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新聞
   第03版:新聞
   第04版:黨建
   第05版:社會治理
   第06版:社會工作
   第07版:社會工作
   第08版:新聞
   第09版:新聞
   第10版:新聞
   第11版:新聞
   第12版:公益資訊
   第13版:公益資訊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務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古都風韻尋善老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新聞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黨建

第05版
社會治理

第06版
社會工作

第07版
社會工作

第08版
新聞

第09版
新聞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新聞

第12版
公益資訊

第13版
公益資訊

第14版
ESG

第15版
志愿服務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nèi)容
2023年10月3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古都風韻尋善老

    東岳廟的“花塔”

    《月曼清游圖》冊之“重陽賞菊”(局部) 陳枚繪(清)

    九九重陽節(jié),秋高氣爽,不少市民相伴出門,登高遠眺。作為傳統(tǒng)節(jié)日,重陽節(jié)歷來有曬秋、登高、賞菊、祭祖、敬老、吃花糕等習俗。與節(jié)日息息相關的善老美德,已融入京城百姓的生活中。在京城的胡同小院中、浮生煙火里均可體會到敬老善老之光輝。

    御苑巧思有孝道

    說起善老之美德,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堪稱范例。他的孝道不但影響了后世子孫,還給清朝帶去了“善老之風”。

    “朕嘗思,人子于其親,一體而分者也。思念之篤,精誠之至,必相感通。”這句話出自朱元璋一次祭祖后的感言,從中不難尋味到他與其他皇帝的不同:祭祖不是“走馬燈”,而是真心實意遵從孝道,以這樣的精神為天下人做出榜樣。也正是因為朱元璋對于孝道的重視,在他駕崩后,他的陵墓被稱為孝陵。

    其實,在孝道與善老方面,朱元璋并不僅是嘴上說,更落于實處。在建立明朝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從制度上下手,嚴格規(guī)束官員們的言行,其中對于老人的贍養(yǎng)及忠君孝親等條例名列其中。與此同時,在選拔官員時,也將善老問題提到應仕層面,答不好“養(yǎng)老”這道題,甭想邁入朝廷門。此外,明朝初期,人們的晚年生活也得到了“有章可循”的保障。《明會典·養(yǎng)老》中記載,洪武元年,朱元璋下詔:“民年七十之上者,許一丁侍養(yǎng),與免雜泛差役”,這成為明朝善待老人的基礎政策。此外,對于鰥寡孤獨老幼殘者,“今特命有司存問于高年,恤鰥寡孤獨者必得其所,篤廢殘疾者收入孤老,歲給所用,使得終天年”。其中,涉及老年群體的政令為:“若貧無產(chǎn)業(yè)年八十以上者,月給米五斗、肉五斤、酒三斗;九十以上者,歲加賜帛一匹、絮一斤?!?/p>

    時光荏苒,歷史的車輪走上了清朝的軌跡。清朝皇帝中的長壽老人,最為著名的便是乾隆,從他的晚年生活,不難發(fā)現(xiàn)皇家重老愛老的印記。

    眾所周知,明清兩代,皇帝與百官經(jīng)常到天壇祭拜,他們祈福皇天上帝的眷顧,期盼五谷豐登。如今,當游客走過丹陛橋,在曾經(jīng)的祈谷壇也就是如今的祈年殿南側(cè)磚門以西的地方,會發(fā)現(xiàn)一扇特殊的小門,名為“花甲門”。聞其名,便知與花甲之年不無關系,而開此門的便是乾隆。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戎馬一生的乾隆皇帝已經(jīng)六十多歲,步入花甲之年。雖然年事已高,但每年來天壇祭祀的安排與各項流程不敢馬虎。每次大典的頭一天,都要步行從丹陛橋西側(cè)一直到祈谷壇南磚門位置,舉行相關行香儀式,還要住在齋宮進行齋戒留宿。第二天要經(jīng)過各項流程,完成每年一次的祈福大典。這對乾隆的體力也是個考驗,他自感體力不支,便下令減少“降輦步行之遠近”等“無關大體諸儀節(jié)”。為此,百官便在祈谷壇南磚門西再開一座門,便于皇帝節(jié)省體力,“穿墻”抄個近道。因正值乾隆皇帝花甲之年,故稱之為“花甲門”。而在乾隆皇帝到了古稀之年時,大臣們又在皇乾殿西墻開設一門,更加便于老皇帝行走,此門又被稱為“古稀門”。

    花甲門與古稀門不但成為皇家與善老有關的例證,也是對后輩的勉勵。因為當時乾隆對于花甲門有詔書明確指出:“若未滿六旬者,不得路經(jīng)此門?!倍鴮τ诠畔¢T更是明確說明:“有壽登古稀者,方可出入此門?!?/p>

    乾隆本人就是一位孝子,繼承皇位后,他花費不少時間陪伴母親,有時出游也會陪伴左右。他曾賦詩《重陽日奉皇太后香山登高》:“名山初試菊花筵,九日登高古所傳。扶輦不知霜巘迥,捧觴剛似夜珠圓。丹青勝處禽銜翠,紫碧堆中鹿叫煙。智者樂兼仁者壽,長承慈豫萬斯年。”

    有史料記載,為了給母后過70和80大壽,乾隆曾在香山舉辦過規(guī)模宏大的“慶生典禮”,被稱之為“三班九老會”。即選出70歲以上的親王及在任文職9人、70歲以上的在朝武職9人、70歲以上已休致仕9人,共計27人,各成一班,合稱“三班九老”。

    其實乾隆的善老之德也是繼承了祖上之風,他的爺爺康熙同樣重老愛老??滴跤啄昀^位,靠孝莊皇太后撫養(yǎng),并一路扶政成長,所以對于孝莊的養(yǎng)育之恩念念不忘?!堆嗑q時記》記載:“九花者,菊花也。每屆重陽,富貴之家以九花數(shù)百盆,架庋廣廈中,前軒后輊,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積者曰九花塔?!鼻∏⌒⑶f便是一位愛菊之人,所以康熙親政后,每年都會命人廣植菊花,重陽之時,更會親手用千盆菊花在祖母所居的暢春園建起菊花塔以表孝心。而菊花凋零后,也不會浪費,風干后的菊花會制作成菊花枕供老太后使用,不單芬芳四溢,更有養(yǎng)生佳用。據(jù)記載,孝莊太后故去后,康熙每年金秋時節(jié)依然在老祖母生前居住的春暉堂前筑菊花塔,并在案前焚香,直到他69歲故去。

    胡同人家藏祝福

    對于胡同里的百姓人家來說,善老之風更多了不少生活氣息,多了靈動與溫暖,如春風般沁潤生活中的各個角落。

    精美的磚雕、細致的彩繪、寓意深刻的造型……從如意門到蠻子門,從金柱大門到廣亮大門,北京人家的門戶無論大小、層級,均會在無意間植入美好的寓意。

    一對門墩兒、一組磚雕、一面彩繪……這些建筑構(gòu)件起到至關重要的實用功能,卻因為巧妙的設計元素融入,煥發(fā)了藝術的生命。那是一個別致的花瓶,其內(nèi)插著一枝月季花,這樣的圖案被寓意為“四季平安”;那是一朵盛開的蓮花,蓮花上懸掛著一個糧斗,斗內(nèi)還放置著三戟,這樣的設計寄托著“連升三級”的美好祝愿;“三陽開泰”“吉慶有余”“五獅同居”……人們的祝愿總是那般含蓄,卻又如此炙熱,正如那“暗八仙”的設計,精巧的荷花、葫蘆等元素,融入了八仙的護佑。這些圖案承載全家的幸福寄托,因其靈動、灑脫顯得那般自然。一只可愛的獼猴、一只活靈活現(xiàn)的鵪鶉、一架自然可人的葫蘆……仿佛就在生活里,就在人們身邊。

    就在這諸多圖案中,同樣蘊含著北京人家對于老人的健康囑托。例如蝙蝠、梅花鹿與仙鶴的組合,便突出了“福祿壽”的美好寓意。除此以外,一架古老的蒼松、一個飽滿的桃子,也都寄托了對家中老人長壽康健的祝福。究其原因,松樹本是常青的象征,挺拔直立,又彰顯健康體魄,而仙鶴在傳說中,曾是神人的坐騎,駕鶴上天,有鶴壽千年之說。而這些與長壽有關的符號,均會匯集到一位神仙的身上——壽星,這位自帶長壽基因的“福星”,自古以來便受著眾人的喜愛,承載著人們尊老的風尚,其實他自己的身世中也擁有著一段關于善老美德的故事。

    或許不少人不知道,大眾眼中笑容可掬的壽星老兒,其手中的“鳥頭”拐杖從東漢時才有。

    據(jù)史料記載,當時朝廷舉行過一次祭拜壽星的大型活動,其間,皇帝頒發(fā)命令,無論貧富高低,只要是滿七十歲的老人都會得到一支皇家賞賜的鳩頭拐杖,因為相傳斑鳩是“不噎”之鳥,預示著老人可以飲食安康,健康長壽。如今我們從漢簡中,也能發(fā)現(xiàn)當時老人們的諸多“特權”。例如汝南有一位男子因毆打持杖老人,后被處罰于鬧市。另一位漢朝官吏,擅自扣留持杖老人,結(jié)果依然被處以重刑。漢成帝還下詔規(guī)定:老年夫妻無兒女供養(yǎng)者,可獲準經(jīng)營當時官家“獨享”的酒類生意,并且一律免稅。有自愿照顧老人者,也可享受同等待遇。為了紀念此舉,從那以后,壽星手中便換成了鳩頭拐杖。

    穿過大門,走進百姓人家,我們從諸多裝飾甚至家中長者的服飾符號上,更可尋找到善老文化的蹤影。這其中,備受人們追捧的符號有“萬”字符與“壽”字符。通過各種藝術加工,與更多吉祥符號或是組合,或是獨立出現(xiàn),如“五福捧壽”“萬字不到頭”“福壽綿延”等,它們表達著希冀健康長壽之寓意,期盼福壽吉祥,深遠綿長。

    在四合院中,如果是一個大家族,必定會因為住房的分配產(chǎn)生長幼有序的排列,自然蘊含了中國傳統(tǒng)家庭的倫理道德。院子里的東房與南房在住宿感受上相對不佳,所以東西廂房通常由晚輩居住,南房也被稱為倒座,一般用于招待賓客。于是,整個院子里最好的北房都會由整個家族中的長者居住。

    在生活習慣里,也有不少規(guī)矩也與善老美德有關,正可謂代代相傳。例如一家老小同坐一桌共享家宴,老人不動筷子,晚輩是絕不會進餐的。此外,無論出門還是回家,對于老人的問候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晚輩上班,出門前一定要與家中長輩道別,老人們定會以“注意安全啊”“別惹事啊”等關心晚輩的話語,帶著暖意進行回復。回家后晚輩也要先向長輩報個平安。

    類似的傳統(tǒng)還有很多,如今想想有些傳統(tǒng)已然成為記憶深處最柔軟與溫暖的回憶,無論何時,無論是小家單過還是大家族的合居,如此長幼有序的規(guī)矩,如此對于老人的尊重,是任何時代不可缺少的。(據(jù)《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