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家從道是萬物之宗的本體論出發(fā),倡導(dǎo)“損有余而補不足”的慈善倫理觀,強調(diào)“無為”而善,并把從事慈善活動看作是“體道”和“入道”的重要途徑。道教認為天下財物乃“中和之有”,應(yīng)當(dāng)周窮救急,提出“承負說”,宣揚善惡報應(yīng)觀,把積善行德看作是修行修仙的重要途徑,并提出了“致太平”的慈善倫理理想。道家和道教的慈善倫理思想在歷史上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批判地繼承和弘揚道家和道教的慈善倫理觀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道家與《老子》的公益慈善倫理思想 道家形成于春秋時期,其創(chuàng)始人是老子,著有《老子》,道家的公益慈善倫理思想主要集中這本著作中。 (一)“損有余而補不足”的公益慈善倫理觀?!暗馈保x為具有一定指向的道路,又引申為人物所必經(jīng)由之途,也就是有了所必須遵循的規(guī)律的意思。老子認為,道是先天地而存在的,是渾沌未分的,是世界的本原?!独献印返谝徽抡f:“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痹诶献涌磥?,道即是“無”,“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老子認為,天道是天、地、人的共同法則?!暗来?,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贝颂幍摹白匀弧保侵缸匀欢?,與“人為”相對。以道為法則,也就是合乎自然,順從人與萬物的自然本性,不要以人為的造作來扭曲事物的本性。由此出發(fā),老子提出了“損有余而補不足”的公益慈善倫理觀。《老子》第七十七章說:“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薄独献印返倪@一“損有余而補不足”的公益慈善倫理觀經(jīng)過進一步的引申與升華,便成為后人力行公益慈善的道德基礎(chǔ)。后來莊子繼承《老子》的這一思想,在《莊子·在宥》中提出了“富而使人分之”的觀點。 (二)“無為”而善的慈善倫理原則?!独献印凡粌H講“道”,而且講“德”?!独献印返谖迨徽抡f:“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弊匀惶斓朗谷f物出生,自然天德使萬物發(fā)育、繁衍,它們養(yǎng)育了萬物,使萬物得以以一定的形態(tài)、稟性而存在、成長,千姿百態(tài),各有特性。《老子》 第三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薄盁o為”是道之常,是“道”作為宇宙最高法則的基本規(guī)定,就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因此,道能“善貸且成”,“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這里講的“無為”,并不是說什么事都不要做,而是指要順其自然,無意于為,老子稱此是道之“玄德”,實際上是對自然界的無意志、無目的的本質(zhì)屬性的一種概括。老子認為,道的這種德性應(yīng)為包括人在內(nèi)的世界萬物所效法,而人能“無為”,就是法“道”而有所得,他稱之為“常德”。就人類道德生活的整體性與個體性、客觀性與主觀性來看,“道”是社會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guī)范,“德”是個人的道德品質(zhì)、修養(yǎng)和德性。 《老子》認為“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要求人們效法天道,順應(yīng)自然,不偏私、不占有、不尚奢華,多予少取,在社會生活中廣行善事,特別是要矜老恤孤,憐憫貧??;在作出慈善之舉時,不要執(zhí)著于此,不要有因此而自我炫耀的意識,而應(yīng)像圣人一樣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隨時隨地作出善行而不自夸、不自矜持?!独献印返诎耸徽抡f:“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边@就是說,只有一心為他人著想,不斷地給予他人,自己才能增長德性,從而與道相合。 (三)把從事公益慈善倫理活動看作是“體道”和“入道”的重要途徑。從“尊道貴德”的思想出發(fā),《老子》一方面提出善惡報應(yīng)觀,認為“道”不僅是世界的本原,世間萬事萬物賴以產(chǎn)生的根據(jù),而且還能賞善罰惡,使善人得福、惡人遭殃,主張“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另一方面提出了“為道日損”的體“道”功夫,把從事慈善倫理活動看作是“體道”和“入道”的重要途徑?!独献印匪氖苏抡f:“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為了體道和入道,道家不僅要求進行身心訓(xùn)練,而且要求把行善積德作為“長生之本”。道家認為我命由我不由天,人生的命運掌握在每一個人自己手上。若要長壽乃至體道悟道,必須以善為本,唯善是從。只有以他人的生命和利益為重,解除他人的疾苦,才能有利于自己從崇尚生命價值的視角出發(fā),把爭名奪利、損害他人生命的行為看作是極不道德的行為。主張扶危濟困、見義勇為,救人性命于水火,只有廣積德行,濟物救世,才能使自己的生命得到拯救。 道教經(jīng)典中的公益慈善倫理思想 道教產(chǎn)生于東漢時期,以道家的經(jīng)典《老子》和融合了先秦儒、道、陰陽諸思想的《太平經(jīng)》等為主要經(jīng)典,并吸取了戰(zhàn)國時期的方仙之術(shù)以及西漢的天人感應(yīng)觀念和讖緯神學(xué)等內(nèi)容。在道教的諸多經(jīng)典中也蘊涵著相當(dāng)豐富的濟世助人的公益慈善倫理思想。 (一)周窮救急的公益慈善倫理理念?!短浇?jīng)》卷六十七說:“財物乃天地中和所有, 以共養(yǎng)人也。此家但遇得其聚處,比若倉中之鼠,常獨足食,此大倉之粟,本非獨鼠有也,少內(nèi)之錢財,本非獨以給一人也;其有不足者,悉當(dāng)從其取也,愚人無知,以為終古獨當(dāng)有之,不知乃萬戶之委輸,皆當(dāng)?shù)靡率秤谑且?。”在《太平?jīng)》看來,天下財物屬于整個人間所擁有,讓它們能夠轉(zhuǎn)相流通,上下往來,天職在于“周窮救急”。如果“積財億萬,不肯救窮周急,使人饑寒而死”,不僅是“天地之間大不仁人”,而且“罪不除也”。 (二)善惡報應(yīng)的公益慈善倫理賞罰觀。與佛教一樣,道教也宣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道教認為,有很多神明專門監(jiān)管人的行為善惡,根據(jù)人們所犯過惡之大小、多少來決定其所受的刑罰災(zāi)禍,根據(jù)其所作善功之大小、多少給予相應(yīng)的福報。成書于北宋末年的《太上感應(yīng)篇》,以道司命神“太上君”規(guī)誡的方式,宣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觀念,指出人要長生多福,必須行善積德,倡導(dǎo)“積德累功,慈心于物;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憫人之兇,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等,諄諄告誡人們不要“非義而動,背禮而行”,不應(yīng)“以惡為良,忍作殘害,陰賊善良”。道教另一勸善書《文昌帝君陰騭文》也明確要求道眾防非止惡,廣行善事,“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施棺槨免尸骸之暴露”,“家富提攜親戚,歲饑賑濟鄰朋”,“剪礙道之荊榛,除當(dāng)途之瓦石”,“修數(shù)百年崎嶇之路,造千萬人來往之橋”,施醫(yī)施藥,戒殺放生,代育棄嬰,等等,以此積累功德,對自己以及子孫均有福德和善報。 (三)把力行公益慈善看作修行修仙的重要途徑。東晉著名道士葛洪認為,成仙之品位與行善之多少有著直接聯(lián)系。葛洪在《抱樸子·內(nèi)篇》中說長生成仙除了內(nèi)煉丹術(shù)外,“必欲積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蟲,樂人之吉,愍人之苦,赒人之急,救人之窮……如此乃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要求所有金丹道教信奉者在處理人與人的社會關(guān)系時做到“樂人之吉,愍人之苦”,周急救窮,見到別人受損失如同自己受損失,見到別人有所得如同自己得到一樣,推己及人,自覺去為,求仙而行善?!稌x真人語錄》說:“若要真行,須要修仁蘊德。濟貧拔苦,見人患難,常懷拯救之心,或化誘善人入道修行;所為之事,先人后己,與萬物無私,乃真行也?!睍x代道士許遜所著《凈明宗教錄》說:“凡得凈明法者,務(wù)在濟物,見他人之父,見他人之母,如我父母。矜老恤孤,憐貧憫病,如病危急,若在己身?!敝澜套鎺焻味促e要求修道者博施濟眾,扶危濟困,多方面地救助他人,“或行一善事,以濟人之困窮;或出一善言,以解人之怨結(jié);或施一臂力,以扶人之阽?!?。其他道家學(xué)者,如成玄英、司馬承禎等人在修行崇道中,希冀人們在塵世積功累德,行善樂施以感動太上,死后升入神仙之列。 (四)“致太平”的公益慈善倫理理想。這一思想也主要體現(xiàn)在《太平經(jīng)》中?!短浇?jīng)》作為早期的道教經(jīng)典,構(gòu)筑了一個以太平世界為核心的濟世度人的理論框架。為了實現(xiàn)太平世界,《太平經(jīng)》不僅對下層民眾、奴婢、少數(shù)民族(夷狄)、貧窮者、女子等在古代中國社會里站在邊緣弱者位置的群眾,清楚地表示同情與支持的慈善倫理立場,而且對下層貧窮民眾受到豪族者的經(jīng)濟剝削和困迫也經(jīng)常表露非常痛恨的立場,倡導(dǎo)周窮救急、不讓窮困者因饑寒而死的慈善倫理理念。 正確看待道家與道教公益慈善倫理思想 道家和道教的公益慈善倫理觀在歷史上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道家的“損有余補不足”的公益慈善倫理觀成為后人力行公益慈善的道德基礎(chǔ),而且道教作為一種民間宗教、民間信仰而興起,一開始便與百姓的日常生活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與處于官方主流地位的儒家公益慈善倫理思想相比,道教的公益慈善倫理思想在主要流傳于民間的善書中得到了較好的以及更多的記載。 道家和道教都奉行“貴己重生”的價值觀,對“生”持一種虔敬尊重的態(tài)度,高度禮贊生命的神圣,以生死為人生第一件大事。這種“貴己重生”的價值觀,不僅使道家可以“較多接觸社會現(xiàn)實,深觀社會矛盾,了解民間疾苦”,而且還包含著一種開放性及實用主義的愛己及人的社會關(guān)懷。正是在這種“貴己重生”價值觀的基礎(chǔ)上,道教發(fā)展了一套神仙長生的神仙學(xué),并將救窮周急與修行修仙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把濟世救人視作修行修仙的重要途徑。雖然這種思想是建立在以個人主體性為本的責(zé)任性基礎(chǔ)上的,但無疑有助于激發(fā)人們的公益慈善熱情,對后來民間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道家和道教慈善倫理思想都宣揚“善有善報,惡報”的公益慈善倫理賞罰觀。盡管這種善惡報應(yīng)的公益慈善倫理賞罰觀缺乏科學(xué)的根據(jù),也帶有鮮明的功利主義性質(zhì),但在以血緣宗法關(guān)系為紐帶的中國封建社會,對注重現(xiàn)實利益、希求福壽的中國人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不僅促使道教信眾抑制惡念惡行、力行善事義舉,而且極大地推動了社會大多數(shù)成員救窮救急的慈善活動。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道家所主張的“無為”而善的公益慈善倫理原則對現(xiàn)代的公益慈善有著深刻的啟迪意義。一者,盡管公益慈善事業(yè)需要借助政府的直接支持,但政府扶持公益慈善事業(yè),并讓其沿著非政府性或民間性方向發(fā)展已顯得十分必要。二者,公益慈善活動應(yīng)當(dāng)奉行無償利他、扶危濟困的原則,不能帶有任何功利性的目的。因為慈善并不是私人之間狹隘的恩賜與感恩,而是社會成員之間的一種社會化的自愿互助行為,“不圖回報”是現(xiàn)代公益慈善應(yīng)當(dāng)奉行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據(jù)《云夢學(xué)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