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余治 (1809-1874,江蘇無錫縣人)是晚清“江南善士圈”中的關(guān)鍵人物。他“專以挽回風俗,救正人心為汲汲”,畢生以勸善教化為己任,力行善事近五十年,善舉包括辦粥廠、設(shè)保嬰會、辦義學、編善劇、參與發(fā)起義賑,所救濟者“不啻億萬計”,以至“大江南北無賢愚疏戚目之曰‘余善人’”。余治不僅自己行善,還與人同善,在他身邊形成了一個以其為中心,以友人和師徒等私人關(guān)系為紐帶,身份涉及官僚、買辦和士人的慈善群體網(wǎng)絡(luò)。 草根出身的余治可謂是以一己之力整合各方資源成就慈善大業(yè),他以編纂善書、繪圖募捐、創(chuàng)作善戲等多樣化方式,在慈善實踐中創(chuàng)造性地實現(xiàn)了社會動員和理念傳播。 善書匯編《得一錄》 《得一錄》匯集古今善舉章程,是一部善舉章程資料集。與晚清其它同類型善書相比,《得一錄》的資料更為豐富,堪稱晚清新型“善舉章程類善書”的代表作。 該書于同治八年(1869)在蘇州得見齋首刊,乃余治親手勘定,是為十六卷本。內(nèi)容上大致可分為救濟與教化兩大類,前八卷是與救濟有關(guān),后八卷與教化有關(guān)。從目錄可以明顯發(fā)現(xiàn),余治關(guān)注最多的莫過于賑災(zāi)、保嬰、義學、鄉(xiāng)約、勸善劇。 《得一錄》是余治著作流傳最廣的善書,它的編撰完成標志著余治慈善救濟思想體系的成熟。其編撰初衷是希望“事事可以仿行”,讓世人仿效,便于復(fù)制推廣,因此該書與其他純粹勸善教諭類善書不同,極具實踐性、針對性、直接可操作性的鮮明特色。后來的實踐也達到了這樣的預(yù)期,如經(jīng)元善在光緒四年(1878)辦理義賑事宜時,也指出《得一錄》是“辦賑扼要秘訣,過萬分為難處,但取此數(shù)書詳味,必能得一定辦法”。 《得一錄》自首次刊行之后,各地多有翻印,在當時及后世產(chǎn)生了很多影響,使得余治的慈善理念傳播的更廣、更持久。就在當年,收錄修身格言與善舉資料的《幾希錄》重刊時收入余治所著《勸開粥店說》,并請余治為該書重刊作序。 兩年后的同治十年(1871),廣州的愛育堂重刊。翌年,該書在時任河南布政使劉齊銜的倡導(dǎo)下,再次重刊于河南。光緒十年(1884),長沙寶善堂第一批刊布的善書包括《得一錄》,將其視為重要的善舉而特意進行?!白魃茻o窮,此愿先從刊布善書起;善書亦無窮,此愿先從刊布《得一錄》起……刊成之日,約計本省廳州縣,每屬分布一百部為度,多多益善,其次分布天下,每省以三百部為度?!碑敃r刊印了多少呢?據(jù)當時寶善堂隨書發(fā)行的一份啟示記載,“本堂初刊《得一錄》善書,板已印贈本省四千部,二次刊板,業(yè)印六千部,分贈天下?!焙髞硪驗榫桧棽煌瑫和S≠?。而將初刻與二刻之板寄存于兩家刻字店,“聽其自行刷印出售”。即使不算兩家刻字店后來自行印刷出售的部分,僅寶善堂刊刻贈送的即達一萬部,數(shù)量相當可觀。民國時期,余治的無錫同鄉(xiāng)蔡文鑫、楊鐘鈺為勸行善舉,振興國家,重新編訂《得一錄》,并以《重訂得一錄》之名于1934年由上海人文印書館印行?!吨赜喌靡讳洝份^之原書,內(nèi)容上增加了大量與江蘇有關(guān)、反映民國時期新社會現(xiàn)象以及介紹外國慈善事業(yè)的文獻。以教化為例,書中去掉了原書中大量因果報應(yīng)的內(nèi)容,增加了許多西方的新事物、新思想,而且每每輔助以西方之事例。 圖說善書“鐵淚圖” 善書匯編的文本資料系統(tǒng)且詳實,然而這種寫作方式亦被批評“過于文理”或枯燥乏味。余治也意識到善書這一弊端,于是開始留意勸善方式的變通——圖說善書,“圖像掛幅,其感化比勸善諸書更捷更廣。宜倩好手,繪善惡報應(yīng)各圖,刊刻傳布,裱作掛屏,懸諸茶坊酒肆,或寺院廟宇……茶坊酒肆一日中屬目者數(shù)十百人,較之以善書與人者,其廣狹已殊,即不識字者皆可會意也?!眻D畫使民眾更易于通曉,傳播更廣。 針對童蒙“每喜觀圖”的特點,余治輯著圖說善書作蒙學教材,對他們按圖說故事。同治七年(1868),余治重刊《學堂日記故事圖說》,該書選輯善惡果報事例,下繪以圖,以便講解。 為解決賑濟款項的缺口,勸說普通民眾捐助,余治還開創(chuàng)了以繪圖方式募資助賑的新形式——“鐵淚圖”。早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夏天,蘇州、常州地區(qū)發(fā)生水災(zāi),余治繪制《水淹鐵淚圖》二十四幀,“日泐數(shù)十函,乞救于遠近富人。”同治三年(1864),為了讓未受太平軍襲擾的江北地區(qū)共同投入江南地區(qū)的善后工作,余治再次繪制《江南鐵淚圖》四十二幀。這四十二幀圖中,第一至第三十二幀為太平軍給江南造成的慘狀,余治通過在太平軍占領(lǐng)江南期間的所見所聞,訴諸文字、圖畫,以冀江北人民引以為鑒,并有所感觸,再進一步協(xié)助江南重建工作。第三十三至第四十二幀為戰(zhàn)后重建的景象,這十個主題也是余治認為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最需優(yōu)先解決的問題。 繪圖助賑的方式在往后的多次賑災(zāi)中得到傳承和推廣?!岸∥炱婊摹敝H,余治弟子謝家福等人延續(xù)余治作法,繪成《河南奇荒鐵淚圖》十二幀。其格式為“每圖額以八字,前綴說十言,以申明之”,這種在圖畫之前加上八字標題、文字說明的形式,與余治《江南鐵淚圖》相符,甚至標題命名也頗類似。 繪圖募賑比文字更易打動人心,傳播效果更是超過文字。俞樾指出,“當江浙陷賊時,君著《劫海過瀾文》,又繪《江南鐵淚圖》,見者無不感泣。鄉(xiāng)愚婦豎咸切齒腐心愿與賊俱亡。東南之底定,固由師武臣力,而君之書未始無功也”?!渡陥蟆酚涊d,“《河南奇荒鐵淚圖》,大約取雖令鐵人見之亦應(yīng)下淚之義也……今此圖一出,雖野老村夫婦人孺子,無不能閱,閱之亦必有因之感動者,其于賑捐必大有裨益也。”后來鄭觀應(yīng)也刊印勸捐小冊子以募賑,“丁戊奇荒”期間,他“刊送《奇荒鐵淚圖》《富貴源頭》《成仙捷徑》諸書,藉以勸募?!蓖瑫r,以鄭氏為核心的上海協(xié)賑公所“繪刊各圖,先后募捐。重承四海諸君助賑殷勤,共成善舉?!?/p> 從余治所著《水淹鐵淚圖》,到謝家福所繪《河南奇荒鐵淚圖》,這種利用繪圖及小冊子以勸捐募賑的作法,是清末善書一個新的發(fā)展形式。 創(chuàng)作善戲《庶幾堂今樂》 余治逐漸觀察到一種傳播“怪象”,文本和說講形式的善書傳播不再具有吸引力,并將其歸結(jié)為“天下之物最易動人耳目者,最易入人之心?!庇嘀我惨恢痹趯ふ宜哉J為“最易入人心”的傳播方式——善戲,寓勸懲之旨于戲劇之中。在他看來,上等人讀書明理,中等人可看勸善諸書,善戲?qū)σ话阕R字不多的民眾特別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攻占其家鄉(xiāng)無錫,期間,正值晚年的余治開始寫皮黃劇本,是為《庶幾堂今樂》,包括了28個劇本,所有劇本都有一個共同的主旨,即勸善懲惡。 余治不僅編寫劇本,還親自組織家班往返江南各地進行演出。那么,善戲的傳播情況如何呢?在演出之初,劇本也曾受到過民眾的歡迎,如陳去病在《論戲劇之有益》中記載:“梁溪有奇人余治者,獨心知其意,嘗譜新劇數(shù)十出,皆皮簧俗調(diào),集優(yōu)伶演之,一時社會頗歡迎焉?!蓖问辏?873),庶幾堂出重金組建一個善戲班子到上海豐樂園演出,所演戲目,皆是“近時果報、勸忠勸孝、戒殺、戒淫”。在演出之前,上海積善局同人還在報上刊登廣告,要求紳商“廣勸同人隨時往看,以資觀感而啟圣心?!?/p> 然而后來因為經(jīng)費短缺,善戲不得不作罷,劇本也久而散失。除《朱砂痣》一劇外,余治的作品在舞臺上流傳不廣,還有個原因則是因為余治的勸善理念束縛了劇情的發(fā)展,很多立意不錯的劇本被枯燥無味的說教破壞了主題和結(jié)構(gòu),瓦解了劇本的凝聚力,這成為余治劇本中的硬傷,正可謂“成也勸善,敗也勸善”。 《庶幾堂今樂》對于“感化鄉(xiāng)愚”、教化民眾確曾起過一定的作用。陳其元在《庸閑齋筆記》中記述余治以演戲勸善之事,“又自撰院本,糾會數(shù)千金,以忠孝節(jié)義事演劇,名曰‘善戲’……第因之感化之者,亦復(fù)不少?!?/p> 《庶幾堂今樂》的思想亦曾得到官方的認可,一度搬入宮廷。朱家譜輯錄的《清代亂彈戲在宮中發(fā)展的史料》中記載了《朱砂痣》在清宮廷中演出的情況,第一次演出是在同治十年正月初一日,其后同治十年七月、光緒二十二年也曾多次演出,僅宣統(tǒng)三年二月恢復(fù)承應(yīng)戲后半年間,《朱砂痣》就演出了兩次。此外,浙江總督楊昌浚曾嘉許之,謂可“通行各省”。光緒年間上海官府在余治逝世后曾令各戲班演出《庶幾堂今樂》。 《庶幾堂今樂》是余治利用戲曲的新形式去完成其勸善本意的產(chǎn)物。他在創(chuàng)作時,考慮更多的是如何把勸善融合在作品中,以起到感化鄉(xiāng)愚的作用。余治的善戲劇本雖然未能盡現(xiàn)人前,流傳受限,但是它在京劇文學史上卻具有開拓意義。鄭振鐸在《文學大綱》中盛贊《庶幾堂今樂》,“(余治)劇本的唱白,乃采用的是當時流行的‘皮黃調(diào)’的式樣。這是他的足以自立于中國戲劇史上的一端。自他以前,所謂‘今樂’的劇本,一無所有,……自他以后,所謂‘今樂’的劇本,亦一無佳者。他這部《庶幾堂今樂》雖不是什么偉大著作,在皮黃戲的歷史上,其重要卻是空前的?!约簞?chuàng)作的劇本除了這部《庶幾堂今樂》,是絕無僅有的了?!?/p> 說講鄉(xiāng)約與蒙學教材 善書刊刻之后,貴在流通與閱讀。光緒年間有人指出善書的一大弊端,“城市送善書易,鄉(xiāng)村送善書難……蓋有人送善書而無人讀善書,與未送等。有人讀善書而無人講善書,與未讀等?!庇需b于此,余治遂以說講方式傳播善書。咸豐三年(1853),太平軍定都南京,余治稟請當?shù)佬v鄉(xiāng)約,并著《劫?;貫憜ⅰ贰O特S六年(1856),會蘇、常諸紳士設(shè)廠招撫流亡,并赴各處宣講鄉(xiāng)約,著《鄉(xiāng)約新編》。為了勸戒溺女,余治創(chuàng)作俚語新歌四處說唱,鼓勵人們講說報應(yīng)故事。為增強勸懲效果,余治還主張講說善書時多征引身邊的人和事。他說,“講說勸善新書中前言往行,或講本邑故事,尤為信而有征,如錫金則有《梁溪前鑒錄》,或《感應(yīng)篇》《陰騭文》直講圖說,以及古今稗官野史中之足資勸懲者,均可隨時演講?!?/p> 余治還提倡以善書作為蒙學教材,將勸化的觸角延伸到孩童。余治受僧侶受戒、冠禮、鄉(xiāng)約等方式的啟發(fā),加以變通設(shè)立蒙學館,推廣訓(xùn)蒙工作。余治提倡以善書作為蒙學教材,刊印《學堂講語》《小學》《千家詩》,并編撰了《發(fā)蒙必讀》《續(xù)神童詩》《續(xù)千家詩》《學堂講語》《訓(xùn)學良規(guī)》《日記故事續(xù)集》等以勸善為主題的啟蒙教材。同治九年(1870)夏,余治“應(yīng)宗湘文太守(源瀚)之招,赴湖州籌辦恤產(chǎn)、保嬰各局,并請示厚嫁,以清溺女之源”,并攜帶相關(guān)著作至湖州。宗源翰對余治贈送其所編著的蒙書之情形,也持肯定的態(tài)度,責成烏程、歸安、德清等地義塾使用這套教材。 余治行善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指向勸善與教化,他以勸人為善的意念為貫穿,構(gòu)建了獨具特色的“善的傳播體系”。一方面,余治的傳播方式已趨向多樣化,不限于文字,還有繪圖、詩歌、宣講、說唱,并寓勸善于戲曲及蒙學之中。另一方面,傳播方式的多樣化也增強了他在慈善活動中的動員能力,成就了他慈善“活動范圍廣”“事業(yè)規(guī)模大”的特點,成為“名遍于吳越間”的“余善人”。(據(jù)《江南大學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