的災區(qū)進行援助,同時,也派代表團赴國外災區(qū)進行慰問。2005年2月8日,《人民日報》刊文《中國慈善代表團赴印尼災區(qū)慰問災民》,這是中華慈善總會首次派代表團到世界其他受災國提供民間慈善援助。 ?。〒逗幽祥_放大學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