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專題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社會工作
   第08版:社會工作
   第09版:新聞
   第10版:公益資訊
   第11版:公益資訊
   第12版:公益資訊
   第13版:新聞
   第14版:新聞
   第15版:新聞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90后鄉(xiāng)村女教師用詩和藝術喚醒大山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專題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社會工作

第08版
社會工作

第09版
新聞

第10版
公益資訊

第11版
公益資訊

第12版
公益資訊

第13版
新聞

第14版
新聞

第15版
新聞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容
2023年04月1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90后鄉(xiāng)村女教師用詩和藝術喚醒大山
“魔法女教師”帶山里伢作畫天地間

    來到新學校兩個多月了,每到周末,湖北省丹江口市楊山路小學4年級語文教師蔡明鏡仍不時地接到此前任教學校的孩子們打來的問候電話。被問得最多的是,“蔡姐姐,你什么時候回來看我們?”

    “被人牽掛,是一件幸福的事兒?!辈堂麋R說。

    這名90后教師執(zhí)教過4所鄉(xiāng)村小學。仿佛手握魔法棒,7年來,她帶著鄉(xiāng)村兒童在大自然里寫詩作畫,“看見”五彩的童年與更廣闊的天地。大山里的蔡明鏡和學生,也不斷被外界“看見”。

    “仿佛看不到希望”

    生于1994年的蔡明鏡從漢江師范學院畢業(yè)后,來到丹江口市龍山鎮(zhèn)彭家溝小學,成了特崗教師。

    這并不是一所標準的“小學”,其實是一個位于南水北調庫區(qū)偏遠半島上的“教學點”。三面環(huán)水,一面靠山,80多公里的山路是半島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交通不便,教學點的每個孩子都要寄宿。

    隨著庫區(qū)移民,生源銳減,彼時只有1個學前班、4個年級,49名學生。僅有的7名教師,“教書兼看門,保育帶打雜”。

    初到校園,幾個孩子的打扮引起了蔡明鏡的注意:張開“嘴巴”的鞋子;裂著大洞的外套袖口;秋雨過后,一個小女孩還穿著露趾涼鞋。孩子們望向老師,更多是怯生生的目光。

    新學期報到,家長們騎著摩托車、劃著船,翻山越嶺,過江蹚水把孩子送來。頭盔、手套都顧不得取,他們便急沖沖地說:“老師把我們娃子管嚴點,我們不常在家,可不能讓娃和我們一樣,打一輩子工?!?/p>

    “你們長大了想干點啥?”蔡明鏡問學生們。

    “我想當包工頭,讓家里能買上摩托車、小轎車,像舅舅一樣有錢”“我想當菜市場收管理費的,這樣奶奶以后去鎮(zhèn)上賣菜,就能省下兩元錢買包子了”……

    從小在城里長大的蔡明鏡,第一次感受到理想與現(xiàn)實的落差。孩子們灰撲撲的臉上,“仿佛看不到希望”。

    比起條件艱苦,她更怕自己“碌碌無為”。

    一開學,蔡明鏡便挑起了多份擔子。她是語文、英語、美術老師,還是幼兒班班主任、宿舍管理員。為方便照顧學生,蔡明鏡一直住在學校里。

    有學生家里條件困難,衣服縫縫補補還不保暖,她就自掏腰包為其置辦新衣;有學生無人照顧,經常一個月不洗澡、不換衣服,沒人愿意與其同住,蔡明鏡定期提醒學生洗澡,還為他換上新球鞋。幾個月下來,蔡明鏡幫這里的每個孩子套過被子、剪過指甲、洗過頭發(fā)。

    漸漸地,孩子們和她熟絡起來,喊她“蔡姐姐”。

    生日時,學生小成(化名)特地拎來一袋獼猴桃,“蔡姐姐,這是野生的,您嘗嘗,可甜了”;家訪路上,遠遠看到狗,幾個男孩子沖過來,“蔡姐姐,快走到我們中間來,狗就不會咬你了”;辦公桌上,時不時“冒出”三兩個橘子、四五個棗,蔡明鏡知道,那是幾個孩子一周的零食。

    孤島里也有詩和遠方

    教學點的教育資源有限,但蔡明鏡總想做些什么。

    長期跟山里娃娃相處,她知道他們雖然大都內向敏感,情感往往細膩。不如從“寫一首詩”開始——蔡明鏡想從詩中走進孩子的內心,同時鍛煉他們觀察、想象和寫作的能力。

    大自然,成為創(chuàng)作的天然教材。“蔡姐姐”的語文課上,孩子們到田野里看花草,在山坡上背古詩。只要孩子們有一點好奇心和表達欲,她就“拼命”鼓勵、表揚,這是蔡明鏡摸索出來的“秘籍”。“瓢蟲正在給樹葉撓癢癢”“星星看著我,我也看著星星”……孩子們的小詩一句句生動起來。

    “大風明天就要來了,我突然希望,它把我也刮走,刮到爸爸媽媽那里,這樣我們就不用靠手機團聚了。”在一次主題為《你希望大風刮來什么》的詩歌寫作中,10歲的黃開娟這樣寫道。

    經過家訪,蔡明鏡得知,這個平日里開朗樂觀、樂于助人的“書法小公主”,也有因長期與父母分離而多愁善感的一面。她便格外關注黃開娟的動向,經常與她談心。

    雨晴(化名)平日里內向膽怯,爸爸長期務農,還要照顧常年用藥的媽媽。家中僅靠養(yǎng)兩頭豬維持生計,最值錢的家具是一臺冰箱。10歲的雨晴萌生了“上完初中就去打工賺錢”的想法。

    蔡明鏡連續(xù)利用周末,帶著零食飲料請雨晴當“向導”,帶自己去郊游。她故意說道,“雨晴,我可是‘路癡’,分不清東西南北,可千萬別把我?guī)侠镅健薄?/p>

    幾次下來,雨晴不僅把山上的每條小路摸得清清楚楚——那邊有野花、山腰有棗樹、大松樹上有個馬蜂窩,還能把蔡明鏡的“郊游路線”規(guī)劃得井井有條。

    每次郊游,蔡明鏡都會有意識地引導雨晴觀察大自然,教她怎樣寫出優(yōu)美的文字。幾年下來,雨晴寫了30多首小詩,一首《雨的家在哪》還刊登在雜志上,獲得150元稿費。

    借著送稿費的機會,蔡明鏡再次家訪。雨晴爸爸感慨道:“以前總覺得娃娃內向,不是個讀書的料,沒想到她還會寫詩,還能掙錢,一首詩抵得上10斤肉,我們就是砸鍋賣鐵也供她讀”。

    找到了詩歌的樂趣與家里的支持,雨晴開朗起來,成績也越來越好。她連續(xù)4年當上學習標兵,被評為“十堰市新時代好少年”,去年上了初中,成績穩(wěn)居班級前三名。

    蔡明鏡還利用互聯(lián)網資源,為這些山里娃打開“遠方的世界”。

    她想方設法用好統(tǒng)一配備的信息化教學設備,將北京、上海等地的名師“請”到了鄉(xiāng)村小學。當孩子們第一次出現(xiàn)在直播屏幕上,他們坐得格外端正,課前有小姑娘還不停地捋著頭發(fā)。孩子們上課的興趣更濃了。

    在彭家溝小學,蔡明鏡牽頭成立教師成長營,做網課培訓。繪本、編程、課外閱讀……現(xiàn)在,全校每位老師有了一門特色課程,50多歲的老教師也能熟練運用網絡,帶著學生閱讀。

    埋下一顆五彩的種子

    上美術課時,村里的小賣部沒有水彩筆、繪畫本??吹酱巴饴奖橐暗拈僮訕?,蔡明鏡便帶著孩子們拿起白紙走進橘園,用橘皮、橘葉和橘肉“拼畫”。孩子們邊吃邊畫,一只只“小螃蟹”、一朵朵“太陽花”躍然紙上。

    每周有兩個傍晚,“蔡姐姐”帶著大家登上附近山頂,對著蒼茫的武當山唱唱新學的歌曲,再映著落日余暉,畫出家鄉(xiāng)美景;他們拾起樹枝敲擊石板,隨性創(chuàng)作一首歌謠——“小鳥小鳥喳喳喳,風兒風兒沙沙沙,我們要快快長大……”

    “平時沒注意,大自然這么可愛”“原來我們自己的家鄉(xiāng)就很美”,孩子們常常感慨。

    為了讓山里娃多接觸外面的世界,蔡明鏡積極爭取社會資源,讓全校孩子坐飛機去北京研學7天,為鄉(xiāng)村小學引入“刷臉”圖書柜、韻律舞蹈課;還讓彭家溝小學和北京七一小學、江蘇揚中外國語小學成為“手拉手”學校。

    全市的校長們來到教學點參觀學習,感慨不已:“別看這所學校小,教育理念、學生風貌一點兒不差?!?/p>

    2021年,蔡明鏡調到三官殿小學。這里位于離丹江口城區(qū)最近的鄉(xiāng)鎮(zhèn),教師流動性大,學生流動性也大——條件稍好的家庭大都遷往了城區(qū),留下來的學生,有的家庭情況復雜。

    家訪后,她了解到,三官殿轄區(qū)有一批因重度殘疾無法上學的孩子,面臨失學風險。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她組織起當?shù)?70余名老師,為這些特殊兒童“送教上門”。

    第一次見到小彥鑫(化名),是在2021年深秋。

    紅磚壘起的院子里,小彥鑫蜷縮在輪椅上,凝望著院子里那株碩大的香樟樹??帐幨幍脑鹤永?,仿佛只有這棵樹是她的陪伴。

    由于幼時的一場高燒導致腦癱,這個十六七歲年紀的花季少女,智力停留在小學3年級水平,一只眼睛也由于白內障變得視線模糊。

    蔡明鏡走出院子,將道路四周掉落的梧桐葉拾起,一片片粘貼起來,做了一頂“皇冠”,她緩緩走到小彥鑫身旁為她戴上,“你看,只要我們努力,不起眼的落葉,也可以成為熠熠生輝的皇冠”。小彥鑫激動地點點頭,反復念叨著:“蔡老師,謝謝你!”仿佛好久沒這么開心過。

    少則每月一次、多則每周一次,蔡明鏡帶上老師、同學會去看望小彥鑫。他們一起過“六·一”,一起喝奶茶,一起在油菜花盛開時放風箏,還專門為小彥鑫補辦了一場少先隊員入隊儀式。

    那天,面對著鮮艷的少先隊隊旗,小彥鑫努力控制著身體,舉起顫抖的手臂,敬了一個隊禮。

    “全國優(yōu)秀共青團員”“全國鄉(xiāng)村科技好老師”“中國好人”……一路走來,蔡明鏡收獲了許多。她提及最多的,還是自己的學生。

    7年來,她先后任教過的鄉(xiāng)村小學中,第一批學生有的已考上了當?shù)刈詈玫母咧??!安堂麋R送教上門工作室”為丹江口市300多名殘障兒童、1900多名留守兒童持續(xù)送教。她還加入網絡支教,為5000多名新疆、西藏地區(qū)的孩子送去網課。

    前不久,蔡明鏡受邀回到漢江師范學院,向學弟學妹分享從教經歷。“母校戰(zhàn)山斗水,六遷校址,撐起鄂西北基礎教育的脊梁,‘艱苦奮斗、百折不撓、無私奉獻、團結協(xié)作’的師院精神,為我埋下了一顆種子?,F(xiàn)在,我要把這顆種子,埋進更多山區(qū)孩子的心田?!彼f。

    (據《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