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新聞
   第03版:新聞
   第04版:黨建
   第05版:社會治理
   第06版:社會工作
   第07版:社會工作
   第08版:新聞
   第09版:新聞
   第10版:新聞
   第11版:公益資訊
   第12版:公益資訊
   第13版:公益資訊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務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這群紅馬甲,對峙溺水悲劇13年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新聞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黨建

第05版
社會治理

第06版
社會工作

第07版
社會工作

第08版
新聞

第09版
新聞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公益資訊

第12版
公益資訊

第13版
公益資訊

第14版
ESG

第15版
志愿服務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容
2023年07月1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這群紅馬甲,對峙溺水悲劇13年

    6月28日,廣西南寧,南寧市紅十字應急救護志愿服務隊水上分隊副隊長郭慧仁和隊員們向市民發(fā)放防溺水宣傳手冊

    6月28日,廣西南寧,南寧市紅十字應急救護志愿服務隊水上分隊副隊長郭慧仁和隊員們在邕江岸邊練習拋救生圈

    下午6點半,郭慧仁和隊友們陸續(xù)到達日常集合地點——廣西南寧市邕江一橋江濱休閑公園的江岸邊,換上紅色的志愿者外套,支起南寧市紅十字水上志愿隊的隊旗,便開始當天的巡邏和防溺水宣傳。

    每年5月1日至10月底,這群“紅馬甲”都會準時出現(xiàn)在邕江邊,他們是南寧市紅十字應急救護志愿服務隊水上分隊隊員。副隊長郭慧仁從1985年至今,在這片水域救起輕生及溺水者共40余人。

    “沒有救生衣和救生圈不要下水,因為你不知道水的深淺,先備好救生衣和救生圈再下水。”看到一家四口來到岸邊,正準備下河游泳,郭慧仁和隊員們立馬上前勸阻。

    夏季是溺水傷亡事件的高發(fā)期,今年6月初,一名17歲的少年在邕江夜游,不幸溺亡。6月13日晚,在同一片水域,兩名游到江心的市民因體力不支,無法游回岸邊,聽到呼救聲后,在岸邊值守的郭慧仁立刻劃著槳板飛速來到他們身邊,救起他們。

    “南寧的城市精神是‘能幫就幫,敢做善成’?!惫廴收f,這支隊伍從剛開始的8人,慢慢擴充到20人,到如今發(fā)展到近200人跟溺水悲劇戰(zhàn)斗。

    與“邕江救援”的不解之緣

    郭慧仁是土生土長的南寧人,家門口的邕江是伴隨他成長并帶給他暢游之樂的母親河。1985年的一天,正在邕江游泳的郭慧仁,救起了一名輕生的女孩。后來,女孩的父母打聽到他的工作單位,給他送來一封紅艷艷的感謝信,郭慧仁救人的事跡不脛而走,還登上了南寧的報紙。

    “當時,我在團市委工作的朋友看見后,拿著報紙來問我‘你覺得這小伙子可以嗎’,我當時就覺得他很靠譜?!惫廴实钠拮用扇鹫浠貞浲拢樕细∑鹦θ?。

    這段救人的經歷不僅促成了一樁姻緣,還讓郭慧仁的生活從此與“邕江救援”緊緊聯(lián)系在了一起。從那以后,他只要到邕江游泳,就會不由自主地觀察周邊是否有出現(xiàn)危險的征兆,以便在第一時間去營救。

    每年,邕江流域都會發(fā)生溺水事故,每一條生命的逝去,對他和其他游泳愛好者的觸動都很大。他們開始意識到,救人應該是一種集體行為,單靠一兩個人的力量,非常困難。2010年,在郭慧仁的倡議下,“邕江水上安全救護隊”成立了。2012年,水上救援志愿服務隊接受南寧市紅十字會邀請,成為南寧市紅十字應急救護志愿服務隊水上分隊。

    近200名隊員被分為7個小組,一周7天輪流值班。每天上午,救援隊的微信群會開啟新一天志愿服務報名的接龍,原本7人就可截止的報名,常常接龍至20人。每晚7點至10點,志愿者會在邕江大橋南岸至小碼頭附近巡邏并進行防溺水宣傳,分發(fā)宣傳資料。他們會勸說沒有大人看護的小孩和沒有救生裝備的人不要下水、提醒游泳的人注意安全,發(fā)現(xiàn)危急情況他們會通過投擲救生圈或劃槳板營救。此外,對受傷的泳者進行傷口包扎,幫市民尋找丟失的物品等瑣事也時有發(fā)生。

    6月21日,記者第一次在邕江一橋江濱休閑公園的親水碼頭旁見到這群志愿者時,很快便被他們的熱情和笑容所感染。“這位曾經參加過自衛(wèi)反擊戰(zhàn),這位蝶泳、仰泳、蛙泳全都不在話下,這位曾獲得過‘南寧市能幫就幫十大模范人物’……”郭慧仁如數(shù)家珍地介紹著隊友們。

    這些志愿者中有的年紀較大、身材也有些走形,但劃起槳板、拋起救生圈來的身手一點不輸年輕人。郭慧仁說,營救溺水者哪怕1秒的時間也要爭搶。經過多年探索,他們發(fā)現(xiàn)拋擲救生圈能以最快的速度對江岸附近10多米范圍內的溺水者展開施救,而營救江中間遇到溺水危險的人,槳板啟動起來比充氣救援艇還快。巡邏和宣傳間隙,郭慧仁一聲令下,兩名志愿者從岸邊一躍而上漿板,頻頻劃動船槳向江中沖去,不到20秒,便到達近300米寬的江中心。

    現(xiàn)如今,這支隊伍不斷發(fā)展壯大,不少年輕市民和高校學生也紛紛加入。去年,從廣西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護理專業(yè)畢業(yè)的農梅花如今也成為志愿者團隊中的一員。在護士工作之余,她跟著學習救援技能,開展宣傳勸導?!白鳛橐粋€年輕人,我不想把時間浪費在整天玩手機刷抖音上,我想做一些讓我人生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他們都是我學習成長的榜樣,跟他們在一起我能感受到一種很溫暖的氛圍?!?/p>

    事故頻發(fā)背后是缺乏

    對自然和生命的敬畏

    隨著暑期臨近,這些天,郭慧仁和隊友們變得格外忙碌。有時,他們一天會接到幾所中小學校的邀請,到學校對師生開展防溺水安全教育。志愿者圍繞“在什么樣的水域與什么情況下不能游泳、哪些地方可以游泳、游泳時常見的突發(fā)情況、如何自救與預防溺水、遇見溺水者該如何施救”等知識內容,結合自身多年救援的經驗,向學生講解怎樣防溺水,以及溺水后的自救與救援他人的科學方法。

    溺水是每年夏天中小學生非正常死亡的“頭號殺手”。此前,人民網輿情數(shù)據(jù)中心、人民在線發(fā)布《2022中國青少年防溺水大數(shù)據(jù)報告》顯示,我國每年約有5.9萬人死于溺水,其中未成年人占據(jù)95%以上。對近5年來我國青少年溺水表現(xiàn)特征、溺水原因分析發(fā)現(xiàn),事故發(fā)生地中,河道為近5年溺水高發(fā)地,且溺亡率高達91.6%。

    隨著天氣轉熱,來邕江邊戲水消夏的市民逐漸增多。郭慧仁告訴記者,看似平靜的江面,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危險,邕江一橋橋墩周圍的水域是溺水事故多發(fā)區(qū),“水流沖到橋墩會形成暗流漩渦,此外,江中間是航道,游船航行經過和水面形成對流,對于很多初來游泳的人都是容易忽視的危險”。

    “出事的百分之九十幾都是青少年?!碧崞鸢雮€月前溺亡的一名青少年,郭慧仁仍有些痛心,那天晚上10點,志愿者都回家了,兩名青少年夜里11點喝酒后相約來游泳,但沒有帶救生圈等防護裝備,準備返回岸邊時卻少了一人,搜救了幾天才找到尸體。

    因此,隊員們在巡邏和發(fā)放溺水宣傳資料時,會尤其注意勸阻沒帶任何游泳救生裝備的人和沒有家長看護的兒童,“我們巡邏時看到,有的家長雖然在岸邊陪護,但光顧著看手機,小孩出事后我們把孩子救上來,家長都不懂得拉小孩一把,安全意識太薄弱了”。

    端午假期前的傍晚,邕江涌入成群青少年。蒙瑞珍和隊友巡邏時發(fā)現(xiàn)幾個外地口音的年輕男子,他們僅準備了一個救生圈就準備下水游泳,志愿者站在一旁勸阻他們注意安全,下河游泳要帶齊救生設備。盡管有些不情愿,但在志愿者的堅持之下,小伙子返回到遠離岸邊的臺階之上。“我們雖然沒有執(zhí)法權,但是我們以這種方式宣傳勸阻也會有一定的效果?!?/p>

    對于志愿者的勸導,大部分市民都會理解和配合,但偶爾也會有的人不高興地說:“要你管,關你什么事!”但不管對方聽不聽,志愿者都會堅持用勸阻讓下河游泳者遠離危險。

    志愿服務隊外聯(lián)組組長雷文瑾說:“很多溺亡事故都是發(fā)生在收隊以后,那些孩子偷偷跑進來,這個時候所有志愿隊伍都收隊了,江邊沒人管的時候就比較危險了,溺亡就是一瞬間的事,溺水者并不像大家在影視劇中看到的那樣會大聲呼救,他們遇到溺水危險時往往體力耗盡,10個有9個是喊不出聲的?!?/p>

    “我們勸阻時,常常會說生命只有一次,父母養(yǎng)你們這么大不容易。不為自己著想也要為家人著想。“郭慧仁說,但每年仍會發(fā)生一些青少年溺亡的事件,這背后是因為青少年往往缺乏對生命的敬畏和對自然的敬畏,沒有意識到自然界潛藏的危險,也沒有為應對危險做好充足的準備。防溺水知識學校都講過,可一旦掉以輕心,危險就會隨之而來。

    救人是為了

    沒有人需要我們救

    從2010年至今,郭慧仁已堅持在邕江邊開展巡邏宣傳13年。這些年來,他帶領南寧市紅十字應急救護志愿服務隊水上分隊隊員共救起300多名溺水者,被當?shù)厝罕娮u為“邕江邊的生命守護者”。

    時至今日,他仍然很難忘記33年前的一個夜晚,與一名溺水者擦身而過的經歷。

    “那天晚上,就是在那片水域?!泵扇鹫渲钢鴸|北方向靠近邕江一橋橋墩的江面說,當時有3名外地游客下河游泳,其中一名游客發(fā)生了危險,另外兩名游客大呼救命,聽見呼救聲后正在江里游泳的郭慧仁立馬朝他們游去,但由于距離較遠,加上是夜里,水面上光線昏暗,等他游近后發(fā)現(xiàn)那名溺水者的位置時,溺水者已沒入水中,郭慧仁趕緊伸手過去,卻沒能抓住那個溺水者,眼看著一條生命被江水吞噬。

    “只差了一巴掌的距離就可以救回那個人了。”蒙瑞珍說,那名游客不幸溺亡后的一個月里,郭慧仁每晚都會來到江邊,久久地看著江水出神。

    經歷這件事后,郭慧仁覺得自己的力量和知識有限,便去尋求專業(yè)學習,并如愿獲得救生員證,“剛開始,我就憑自己會游泳便去救人,經過專業(yè)學習才知道,從事志愿服務不能僅憑熱情,進行志愿勸導、開展水域救援也是一門專業(yè)性極強的工作?!?/p>

    從最初發(fā)自內心的個人情感,到逐漸形成了對志愿服務的理性認識,郭慧仁覺得自己改變了很多。他要求每名隊員必須掌握游泳自救的技能,并在南寧市紅十字會的指導下為隊員們購買了集體意外保險?!拔覀冏鳛楹细竦闹驹刚撸M量避免同他人發(fā)生摩擦或爭吵。我們進行溺水宣傳是以宣傳為主,如果市民聽取我們的宣傳和勸阻,不在沒有安全保障的情況下下水游泳,也是我們救了他?!?/p>

    “從前提倡奮不顧身、舍己救人,現(xiàn)在經過學習后,大家了解到這是一種莽撞的做法,首先要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盡力而為。”蒙瑞珍說。

    “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救人而救人,而是希望大家都提高安全防范意識,從而采取相應行動。到時溺亡發(fā)生率非常低或者沒有了,最終沒有人需要我們救?!惫廴收f。

    (據(jù)《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