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雖然作為概念的公益和慈善各有其內涵與外延,但二者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lián)。公益表現(xiàn)于行為活動,慈善則是其內在的心理基礎。內心慈善,而行公益。在此意義上,我們可以將二者相提并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蘊藏著豐富深厚的公益慈善思想,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激發(fā)出無數(shù)的善事義舉。 儒家:公與義 儒家經典《禮記》描述了大同社會的理想圖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少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边@一理想深刻烙入中華民族的靈魂之中,同時也打下了公觀念的深厚基礎。既然天下為公是最高理想,那么秉公道、行公義,自然也就成為無上之功,這樣的人就已經成為孔子眼中的圣人。《論語·雍也》中記載:“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辈┦娋褪堑湫偷墓嫘袨?,孔子認為能這樣做的人就是毫無疑問的圣人,這幾乎已經是儒家對一個人的最高評價。 那么,人為什么能秉公道、行公義呢?儒家認為是人內在的道德情感使然,即“仁”?!叭省本褪遣蝗倘酥摹烹[之心,對他人天然地存有一份關愛、同情之心。這種關愛同類的心理情感很可能源于初民時代以來人類群居對抗自然所產生的共生意識,即心理學所謂“種族保存”的本能,而儒家將其作為人之為人的道德本質。這種共生關系使一個人對他人的道德意識成為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儒家稱之為“義”。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及其所列舉的多家之所以都將“義”解釋為善,是因為義作為道德意志和規(guī)則意識,強烈地指向利他主義精神。在義面前,利他包括但并不是專指某個與自己有著特殊利益關系的他者,而是有著明顯的“天下為公”色彩。儒家的義利之辨始終反復強調的就是這一點,就是利他的公眾性、社會性,因而“義”的原則具有“公”的指向,這就是儒家意義上的“公義”。 墨家:兼相愛,交相利 同處先秦時代的墨子則持有更為激進的觀點,他認為爭斗殺伐的禍亂之源在于人們只知愛己不知相愛:“今諸侯獨知愛其國,不愛人之國,是以不憚舉其國以攻人之國。今家主獨知愛其家,而不愛人之家,是以不憚舉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獨知愛其身,不愛人之身,是以不憚舉其身以賊人之身”(《兼愛中》)。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建立“兼相愛,交相利”的觀念和信心,即將自己與他者等量齊觀、平等對待,愛人如己,相愛相利。 墨家的事業(yè)就是以此為宗旨,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使“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者得治”(《非命下》)。墨子號召人盡其才,共同為這個理想努力。“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墨子·尚賢下》)。墨家言行一致、率先垂范,為天下蒼生摩頂放踵,甚至不惜犧牲生命,堪稱中國古代踐行公益之杰出楷模。 道家道教:積善得道 道家將義行善舉與修道、得道聯(lián)系起來,以此導人向善。老子《道德經》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第七十九章》)。天道沒有什么偏私,總是青睞善人。這就指出了一條為善得道之路?!兜赖陆洝窂牡赖母叨扔^萬物之德,認為一切人、一切物均有其可取之處,因而主張善待一切人和物:“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第二十七章》)。老子相信,以一般無二的善心誠意對待所有人,會引導出所有人的善心誠意:“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第四十九章》)。 道教思想家葛洪在其著名作品《抱樸子》中也明確指出公益慈善是得道長生的必要條件:“欲求長生者,必欲積善立功,慈心于物”(《抱樸子內篇·微旨》)。道教文獻《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等都是著名的勸善書。如《文昌帝君陰騭文》上就說:“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錫汝以福?!薄对贰め尷蟼鳌で鹛帣C》中記載了丘處機以73歲高齡、歷時多年西行雪山見成吉思汗,從而拯救萬千生靈的壯舉,這是道教公益慈善精神的典型體現(xiàn)?!疤鏁r方西征,日事攻戰(zhàn)。處機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殺人。及問為治之方,則對以敬天愛民為本。問長生久視之道,則告以清心寡欲為要。太祖深契其言,于是賜之虎符,副以璽書,不斥其名,惟曰‘神仙’。”丘處機以不嗜殺人、敬天愛民、清心寡欲勸諫成吉思汗,贏得了成吉思汗的肯認和尊重?;氐街性螅鹛帣C“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戰(zhàn)伐之余。由是為人奴者得復為良,與濱死而得更生者,毋慮二三萬人。中州人至今稱道之。” 佛家:普度眾生 佛家認為眾生皆苦,因此要普度眾生,使眾生離苦得樂。普度眾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出于慈悲心。《大度智論》云:“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薄斗ㄈA經》云:“大慈大悲,常無懈怠,恒求善事,利益一切。”佛家高度評價能夠發(fā)慈悲心去利樂有情眾生的行為,認為這已經到了菩薩的境界。具體的方法主要是“四攝”與“六度”。“四攝”即引領眾生離苦得樂的四種方式: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傲取奔淳榷缺娚白约旱降帽税兜牧N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普度眾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悲智雙運、?;垭p修的要求,也就是說修持佛法不僅需要般若智慧,還要廣種福田,積善得福。在《佛說諸德福田經》中,釋迦牟尼講述了得福七法:“一者興立佛圖僧房堂閣;二者果園浴池,樹木清涼;三者常施醫(yī)藥,療救眾??;四者作堅牢船,濟渡人民;五者安設橋梁,過渡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飲;七者造作圊廁,施便利處?!狈ú卦凇惰缶W經菩薩戒本疏》卷五中也列舉了一個關于八種福田的流傳說法:“一造曠路美井,二水路橋梁,三平治險路,四孝事父母,五供養(yǎng)沙門,六供養(yǎng)病人,七救濟危厄,八設無遮大會?!狈N種福田歸結起來,大部分都是今之所言公益慈善事業(yè)。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蘊藏著極為豐厚的公益慈善思想,種種善行義舉彪炳史冊、數(shù)不勝數(shù),本文僅略作管窺。我們今天構建“兩個結合”,追求共同富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些都要求我們必須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公益慈善思想進行深入挖掘,使其煥發(fā)活力,將其發(fā)揚光大。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初景波/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