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光緒初年,中國華北地區(qū)發(fā)生了持續(xù)數(shù)年之久的特大旱災。一批江南善士募集巨款,親赴華北災區(qū)展開一場前所未有的跨地域性的大賑災活動,是為晚清義賑。李金鏞便是這批江南善士中的代表性人物。 李金鏞其人 李金鏞(1835—1890),字秋亭,江蘇無錫人。少年時讀書,種田,稍長隨父經(jīng)商。同治元年,因捐輸?shù)猛?,投效淮軍。光緒初年,參與賑濟“丁戊奇荒”。旋因賑災有功升為直隸知府。光緒七年(1881),調(diào)吉林琿春辦理屯墾事務。八年(1882),調(diào)任吉林知府。九年(1883),任長春廳通判。十二年(1886),升道員。十三年(1889),受北洋大臣李鴻章委派籌辦漠河金礦。十六年(1890),在漠河病故。 李金鏞走上賑災之路與他青少年時期成長的環(huán)境有關。李金鏞的父親李廷發(fā)雖為商人,亦“以信義力善稱于時”。李廷發(fā)與道咸年間蘇州著名慈善家謝元慶是至交。李廷發(fā)從小便注意培養(yǎng)兒子與人為善的品格,并鼓勵和引導他參加各種慈善救災活動。謝家福所撰的《李金鏞行狀》稱:“君幼承庭訓,讀書力善。咸豐丙辰,君年才二十,奉尊甫命,隨先君子收養(yǎng)金陵難民?!崩罱痃O是同縣余治的弟子。余治是無錫著名的慈善家,被譽為“江南第一善人”。李金鏞為余治得意門生,自然更深受其影響。他在蘇北賑災期間所制定的《海州查賑章程》,便自稱是師法余治。 在參與光緒初年華北賑災之前,李金鏞已經(jīng)是“鄉(xiāng)邑善士”了,并且時有善舉。咸豐三年(1853)始,金陵一帶時有清軍與太平軍之戰(zhàn)事發(fā)生,生靈涂炭,造成大量難民。咸豐六年(1856),年僅二十歲的李金鏞奉父命隨謝元慶在金陵一帶收養(yǎng)難民,并深得其賞識。謝元慶對他的老師余治說:“秋亭大帥才,毋以鄉(xiāng)邑善士目之?!毕特S十年(1860),李金鏞隨淮軍在蘇、常一帶與太平軍激戰(zhàn)。戰(zhàn)后,李金鏞見“瘡痍未復,鄉(xiāng)野耕織之具,蕩焉靡存”,便“措資購置,廣為分給。復設清節(jié)、保嬰局、施棺局以安恤之”。除此之外,有學者指出,李金鏞在隨父經(jīng)商時,曾“將經(jīng)營所得,大部分回報社會,用于賑災濟貧和興辦社會公益、慈善事業(yè)”。 投身晚清義賑 自光緒二年(1876)起,蘇北海州、沭陽一帶“旱蝗為災”,“饑民扶老攜幼,擁塞道途”?!俺醵瑫r災民紛紛南下,流離失所,慘不勝言”。災民離境覓食者“不下二十萬人”。蘇北災民由于地緣關系流亡到南京、常州、蘇州、上海等地覓食。常州紳士在當?shù)卦O廠留養(yǎng)難民。李金鏞即參與其中,“備寒衣賑給之”。他有感于老幼災黎行動不便,不能出走覓食,便萌發(fā)攜款赴災區(qū)放賑之念。李金鏞一行攜賑銀十三萬,于光緒二年十二月十三(1877年1月26日)抵達此次賑災的第一站沭陽。李金鏞等在蘇北賑災的大致區(qū)域為“淮安、徐州、海州所屬”,具體路徑是“由沭陽而宿遷而海州而贛榆”。在查賑的過程中,李金鏞等一反官賑之方法,與放賑同人分赴各鄉(xiāng),隨查隨放,效果非常好。至海州查賑時,李金鏞將這種查賑方法加以總結(jié)與完善,形成《海州查賑章程》,并公之于眾,“從此奠定了晚清義賑活動的基本準則”。除了發(fā)放賑款之外,李金鏞等還采取以工代賑之法,“大興水利”。 光緒三年四月(1877年5月)間,李金鏞由贛榆出蘇北,至山東青州賑災。而在此之前,揚州紳士嚴作霖等已在青州放賑,但僅限于臨朐一縣。李金鏞抵青后即主持了青州的賑務,并將賑務覆蓋了臨朐縣。 在青州賑災期間,李金鏞主要采取了以下幾項措施:1.成立賑災機構(gòu)。2.登報勸捐。3.查賑與放賑。4.收養(yǎng)災孩。5.建議贖田。6.建議疏浚小清河,以工代賑。 青州一役,李金鏞等賑績斐然?!敖y(tǒng)計臨朐、壽光、益都、昌樂、樂安五縣,共賑二十六萬口,經(jīng)費十五萬串?!?/p> 在青州放賑期間,李金鏞獲悉臨近之武定府所屬博興、青城、濱州一帶災情嚴重。于是將江廣助賑局青州總局移駐武定,同時在青州、武定兩府展開放賑工作。 至光緒四年(1878)初,李金鏞等主持的山東賑務基本結(jié)束。然此時晉、豫、直省賑務仍方興未艾。在此之前,各省就有邀請他去主持賑務。還在上年1月下旬,李鴻章就札令“調(diào)其赴直”賑災。上年9月下旬,又有江南同人邀請他赴山西主持賑務。而曾和他一起在青州賑災的袁子鵬等人此時已赴河南賑災,也迫切希望他能去豫省主持賑務。李金鏞選擇去了直隸。 光緒四年(1878)暮春,李金鏞“親帶司事數(shù)十人”,“航海抵津”。李金鏞抵津后即奉李鴻章之命,與道員吳大、盛宣懷馳赴災區(qū)(河間府屬各地),會督地方官紳分投查辦。李金鏞先是主持辦理了阜城、景州、東光、故城、武邑賑務。嗣因永定河漫口,又奉李鴻章之命赴被水之永清、東安、武清辦理撫恤。恰逢故城、安平又續(xù)遭水災,李金鏞又向蘇省紳士勸捐賑款,并與義賑同人同赴災區(qū)查放。為了收到更好的賑災效果,李金鏞積極推行以工代賑,于光緒五年(1879)春筑成任邱千里堤。同時,為了預防將來災害再次為患,他還在賑災過程中,勸紳民開井積谷,以備兇荒。直隸期間,李金鏞賑災成績突出:“集捐至六萬馀兩之多,放賑至九州縣之廣,出力至十月馀之久。自備薪水盤費,不動公項絲毫,賑款涓滴歸公,災黎成沾實惠?!?/p> 直隸賑務結(jié)束后,李金鏞又另行籌勸巨費,于天津創(chuàng)設廣仁堂。該堂初設津郡東門外南斜街,后改建西門外太平莊,蓋屋二百八十余間,分設敬節(jié)、蒙養(yǎng)慈幼、工藝、力田、戒煙六所,并收恤災區(qū)婦女。六所均分別妥定章程以為久遠,主旨為收養(yǎng)天津、河間二郡所屬孤寡之無依無告者。收養(yǎng)的具體辦法是:男孩上等資質(zhì),立義學以教詩書;中等資質(zhì),雇梓人教以宋字刊印,余如修發(fā)、制衣,皆可因材施教;下等資質(zhì),試種桑棉蔬稻及區(qū)田、代田之屬,覓浙江老農(nóng)教以種法。該善堂最大的特色就是“于讀書、農(nóng)工加之意焉,務俾一人有一人之事,漸冀自能謀生”,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教養(yǎng)并重,身心兼救。 李金鏞賑災的歷史意義 李金鏞在光緒年間的賑災活動具有不可低估的歷史意義。 其最重要的意義是對晚清義賑的推動。具體表現(xiàn)有三個方面: 其一,李金鏞是晚清義賑的發(fā)起人。關于晚清義賑的起點,學術界主要有兩種基本觀點。一種認為光緒三年(1877)初的蘇北賑災是晚清義賑的起點;而另一種則認為是稍后的東賑。學術界大都認同第一種觀點。如依照第一種觀點,李金鏞是最早到蘇北賑災的江南善士。他理所當然是晚清義賑最早的發(fā)起者,并極有可能是首倡者。即使照第二種說法,李金鏞同樣是最重要的發(fā)起人。 其二,李金鏞及其帶領的義賑隊伍是光緒初年義賑的主力軍。如果將蘇北賑災也算在內(nèi)的話,江南同人發(fā)起的晚清義賑主要是在蘇北、山東、河南、山西、直隸五個地方進行。李金鏞在蘇北、山東、直隸三個地方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蘇北,他發(fā)放賑銀十三萬之多,放賑區(qū)域廣至淮安、徐州、海州三府。他所領導的義賑隊伍是惟一的一支在蘇北賑災的義賑隊伍。在山東,僅青州一役,就賑濟二十六萬余人,放賑范圍涉及青州、武定兩府十余縣。在直隸,籌款達六萬兩之多,放賑至九州縣之廣。雖然有學者認為李金鏞在直隸是奉李鴻章之令主持賑務,其活動已經(jīng)超出義賑范圍,當屬官賑范圍。但筆者認為李金鏞仍在義賑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其理由之一便是桃花塢收解直賑公所仍在不斷地向李金鏞解款,且不低于七次。 其三,李金鏞對晚清義賑機制的形成頗有貢獻。其具體表現(xiàn)為:(1)蘇北賑災期間,在他的帶領下,所有賑災人員皆“拋去公私正務”,且“均不開支薪水”?!斑@種以救災為專業(yè)(盡管是短期的)的做法在江南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并在后來成為義賑活動中賑務人員必須立誓遵循的基本原則。(2)其在蘇北賑災期間所制定的《海州查賑章程》奠定了晚清義賑的基本原則,甚至影響至民國。(3)其在山東賑災期間提出的疏浚小清河建議在義賑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此工程是“義賑同人首次系統(tǒng)提出的大型水利工賑工程”,并且在十五年之后“循著同樣的思想”、依靠義賑的力量得以完成。 另一個重要的意義是對華北地區(qū)善堂建設的推動。李金鏞在青州賑災期間即與義賑同人籌建了青州同善堂,是為華北地區(qū)第一個綜合類善堂。青州同善堂的設立開義賑同人在華北設立善堂善會之先聲。隨后,義賑同人在豫賑期間設立了大量的善堂善會。李金鏞對華北地區(qū)善會善同建設的推動,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天津設立了廣仁堂。廣仁堂不但是光緒初年義賑期間江南士紳在華北地區(qū)辦得最為成功的例子,而且其模式后來被盛宣懷在華北地區(qū)推廣,形成了一個“廣仁堂系列”。盡管“廣仁堂系列”的形成是盛宣懷大力推動的結(jié)果,但李金鏞首創(chuàng)的天津廣仁堂,則最早奠定了其基礎。 (據(jù)《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