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新聞
   第03版:新聞
   第04版:黨建
   第05版:社會治理
   第06版:社會工作
   第07版:社會工作
   第08版:新聞
   第09版:新聞
   第10版:新聞
   第11版:公益資訊
   第12版:新聞
   第13版:新聞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務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與中國的合作伙伴關系至關重要
假借公益名義實施網絡傳銷非法獲利25億元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新聞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黨建

第05版
社會治理

第06版
社會工作

第07版
社會工作

第08版
新聞

第09版
新聞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公益資訊

第12版
新聞

第13版
新聞

第14版
ESG

第15版
志愿服務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容
2024年07月02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假借公益名義實施網絡傳銷非法獲利25億元
主犯被判15年

犯罪分子以“扶貧濟困、均富共生”為名開展傳銷活動,以發(fā)展下線的數量作為返利依據騙取財物,在全國共計吸納會員598萬余人,層級達75層,非法獲利25億余元。6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國家市場監(jiān)督管理總局聯(lián)合發(fā)布依法懲治網絡傳銷犯罪典型案例,上述案例入選。

   最高法表示,人民法院將會同市場監(jiān)督管理部門等單位,依法從嚴懲處網絡傳銷違法犯罪活動,在鏟除違法犯罪根基上持續(xù)發(fā)力,推動落實網絡平臺監(jiān)管責任。

   案情顯示,2013年5月,被告人張某注冊成立深圳市善某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下稱“善某匯”)。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張某伙同查某、宋某等人,開發(fā)了“善某匯眾扶互生會員系統(tǒng)”并上線運行,以“扶貧濟困、均富共生”為名開展傳銷活動,采取培訓、宣傳等多種方式在全國各地大肆發(fā)展會員,要求參加者以繳納300元購買“善種子”的方式獲得加入資格,并按照一定順序組成層級,會員之間根據“善某匯”確定的收益規(guī)則進行資金往來,以發(fā)展下線的數量作為返利依據騙取財物。經統(tǒng)計,“善某匯”在全國共計吸納會員598萬余人,層級達75層,張某非法獲利25億余元。

   湖南省雙牌縣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張某通過組建傳銷組織,利用“扶貧濟困、均富共生”的幌子,要求參加者以繳納費用的方式獲得加入資格,以高額收益為誘餌,積極發(fā)展下線會員,并按照一定順序組成層級,直接或間接以發(fā)展人員的數量作為計酬或者返利依據,引誘參加者繼續(xù)發(fā)展他人參加,騙取財物,擾亂經濟社會秩序,其行為已構成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且屬情節(jié)嚴重,依法判處有期徒刑十五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一億元;違法所得予以追繳、沒收,上繳國庫。一審宣判后,張某提出上訴。湖南省永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最高法表示,對組織、領導網絡傳銷犯罪活動次數多、主觀惡性深、情節(jié)嚴重的骨干成員,堅持“刑”“罰”并舉予以嚴懲。在被告人張某組織、領導傳銷活動案中,張某作為傳銷組織的首要分子被頂格判處有期徒刑十五年,并處罰金一億元,依法嚴懲的同時做實“打財斷血”,剝奪犯罪分子再犯能力。同時,人民法院綜合考慮網絡傳銷犯罪人員的主客觀情節(jié),用足用好法律和政策,對層級較低、主觀惡性較小、獲利較少的被告人,依法從寬處罰。在被告單位浙江某公司組織、領導傳銷活動案中,被告單位同時存在正常經營和傳銷活動,一些入職不久、涉世不深的青年人參與其中,鑒于情節(jié)較輕,案發(fā)后積極認罪悔罪、主動退贓,人民法院依法宣告緩刑,充分實現教育、感化、挽救目的。“本案是一起假借公益名義實施網絡傳銷犯罪的典型案例。”最高法在闡述該案典型意義時稱,近年來,一些犯罪分子打著“愛心慈善”“共同富?!钡然献?,利用互聯(lián)網的跨地域性大肆組織網絡傳銷,以籌集“善款”等名義非法斂財。本案中,被告人張某等人以“扶貧濟困、均富共生”為名,通過策劃、操縱并發(fā)展人員參加傳銷活動,騙取巨額財物,非法獲利25億余元,嚴重擾亂市場經濟秩序,嚴重影響社會穩(wěn)定。人民法院依法準確認定被告人張某系主犯,判處最高刑期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加大罰金刑的處罰力度,釋放從重懲治的強烈信號,堅決維護風清氣正的網絡慈善活動環(huán)境。同時,提醒廣大人民群眾要增強防范意識,面對以“慈善互助”方式開展營銷的,務必保持警惕,不要輕信犯罪分子的花言巧語,自覺抵制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

  (據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