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專題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社會工作
   第08版:社會工作
   第09版:社會工作
   第10版:社會工作
   第11版:新聞
   第12版:新聞
   第13版:新聞
   第14版:新聞
   第15版:數(shù)字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春時閑話植樹(下)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專題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社會工作

第08版
社會工作

第09版
社會工作

第10版
社會工作

第11版
新聞

第12版
新聞

第13版
新聞

第14版
新聞

第15版
數(shù)字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容
2022年03月22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春時閑話植樹(下)

    乾隆九年三月二十五日,甘肅巡撫黃廷桂為甘(肅)省勸植樹木情形事奏折(圖片來源: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 本報記者 高文興

    宋代名人愛植樹

    對于毀壞林木的處罰規(guī)定,宋代法條不勝其多,對于勸民植樹的規(guī)定,也不勝枚舉。

    宋太祖建國后,命官分詣諸道均田,勸課農桑。建隆二年(961年)下詔:“課民種樹,定民籍為五等,第一等種雜樹百,每等減二十為差,桑棗半之;男女十歲以上種韭一畦,闊一步,長十步;乏井者,鄰伍為鑿之;令、佐春秋巡視其數(shù),秩滿赴調,有司第其課而為之殿最。”同年,又詔:“令長吏諭民,有能廣植桑棗、墾辟荒田者,止輸舊租。”還針對河堤植樹下詔:“緣汴河州縣長吏,常以春首課民夾岸植榆柳,以壯堤防?!?/p>

    宋初,對于官員政績考核內容之一就是植樹造林,若沒有完成任務將受相應降職懲處,這些鼓勵官民墾荒植樹、發(fā)展林業(yè)的政策措施,對推動林業(yè)發(fā)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宋政府為鼓勵民眾種植桑棗,民眾多種植的不再加租,對于官員也有經(jīng)濟政績的考核,“百姓能廣植桑棗開荒田者,只納舊租。令、佐能勸課種植,加一階”。此詔下后的若干年內,很多官員因發(fā)展農桑有功被升遷、增秩,形成了重視林木培育的官風。

    南宋在延續(xù)北宋政策法令的同時,政策有所變化,官員任內植樹數(shù)目比北宋時期大大增加。從北宋后期到南宋,更明確地把植桑種樹納入官員的政績考核,明確規(guī)定了地方官員的植桑樹木,繼續(xù)通過獎賞官員的辦法來提高地方植樹的積極性。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詔:“準民復業(yè),宜先勸課農桑。令、丞植桑三萬株至六萬株,守、卒部內植二十萬株以上,并論賞有差。”乾道四年閏月乙亥詔:“民能樹藝開墾者不加征,令佐能勸來者受賞?!鼻懒暝t:“均役法,嚴限田,抑游手,務農?!诒究h界內種桑及三萬株,承務郎以上減磨勘二年,承直郎以下循一資;六萬株承務郎以上減磨勘四年,承直郎以下循兩資;并與占射守卒勸課部內植二十萬株以上,轉一官?!边@一政策明確了官員職能任務所包括種桑的具體數(shù)目,并且依據(jù)數(shù)目論賞罰。

    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秋,當時軍事情況已經(jīng)非常緊急,大戰(zhàn)在即,理宗仍詔:“長吏勸農桑?!睂殤c三年再詔:“令州縣勸農桑。”端平三年(1236年)詔:“端平三年春正月,詔勸農桑?!币陨线B續(xù)的詔令是在南宋將亡之際,從某種意義上,帝王深刻領會了農桑對于國家的重要性和基礎地位。

    因此,前文的達官顯貴、名流俊士身體力行植樹造林,并勸民植樹,便順理成章了。

    清乾隆帝勸植不誨

    乾隆九年(1744年),甘肅巡撫黃廷桂向乾隆帝報告甘肅省勸植樹木情形。從奏折中可見當時官員對植樹造林、涵養(yǎng)植被十分關注。甘肅地區(qū)深居西北內陸,本就氣候條件復雜,自然環(huán)境較差,加之過度開墾,使得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愈加惡劣,荒漠化嚴重,進而致使干旱、洪澇、風沙等自然災害頻發(fā)。面對這些問題,當?shù)匾恍┕賳T積極行動,宣傳并帶動民眾一起植樹造林。

    黃廷桂在奏折中首先闡釋了植樹的益處:“有種之于大路之邊者,所以表道里、蔭行人、美觀瞻也;有種之于山谷之間、園圃之旁者,所以豐土產(chǎn)、供物材、佐生業(yè)也?!彪S后他又介紹了甘肅目前的植被覆蓋情況,河東一帶只有在近城的地方才有樹木,其它地區(qū)如同不毛之地,而河西各處都是荒山,難見綠色。繼而黃廷桂又說明了榆、槐、楊、柳幾種樹木的特點,它們生長適應力強,在各類土地上都可以種植,同時還提出了在不影響百姓迫切生計的前提下,勸導百姓在路旁屋邊、山坳溝渠等不占用耕地的地方種樹的方法。待樹木長成后,木材可“供修蓋器用”,連小樹枝也能“備薪炭之需”。黃廷桂還奏報了上一年他已著甘肅地方官員令民眾按照其推行的方法種植樹木的成績,全省共種植成活樹木62萬余株。同時他還要求民眾對樹木采取養(yǎng)護措施:按照時節(jié)砍伐、防止牛羊踐踏等。在奏折的最后,黃廷桂向乾隆帝請求,繼續(xù)按照上一年的做法來引導百姓種植樹木,并且希望將這一舉措制度以常態(tài)化,以后可以年年如此。乾隆帝深表贊同,朱批“好,知道了”。

    清代是距今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社會快速發(fā)展帶來森林資源消耗量空前劇增,被迫制定的林木保護措施更加嚴格,從實際上更與當代最為接近。

    清承明制,由皇帝直接負責管理六部。六部地位的提升,使得林業(yè)管理工作能夠直接得到皇帝的重視,有利于相關工作的開展,并能有效加強林業(yè)相關機構上下級之間、與其他機構之間的聯(lián)系與配合,提高行政效率。

    清代在工部屬下置虞衡司,負責山澤采捕、陶冶器用,勸課農桑之具體施行,下放到地方官員;在戶部屬下十三個清吏司各設郎中、員外郎等官職,分管各省林業(yè)等事務。

    各級地方政府的省、府、州、縣的長官,都要承擔其轄區(qū)內與林業(yè)有關的所有政務。乾隆年間,直隸省無極縣知縣黃可潤見當?shù)亍八氖锝云缴?,民生憔悴”,認為種樹可以阻止刮風,于是勸當?shù)孛癖娭矘湓炝?、改造沙丘。他總結民間經(jīng)驗,立定章程并公開宣傳,使家喻戶曉,并且嚴格執(zhí)行。在他有限的任期內,取得顯著效果,大樹已成林,小樹也茂盛,通計四十余村,綿亙四十余里,使從前寸草不生的沙地,變成青蔥一片,還在樹間播種糧食,使當?shù)孛裆饾u富庶。由于他植樹富民政績卓著,深得百姓擁戴,當他卸任縣令時,當?shù)爻霈F(xiàn)百姓萬人相送的場景,后人還把這一帶樹林稱為“黃公樹”。

    黃可潤所立章程如下:一是凡有主之地,令本人自行栽種,限期載滿,過期不種者,任他民分種,并為種樹人所有,原主不得干涉;二是各村無主之地,由官府按家資大小、勞力多少進行分配,上戶可以種植三十畝,中戶種植二十畝,下戶種植十畝,直到將全部沙地栽滿為止;三是樹長大成材后,樹和地都歸種樹人所有,官府發(fā)給憑據(jù),永遠不用納稅;四是設立督查制度,每個村推選一名百姓認可的人做練長,負責督查制度執(zhí)行情況,如果發(fā)現(xiàn)有違犯者必嚴懲。

    乾隆重視植樹程度之高,甚至編寫了簡單明了的種樹護堤基本技巧,在民間廣為傳頌:“堤柳宜護理,宜內不宜外,內則根盤結,御浪堤費敗。”乾隆三年(1738年)諭令:“據(jù)河南巡撫奏稱,‘種樹為天地自然之利,臣經(jīng)欽奉諭旨,隨飭地方官多方勸諭,桑柘榆柳棗梨桃杏,各就土性所宜,隨處種植。一年之內,成活之樹,共計百九十一萬有余’。朕御極以來,軫念民依,于勸農教稼之外,更令地方有司化導小民,時勤樹植,以收地利,以益民生。今覽該撫所奏,是豫省一年之內,已種樹百余萬之多。朕思中州接壤畿輔,為南北往來之沖,并未聞有教民種植滋事繁擾之處。安見豫省之法不可仿行于他省耶?……可將此傳諭各督撫善體朕心,勉力為之?!?/p>

    乾隆十九年,議準如果有官員勸栽無術,致使樹木枯死千株以上的,令該督將廳員職名同汛官一并參處,同時命令補種,監(jiān)生能于官地內捐栽楊樹四千棵及在自家地內捐栽二千棵的,均免其考職,給予主簿職銜。乾隆二十四年,為了調動民眾植樹熱情,采取了免徭役的政策。在官地栽種楊樹五百株,葦二頃,并且在自家地栽種楊樹二百五十株,葦一頃的,免本年徭役……如果在統(tǒng)計的三年內在官地栽活楊樹二千株,在自家地里栽活楊樹一千株及葦四頃的,咨部議敘,給予九品頂戴榮身,免五年徭役。

    乾隆四十八年,詔令黃河沿堤種柳,并申禁近堤取土,還規(guī)定“令官山、官地,無論土著流人,以呈報之先后予墾民,地田業(yè)主先報,或軍實力絀,他人始得承之”。

    乾隆還接受臣下建議,在安河廬鳳地方“廣植樹木以收山澤園林之利,栽桑種棉以資紡績”,并且要求地方官員勤加勸導“就地勢之高下廣為種植,宅邊隴畔遍栽蔬果,通衢官路多植槐柳,務使尺田寸土皆無閑曠,庶數(shù)年之間民氣漸復”。乾隆接受建言,“專以農桑課有司”,以農桑發(fā)展成績考核地方官員,并以此為慣例認真施行,還在江南“各處沿河灘地,有可種植蘆葦處,仍飭地方官勸民栽種”,在京城至馬蘭峪的官道“兩旁種植柳株”。在出巡過程中,乾隆發(fā)現(xiàn)沿途道路植樹情況落實不力,“未種之處尚多。即有種植者,亦空缺不全,或多枯干。皆因初時不過循種樹之名,原未實心經(jīng)理,又聽往來民人毀折及牲畜戕損,以致如此”,鑒于這種情況,在詔諭中明確要求地方官員“務須補種齊全,時加培養(yǎng),毋致毀傷”。

    孫中山與今日之植樹節(jié)

    而在中國近代史上,最早意識到森林的重要意義并提倡植樹造林的人,恐怕非革命先驅孫中山莫屬。早在1893年的《上李鴻章書》中,孫中山便指出“中國欲強,急興農學,講究樹藝”,更在廣州演講“三民主義”時再次指出:“防止水災與旱災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國大規(guī)模的森林。”

    民國四年(1915年)7月,在孫中山的倡議下,當時的北洋政府將每年的清明節(jié)定為“植樹節(jié)”。由此,京城便加大了樹木種植及管理。此前,京城栽植行道樹已由巡警負責,此后進一步明確了植樹及林木看護為警察廳的職責之一。每年春季,由各城區(qū)巡警在轄區(qū)馬路兩側栽植行道樹,同時“沿街而巡,以維樹木,遇損傷者,輕則訓之,重則罰之,不一而論”。

    民國西北軍閥馮玉祥是孫中山的忠實追隨者,他起初投身在清政府陸軍,后受孫的影響,在灤州起義。張勛復辟時,他也率部極力反對,支持孫中山的護法行動。由此,馮玉祥也癡迷種樹,還得了“植樹將軍”的美名。

    馮玉祥帶隊行軍打仗,沿途路過樹林,即定下規(guī)矩:馬不準拴在樹上,人不準踐踏樹林。如果樹皮被馬啃掉了一塊,是誰的馬,誰就代它過來受罰,杖責二十之外,還要重新補栽十棵樹。

    馮玉祥駐扎在徐州時,一縣縣長正在改建自己房子,嫌門口一棵百年老樹擋路,讓工人們把樹砍掉。馮玉祥看見這一幕,點名自己的身份,嚇得縣長登門賠罪,結果被馮玉祥勒令游街,并要邊走邊宣講不準亂砍樹木。

    不僅如此,馮玉祥還在遺囑里叮囑要將骨灰深埋地下當做樹木肥料,待樹木長成后,可將樹木用作學生課椅。

    民國十一年(1922年)5月,劉夢庚任京兆尹后,響應孫中山和馮玉祥“為國植樹,造福于后人”的號召,于植樹節(jié)之際率眾在京西石景山附近的蟠龍山上大面積植樹。為紀念此次植樹活動,他還親手立了一塊植樹碑。正面鐫刻“輯威將軍京兆尹劉夢庚手植”十二個大字,背面題有“中華民國十三年植樹節(jié)”落款。這是北京地區(qū)最早為“植樹節(jié)”而立的紀念碑。

    民國十四年(1925年)1月,北平市政府在全市行道樹勘察報告中提到“全市各行道樹,除景山前街有梓樹、楸樹,天安門前有絨花樹(合歡樹),西黃城根有柳樹外,其余多屬槐樹(國槐、刺槐)”。民國十七年(1928年),改由北平市工務局管理行道樹。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由北平市農事試驗場林務股主管行道樹,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制定了北平市行道樹計劃,由此促進了京城城市道路的綠化。

    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三周年,國民政府舉行了植樹儀式,并將其逝世的那天,即3月12日定為植樹節(jié)。1928年3月12日的《申報》中,就曾寫道:“人去樹存,睹樹思人,而人亦垂留于千載后世?!倍斎藗兛吹健奥窐淝嗍[”,自然會想到受到的蔭澤。植樹,可以使“總理雖死,總理之精神當永久留存于千載后世之市民腦海中矣”。1979年,在鄧小平的提議下,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決定將每年3月12日設置為我國的植樹節(jié),鼓勵全國各族人民植樹造林,造福于子孫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