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新聞
   第03版:新聞
   第04版:黨建
   第05版:社會治理
   第06版:社會工作
   第07版:社會工作
   第08版:新聞
   第09版:新聞
   第10版:新聞
   第11版:新聞
   第12版:公益資訊
   第13版:新聞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務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
貴州開陽:踐行為民宗旨 解鎖基層治理“新密碼”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新聞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黨建

第05版
社會治理

第06版
社會工作

第07版
社會工作

第08版
新聞

第09版
新聞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新聞

第12版
公益資訊

第13版
新聞

第14版
ESG

第15版
志愿服務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

新聞內容
2023年10月10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貴州開陽:踐行為民宗旨 解鎖基層治理“新密碼”

    壩壩會上發(fā)放基層治理資料

    志愿者深入農戶家中解決群眾的煩心事

    今年以來,貴州省貴陽市開陽縣創(chuàng)新基層治理模式,鉚足干勁,推動基層治理進村(社區(qū))、黨員進村寨(網格)、進家庭。建立健全一套有別于農村、不同于城市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實現小事不離村(社區(qū))、大事不出鄉(xiāng)(鎮(zhèn)、街道)、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的目標,解鎖基層治理“新密碼”。

    延伸服務觸角

    打通基層治理“微末梢”

    社區(qū)是城市基層治理的基本單元,是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抓實136個村(社區(qū))黨建,譜寫基層治理“大文章”,聚焦村(社區(qū))類型多、治理難點多等實際,優(yōu)化基層黨組織設置,筑牢基層戰(zhàn)斗堡壘,延伸組織服務觸角,治理重心向村(社區(qū))下移,做到基層黨建與社會治理互融互促、同頻共振,提升群眾的安全感。

    網格化精細治理“延面”。按照“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治理體系要求,18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將轄區(qū)劃分為853個網格,細分聯戶單元,組建網格黨小組,明確各村(社區(qū))黨組織書記擔任網格長,整合“兩委”成員、專職化人員擔任網格員,由機關事業(yè)單位干部職工擔任聯戶志愿者或聯戶長,并定量評比到個人,確保所有“兩委”成員聯系到網格、黨員干部承包到組到戶。截至目前,依托“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治理體系,矛盾糾紛排查化解6360次,實現“人在格中走、事在網中辦”。

    智能化重點治理“增效”。充分發(fā)揮“互聯網+”的“智治”優(yōu)勢,用好視頻監(jiān)控和天眼系統,緊盯基層信訪重點,通過領導包案、上級交辦、聯合處置等方式,對信訪事項“一體化”調處、解決問題“一竿子”插到底,實現在信息采集、綜合研判、網上交辦、快速處置上與政法、公安、信訪等部門的有效聯動,推動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不斷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

    系統化基層治理“提質”。強化黨建引領,緊緊圍繞村(社區(qū))治理為中心。聚力打造由村(社區(qū))黨員、在職黨員組成的“黨員先鋒”服務隊,讓黨員“亮身份,認崗位,作表率”,在安全生產、創(chuàng)文、創(chuàng)衛(wèi)等工作中形成強大合力;開展“志愿服務”入戶走訪、便民服務活動;組織志愿者、網格員常坐群眾家中、常聽群眾煩心事、常向群眾噓寒問暖,確保精準服務到位。同時建立物業(yè)公司代表、村民代表共同參與的協調議事工作機制,全力提升村(社區(qū))綜合治理水平。

    創(chuàng)新管理模式

    打好基層治理“一手牌”

    堅持把解決問題提升效能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出狠招、下實功,不斷改善民生,增進民生福祉。

    管理方式由“粗放式”向“精細化”轉變。按照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原則,采取組織推薦、群眾舉薦、個人自薦的方式,把黨員、群眾、“兩新”組織等力量凝聚起來,建立“黨代表工作室、人大代表聯絡站、青年志愿服務站、聚心工作室”等溝通橋梁,利用微信群網絡、壩壩會、樓棟會等不同形式,確保村(社區(qū))每一戶群眾有反映渠道、表達平臺。目前,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共計8000余件。

    服務方式由“被動式”向“主動式”轉變。堅持以村(社區(qū))“五老”人員帶頭,宣傳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和最美基層奮斗者表彰成果,宣傳身邊好人好事,建立“群眾點單、支部下單、社區(qū)買單、群眾評單”機制,向社會公益組織購買服務,定制打造“老吾老驛站”“益童樂園”等特色公益服務項目,使社區(qū)管理與服務更有“溫度”。

    管理效能由“低效率”向“高效能”轉變。選派政治站位高、業(yè)務能力強、具有豐富社區(qū)工作經驗的“領頭雁”擔任支部書記,與縣級派駐“第一書記”密切配合,組成黨員群眾“主心骨”,構建以社區(qū)黨支部為核心,轄區(qū)內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兩新”等各領域黨組織共同參與的“1+N”區(qū)域化黨建聯盟體系。按照“互聯網+治理+N”思路,建立“用數據分析、用數據決策、用數據運用”管理機制,不斷提升管理效能。

    彰顯為民情懷

    架起服務群眾“連心橋”

    依托黨群服務中心,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把黨群服務中心建設成為服務群眾、凝聚群眾、溫暖群眾的“連心橋”。

    服務城鄉(xiāng)群眾“零距離”。利用線上詢問、線下走訪,群眾按需“點單”,村(社區(qū))精準“接單”。村(社區(qū))接到群眾點單,保質保量完成。在硒城街道劉家坡小區(qū)社會車輛多,導致小區(qū)群眾停車難,車輛亂停亂放,車輛擦傷無處可找。社區(qū)接單后,指導成立了由黨員、群眾骨干等組成人員的硒城街道劉家坡小區(qū)自管會來履行小區(qū)日常管理事務。自管會發(fā)動群眾自籌資金安裝了停車場管理系統和監(jiān)控探頭,并對所有車輛停放信息、資金使用情況全部在小區(qū)顯著位置公示,接受小區(qū)群眾監(jiān)督。

    實現城鄉(xiāng)品質“大提升”。新建幼兒園和小學,提升改造村(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建成(社區(qū))警務室、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群團之家、文化廣場、(社區(qū))幸福院等公共服務設施。成立衛(wèi)生志愿服務隊,發(fā)放干濕分類入戶垃圾桶,覆蓋村(社區(qū)),設置二次分類收運點,制定垃圾分類機制,定期對綠化帶補植補種,扮靚宜居環(huán)境。

    跑出服務群眾“加速度”。設立綜合服務窗口,全面實行了“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實現“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建立幫代辦員制度,幫辦代辦員開展“一對一幫辦”“一幫到底”服務,實現了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截至目前,窗口服務群眾共30000余件次、上門服務3200余次。

    運用德治教化

    筑牢基層治理

    “防火墻”

    充分發(fā)揮德治教化在社區(qū)治理中的引導作用和基層黨組織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促進以“文”養(yǎng)德、以“評”樹德、以“規(guī)”立德,不斷提升基層治理“軟實力”,推動德治教化在基層遍地開花,形成“五治”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以“文”養(yǎng)德,筑牢基層治理“壓艙石”。堅持以文化建設促進道德養(yǎng)成,用道德的力量推進社區(qū)治理。建好文化陣地,涵養(yǎng)德治土壤。整合黨群服務中心、文化站、婦兒之家等陣地,提供理論宣講、村民教育、科普宣傳、文化活動、體育健身等服務。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壹刻寶文化驛站”等陣地,定期開展黨的理論宣講、見義勇為模范事跡宣講、實用技術培訓及春節(jié)、元宵、清明節(jié)等文化惠民等活動,唱響文明新風“主旋律”。截至目前,共開展惠民活動300余場次。

    以“評”樹德,樹立見賢思齊“新風尚”,全力推動孝老愛親、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的文明新風在社區(qū)落地生根,不斷激活社區(qū)治理內生動力。在全縣開展文明家庭、平安家庭、開陽好人等典型選樹活動。目前,共評選出“文明家庭”23戶、“星級文明戶”136戶、“開陽好人”15名。

    以“規(guī)”立德,激發(fā)社區(qū)治理“新活力”。切實發(fā)揮基層治理制度的約束作用,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和自我監(jiān)督良好自治環(huán)境,讓群眾成為基層治理的參與者、受益者和評判者;建立道德激勵約束機制,強化自律引導,推動長效長治。建立“紅黑榜”評選機制,將移風易俗、孝老愛親、鄰里守望、鄉(xiāng)村振興、環(huán)境衛(wèi)生等納入評選內容,每季度按照標準評選出“紅黑榜”上榜人物或家庭。目前,全縣“紅榜”上榜168人、“黑榜”上榜17人。

    (據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