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新聞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社會工作
   第08版:新聞
   第09版:新聞
   第10版:公益資訊
   第11版:公益資訊
   第12版:公益資訊
   第13版:公益資訊
   第14版:公益資訊
   第15版:公益資訊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慈善大家于右任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新聞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社會工作

第08版
新聞

第09版
新聞

第10版
公益資訊

第11版
公益資訊

第12版
公益資訊

第13版
公益資訊

第14版
公益資訊

第15版
公益資訊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nèi)容
2022年12月20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慈善大家于右任

    國民政府重臣于右任,位居高官要職長達五十余年之久,在獲有監(jiān)察之父桂冠的同時,還享有書法巨匠、著名報人、愛國詩人、和平老人、杰出教育家等諸多美譽。平民的出身讓于右任有一顆感同身受的平民之心,不論如何顛沛,不論時世維艱,不論地位變化,他的心始終貼近廣大貧苦群眾。每次回三原老家,他總是詳細了解左鄰右舍和一些窮親朋的生活境況,并叫家人去送些款物。他衣著簡樸,經(jīng)常穿一件灰布大袍子、布鞋布襪子,飲食平常小米飯、紅豆稀粥、黃菜等就是一餐;他一生沒給家里買過一畝地、蓋過一間房,對賑災濟民,扶貧幫困卻不惜余力。

    辦粥廠 辦報紙 救災民

    戊戌變法失敗的1898年,陜西遭旱災,從開春到立夏,沒下過一場雨。大片的土地干枯,顆粒無收,搜盡樹皮草根,仍無以充饑的災民接二連三倒在了荒野地里。

    時任陜西學使的沈淇泉設法從東南各省募集了一筆款子,購回了一批糧食,在三原縣城辦救災粥廠,派尚在宏道書院上學的于右任出任粥廠廠長。

    聽說三原縣城要設點舍飯,四周八圍的災民便擁進了縣城。每天夜晚,場院里,街道上,以及各店鋪的房檐下,橫七豎八地躺著的,坐著的,都是衣衫襤褸、拖兒帶女的災民。為了能吃上那一大勺舍飯,他們常常在四更時分,就早早蜷縮到舍飯場的門前排隊,一個挨著一個,默默地站著,直到看不見的地方。

    擔任了粥廠廠長是于右任首次為民操勞,他分外忙碌,糧食加工、粥廠的財務管理、舍飯時秩序維持,件件事必躬親,盡心盡職地去做,夜以繼日地忙碌,不敢有一絲一毫的馬虎。人累瘦了,眼熬紅了,累得生了一場病。

    粥廠直辦到第二年麥子將熟,年輕的于右任有了一年寶貴的經(jīng)歷。

    于右任為民幫困,并非局限于家鄉(xiāng),他在上海先后創(chuàng)辦過《神州日報》《民呼日報》《民吁日報》和《民立報》4種報紙,雖然存續(xù)時間都不長,但影響一個勝過一個,他以報紙參與社會募賑。

    放賑 代賑 防治霍亂

    1918年8月,于右任總領陜西靖國軍,駐扎家鄉(xiāng)三原四年多。期間,陜西大旱,加上連年兵戈不斷,人民生活困苦,甚至連吃鹽也成了大問題。于右任下令廢止食鹽運銷的引岸制度,放開鹽禁,允許任何人任何鹽都可以上市銷售,使鹽價大幅度下降,百姓稱好。為了賑濟災民,他派人去京、滬、寧等地,奔走呼號,募集款物。由于他與胡景翼等人的共同努力,向國內(nèi)各慈善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募得賑款70萬元。先后在關中20多個縣發(fā)放賑款11次,使大批災民得以死里逃生。

    1920年,陜西又遭大旱,連續(xù)三年無收,民眾遭受空前饑荒。于右任向當局及各界報告災情,募集捐助,抱病回陜救災。他不僅將自己和夫人的壽金、長子大婚和孫兒滿月過歲所得禮金悉數(shù)捐出救災,并籌措購置糧食100多石,募集110余萬元向關中20多個重災縣發(fā)放賑災濟。

    1921年秋,于右任支持在三原的各界人士成立渭北水利委員會,利用救災余款,籌辦釣兒嘴水利工程,公推李仲三為主任,李儀祉為總工程師,負責工程設計勘測。三原縣城西關外西河灣,有一座河中島,就是于右任為民除害興利,以工代賑將河道裁彎取直后形成的。

    很早以前,三原清峪河水流到西河灣這里,折向南岸沖去,水到南岸向東,旋向北折又向東流去,使河床呈U形,當?shù)乩习傩瞻阎虚g突出的一大片塬頭稱為老虎鼻墚子。多年來洪水為害,使三原西關溝岸經(jīng)常出現(xiàn)塌方,有十家住戶的后院開始塌陷,群眾生命財產(chǎn)受到嚴重威脅。于右任攜帶渭北水利委員會李仲三、李儀祉等人,到西河灣勘察,決定斬斷老虎鼻墚子,讓清河改道。當時大旱不斷,軍民并困,無力為之。但是于右任心中老惦記著這事。

    1931年春,他返陜視察,仍有不少災民。于右任捐款,以工代賑改修河道.他捐款3000元,讓陜西省建設廳負責設計施工,并派出督工人員,組織附近鄉(xiāng)民以工代賑。開挖期間,北岸出現(xiàn)滑坡,增加了3000多方土。督工人員電告于右任,于右任又追捐了2500元。開工四個月,底寬5米,深10米的新河道建成??⒐し潘?,附近百姓扶老攜幼,前來觀看,萬眾歡騰,盛況空前。新河道通水后,不但使南岸減少塌方,還增加了不少良田,大家都稱頌于右任為老百姓又做了一件好事。

    1932年春,大旱過后的陜西各地,流行一種非常厲害的疾病“虎烈拉”“霍亂”。于右任在南京得知此情后,立即派人采買十滴水、二天油、八卦丹、萬金油等藥品10余箱,委托夫人高仲林帶回陜西進行防治。高仲林到三原的第二天,就約請普濟醫(yī)院院長伊添石、博愛醫(yī)院院長閻子龍,三中教員侯文博和張文生等在民治學校禮堂開會,研究決定預防和急救同時進行,民治學校抽出教員和年齡大的學生參加協(xié)助。楊虎城將軍得知后,也派來汽車襄助義舉。次日一早就出動,白天在三原、涇陽城鄉(xiāng)進行,下午在學校禮堂給附近群眾注射防疫針并施藥物,忙碌了十天才結束。不僅對涇、原重災區(qū)如此。對發(fā)病的榆林地區(qū),于夫人高仲林讓給運去了幾大木箱藥物。由于于右任、楊虎城等人的共同努力,大大減輕了瘟疫的危害。

    不置家產(chǎn) 無私奉獻

    于右任一生都以“天下為公”為座右銘,從來不置私產(chǎn)。為給百姓辦事,為了國家民族利益,常常不計得失,甚至節(jié)衣縮食。他向陜西捐贈380多塊碑石,就是一例。

    1924年,于右任從洛陽一位古董商手中購得320多塊古幕志,運到北平存放于西四牌樓菊兒胡同住宅的上房里。毛煥明時得于右任資助就學北平朝陽大學法律系,每年暑假住在于宅,受于右任之囑雇請工匠拓印《鴛鴦七志齋》中的七對夫妻志石。于右任將墓志內(nèi)容及其歷史、書法史料的價值著文,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東方雜志》半月刊上發(fā)表。據(jù)毛煥明文載,抗戰(zhàn)軍興,這些墓志連同于右任收購洛陽出土蔡邕所書漢代石碑《漢熹平石經(jīng)》殘石一起,于1935年10月11日致電陜西省主席邵力子、行營楊虎城:“現(xiàn)決送歸陜省公有,在西安集中藏處,擬以將來摹拓所得之款,補助三原民治小學經(jīng)費。唯存放處所得一妥當?shù)胤?,即由二公酌定?!币钅?月6日,邵力子復電稱“前承慨將歷年收藏碑石,捐歸本省公共保存?,F(xiàn)已由委員馬文彥運省,暫存文廟。業(yè)由教育廳及考古會保管,當即專筑一室,妥為陳列”。西安碑林的創(chuàng)始人,可以說于右任為第一人。于右任為了這380塊志石拉下的債,幾年后才還清。

    于右任的捐贈遠不止這些碑石,還有今天藏于甘肅西北民族大學圖書館的1960多種2000余件金石拓片,以及被譽稱為“鎮(zhèn)館之寶”和研究地方史的上乘史料,這些是于右任委托其女婿捐贈。于右任的捐獻品中,還有一部分他的手稿和關中名流的稿本、手扎以及明清版本、清人文集等古籍藏本,這些資料無論藝術價值還是史料價值,均堪稱無價之寶。

    于右任竭畢生精力辦學,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正如孫中山先生曾經(jīng)給予他的贊揚:“方眼遠大,深為本根。”

    1935年夏末,于右任接受三原民治學校原校長張文生、時任校長楊興榮的建議,在該校增辦了初中班,后來又決定在該校對面購地擴建。建筑面積667.25平方米,擴建校園1萬平方米,在校生1000余名,時為三原一所最大的學校。

    此外,于右任還先后創(chuàng)辦了上海大學、西安中山軍事學校、三原女中、渭北師范、四川岳池三中等諸多學校。晚年在臺灣倡導支持創(chuàng)辦了明新、育達、崇石等??茖W校和復旦中學、中國文化大學等,也曾設立“右任獎學金”,一生力行教育救國宏愿。

    1929年關中大旱,于右任萌發(fā)了走科學務農(nóng)之道,以改良農(nóng)業(yè),增加生產(chǎn),解民倒懸之苦。為此,他決定以自己租族人的300畝耕地為基礎,并用公平價錢購買了外地人在當?shù)卮鄣?000畝耕地,創(chuàng)辦斗口村農(nóng)事試驗場,聘請農(nóng)業(yè)專家楊蘊章為場長。

    農(nóng)場大部分土地為糧棉實驗田,從全國各地選先進優(yōu)良品種培育推廣。場內(nèi)還先后舉辦了三期農(nóng)技培訓班,為地方培養(yǎng)了100多名農(nóng)技骨干。

    1964年11月10日,86歲的于右任懷著對祖國對人民對家鄉(xiāng)的眷戀與世長辭,葬于臺北大屯山。他一生沒有置辦恒產(chǎn),所有收入都捐給了家鄉(xiāng)辦學和慈善。大家在收拾他的遺物時,發(fā)現(xiàn)僅有一只鐵箱,打開來看,竟是一些未及償還的三萬多元欠條,這位貧窮的慈善大家,令人十分驚嘆!

    慈善大家——于右任,功垂百世,高山仰止。

    (據(jù)新西部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