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上世紀60年代的山東高密,一個熱愛文學的孩子為了從鄰村的孩子手里借一本《封神演義》,替人家拉了不知多少圈磨;他挑燈夜讀被煤油燈燒焦過頭發(fā);為了找書被馬蜂蜇得滿臉紅腫。文字極大地填充了他童年的精神世界。23歲時,他開始創(chuàng)作自己的小說,十幾年里積累的熱情,被構建成嶄新的故事。 這是莫言踏上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的開端。 童年時代畫冊上的一只螢火蟲,也許能激發(fā)一個未來的昆蟲學家探索自然的興趣;小時候讀到哈雷彗星和地球每隔76年一次的握手,將來或許也想親自探索浩瀚的宇宙。閱讀讓兒童透過文字看到遼闊的世界,對人的一生都有引領性的影響。 然而,據中國鄉(xiāng)村發(fā)展基金會(原中國扶貧基金會)、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聯(lián)合發(fā)布的《鄉(xiāng)村兒童閱讀報告》披露,中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高達74%的受訪鄉(xiāng)村兒童一年閱讀的課外讀物不足10本。家長在閱讀引導上也普遍缺席,能陪伴孩子閱讀的父母甚至不足一成。 帶動兒童閱讀,不僅需要提供豐富的物質資源,還需要家長的有效溝通和教師的良好引導。在這一呼聲中,自2019年開始,由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東風日產、南方周末共同發(fā)起的“陽光關愛·i讀計劃”公益項目扎根鄉(xiāng)村大地,一方面捐建智能閱讀室、捐贈圖書,另一方面累計邀請40余位科教文體領域嘉賓和眾多社會志愿者,為鄉(xiāng)村兒童、家長和教師講授超過460節(jié)課程,持續(xù)推動兒童閱讀教育。 兒童閱讀意義重大,也任重而道遠。老師應該怎么引導?家長要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孩子又應該怎么讀?針對種種困惑,我們從“陽光關愛·i讀計劃”四年積累的豐富課程資料中,精心剪輯出一套“兒童閱讀教育進階課”,并面向全國免費開放,希望能幫助更多兒童通過閱讀走進遼闊世界。 時刻帶著思考和好奇 書應該怎么讀?這套進階課給了孩子這樣的答案——要觀察,要思考,不要被束縛。 知名原創(chuàng)繪本作家熊亮這樣解釋他對兒童繪本的理解:“繪本傳遞的是藝術家內心擅長的最好的東西,用簡單生動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 讀繪本其實并不簡單。在進階課中,熊亮帶領孩子們閱讀了他創(chuàng)作的《小石獅》,故事從鋪滿兩個整頁的石獅子的巨像開始,猶如電影鏡頭逐漸拉近,畫面放大了獅子的眼睛。 熊亮問,這只石獅子大嗎? 孩子異口同聲地肯定。但故事的下一頁出人意料,原來石獅“個子比貓咪還小”,小到老婆婆一只手就能把它握住?!按蟆迸c“小”的對比是重要的一課。大與小并不絕對,閱讀也是如此,第一眼看到的并不意味著一定準確。 給孩子的課程不僅涉及文學,也有天文、物理、考古……研究整個宇宙和閱讀有何關系?“物理是貫通的,”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羅會仟告訴學生,“科學的起源是把看到的現(xiàn)象記錄下來,閱讀的時候也要記錄下你看到的和想到的。” 閱讀并不是為了“識字” 除了熊亮和羅會仟,該系列課程還邀請了清華大學圖書館副館長張秋、成都書語閱讀推廣講師藍玉華,以及眾多有多年公益閱讀推廣經驗的志愿者。他們不但教授閱讀的方法,也教老師和家長們如何帶領孩子將“閱讀”轉化為“表達”。 在對家長的課程中,藍玉華把“親子共讀”劃分為三個階段:學會閱讀、喜歡閱讀、成為終身閱讀者。帶孩子讀繪本并非照念文字。閱讀引導中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讓孩子提問,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如果孩子的“十萬個為什么”把家長問住了怎么辦?藍玉華建議:“科學的回答不是最重要的。家長需要和孩子一起探索,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p> 這種學習能力并不等同于學校里的學習和考試。沒有正確認知的家長往往用“指讀”教孩子識字,希望孩子能夠逐漸自主閱讀。實際上,“繪本閱讀并不是為了識字”,藍玉華糾正家長們的觀念,“孩子們必然要經歷‘聽得懂、看不懂’的階段,這有利于培養(yǎng)語感。家長陪著他們慢慢聽、慢慢讀就好”。 當“陪伴”成為習慣,孩子也就能夠喜歡上閱讀。這和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征有關。低年級孩子的生活重心是老師,高年級孩子的生活重心是朋友,和父母的距離日漸疏遠。但共讀可以實現(xiàn)情感的體驗。當孩子喜歡閱讀,進而成為終身閱讀者,也就成了終身學習者。 兒童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需要家校共建,面向老師的課程則更偏專業(yè)操作。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東風日產愛心車主王彥方具有多年的閱讀公益推廣經驗,她在進階課中將“教師指導閱讀”的準備工作概括為:收集作者資料、收集書籍信息、收集相關的影視和音樂作品?!白髡攉@了哪些獎、他的成長經歷……老師要給學生一個預習單?!?/p> 閱讀的過程需要伴隨著問題推進?!袄蠋熜枰脝栴}刺激孩子思考,但不是簡單地提問,”王彥方進一步解釋設計問題的重要性,“老師要做好文本的處理,分章節(jié)組織孩子記錄,有些是填空題,有些是開放式問題——它們沒有標準答案?!?/p> 這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正是訓練思考能力和信息提煉能力的關鍵。所有問題的答案串聯(lián)在一起,就形成了孩子對整本書的認知,這些認知并不必人人相同。 孩子、父母、教師,三位一體的課程結構圍繞著一個共同的中心——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始終需要保持思考和好奇。 從云上,惠及更多人 兒童閱讀教育進階課的內容,均來自“陽光關愛·i讀計劃”四年來在眾多鄉(xiāng)村小學的實踐。值得一提的是,四年來,“陽光關愛·i讀計劃”已先后走進全國13個省份,建起16間“東風日產陽光關愛閱讀室”,捐贈超過5萬冊全新圖書,它們是鼓勵鄉(xiāng)村兒童閱讀開始的第一步。 除此之外,閱讀室還配備了數字化圖書借閱管理系統(tǒng),每位師生都有一張專屬借閱卡,讓閱讀偏好與需求真正做到有“據”可依。“陽光關愛·i讀計劃”還對過往開展活動的鄉(xiāng)村小學進行持續(xù)幫扶,這些工作和孩子們的閱讀一樣,需要習慣和堅持,久久為功。 正如一位志愿者在課程中說,培養(yǎng)兒童的閱讀“就像種下一顆種子”,這些工作都需要長期堅持,方能長成參天大樹。 線下的足跡遠遠不夠,中國有近3億兒童,也就意味著有3億顆種子等待著以恰當的方式被種下。如今,這些線下課程中的精華部分,以線上進階課的形式在云端呈現(xiàn),不僅覆蓋鄉(xiāng)村兒童,也延伸到更廣泛的城市學齡兒童中間。 這正是“陽光關愛·i讀計劃”公益項目四年來一直期待的——讓一切心存好奇和夢想的孩子,在這里看見未知的新鮮領域,掌握和知識對話的秘訣。 (據《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