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新聞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社會工作
   第06版:社會工作
   第07版:新聞
   第08版:新聞
   第09版:新聞
   第10版:新聞
   第11版:新聞
   第12版:新聞
   第13版:新聞
   第14版:數(shù)字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大手拉小手 帶山里孩子“玩轉(zhuǎn)科學”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新聞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社會工作

第06版
社會工作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新聞

第09版
新聞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新聞

第12版
新聞

第13版
新聞

第14版
數(shù)字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nèi)容
2022年03月0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大手拉小手 帶山里孩子“玩轉(zhuǎn)科學”

    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研支團志愿者與學生一起種植蘋果柿樹苗

    為民小學學生在觀察三球儀

    剛來到依山而建的為民小學支教時,郭子鳴發(fā)現(xiàn),別說與5G、航空航天相關的科技前沿知識,這里的孩子連最基本的科學常識都很缺乏。有些學生直接嘴對著教室外的水龍頭喝水,‘用個盆接能看到水里都是青苔’。

    在貴州省大方縣狗吊巖村這所只有五名教師的小學里,科學課曾經(jīng)只是奢望。在支教教師來之前,有時語文課、數(shù)學課都要兩個年級的學生擠在一起上。

    2020年8月,郭子鳴和另外四名志愿者本科畢業(yè)后,接過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第十六棒。這次,他們帶來了人體模型、顯微鏡、三球儀等孩子們從沒見過的‘稀罕玩意’,還把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玩轉(zhuǎn)科學’課堂帶到這個閉塞的彝族村落。

    除了為民小學,在貴州畢節(jié)的大石希望小學、本禹希望小學以及湖北的摩峰中心小學,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研支團不僅每周開設科學課堂,還在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建立了配套圖書室、實驗室和種植實踐基地,大手拉小手,讓大山深處的孩子看到了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貧瘠的科學土壤

    大方縣以喀斯特地貌為主,耕地破碎,交通不便。為民小學沒有班車,有些孩子回家要走兩個多小時的山路。

    郭子鳴剛來這所學校時,100多個學生擠在只有兩層的教學樓里,樓前的土路一下雨就泥濘不堪。

    雖然此前郭子鳴和其他志愿者就通過線上授課的形式,結識了這些“小網(wǎng)友”,但真正看到這里的實際情況后,他們不免有些忐忑,擔心孩子們在科學課上聽不懂、沒興趣。

    為了提高孩子們的參與度,志愿者將課堂講授、播放科普短視頻、動手操作科學套裝和實地體驗相結合,從環(huán)境保護、自然地理、生命科學、園藝種植四個板塊入手,根據(jù)年級高低調(diào)整課程的難度和深度。由于這里的孩子基礎知識較弱,志愿者們得把一個知識點揉碎了反復強調(diào),他們才能聽懂。

    想要快速讓他們形成科學觀念并不容易。在本地數(shù)學教師唐詩均看來,不僅是孩子,有些家長都缺乏基本的科學常識。他去一名學生家家訪,推開門就聞到撲面而來的煤氣味,家長卻毫無反應,唐詩均急得說“下次再不開窗我就把這塊玻璃敲了”,但對于習以為常的村民來說改變甚微。

    唐詩均在為民小學教學的10年間,這里的科學教育僅停留在安全教育層面。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或安全事故發(fā)生后,老師通常會簡單普及一下相關的安全知識。對其他類型的科學知識拓展則是蜻蜓點水。

    “我們沒有什么方向,偶爾講一講,很多孩子都心不在焉。”本地教師也想給孩子們更多開闊眼界的渠道,但缺乏系統(tǒng)性和專業(yè)性的指導。之前幾屆志愿者也組織過“城市行”活動,但學校一般只有五個名額,“都是推薦成績靠前的去,成績靠后的即使感興趣,也沒有那么多機會。”

    每周一次的“玩轉(zhuǎn)科學”課堂,則為更多孩子提供了突破環(huán)境限制、發(fā)現(xiàn)更廣闊世界的機會。郭子鳴坦言,“不指望一年支教時間孩子們會發(fā)生多大變化”,但他相信在持續(xù)幫扶下,科學的魅力會像涓涓細流匯入孩子心中。

    大山的饋贈

    去年7月,作為第十七屆研支團為民小學分隊隊長,路暢接過了郭子鳴的重任。

    一學期過去,她感受到了孩子們對科學課的熱情。她給“玩轉(zhuǎn)科學”社團上復習總結課時,每個孩子都把腰板挺得筆直,幾個好奇的小腦袋時不時從門外伸進來。

    當復習到垃圾分類,路暢問到哪種垃圾該裝進哪個顏色的垃圾桶時,搶答聲此起彼伏。“這里的孩子表達欲都很強”,路暢笑著說,“我一張嘴就有人同時搶答”。她覺得這體現(xiàn)了山里孩子的求知欲,他們總是對沒接觸過的東西充滿好奇。

    為了讓孩子們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路暢每說三句話就會拋出一個問題,“有時雖然沒有告訴他們答案,但是我想讓他們知道,答案的可能性有很多?!?/p>

    志愿者認為,山里孩子的優(yōu)勢是離大自然更近,能接觸到自然科學資源?!跋M麄兡軐ι磉吜曇詾槌5臇|西有更深的了解,把科學課融入日常生活?!北热绠斨v到時令和光照的關系時,有些住在山頂?shù)暮⒆泳蜁芘d奮,因為他們在家就能清楚地看到太陽從哪個方向升起和落下。

    在實踐課上,除了可以觀察山中多種植被類型,研支團還在為民小學附近設置了一畝多的蘋果柿基地,孩子們能親身參與蘋果柿樹苗的培土、澆水、施肥、修枝等過程,并且定期觀察發(fā)芽情況,跟蹤植物生長。

    在老師的引導下,變化逐漸發(fā)生。之前志愿者家訪,學生們都支支吾吾說不出植物的名稱?,F(xiàn)在他們不僅能夠準確回答出植物的學名,還會主動分享自己發(fā)現(xiàn)的新問題。一個孩子把課上養(yǎng)的水培蒜苗當成寶貝,蒜苗長得老高也不舍得剪掉吃,天天盯著它寫觀察日記,“就是想看看它能長成什么樣”。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志愿者會在教授主課時,見縫插針地幫學生復習科學知識。有次數(shù)學課,路暢講到一道計算細胞分裂數(shù)目的題,就順便幫他們回憶細胞、微生物是什么。另一位數(shù)學老師則在課前抽出三分鐘播放《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等園林紀錄片,“既能幫他們收心,又能學到一些知識”。

    開啟一扇窗

    為了讓孩子們接觸到豐富有趣的科普內(nèi)容,支教團聯(lián)系愛心企業(yè)捐贈了各種科學套裝和科普書籍,裝滿了器材室和圖書室的柜子。

    中午休息時,學生常會跑到圖書室看書,與生物相關的書總是被很快搶空。有次路暢為了通風忘記鎖門,孩子們一窩蜂地涌進器材室,怎么也不愿意出來,“他們把這里當成家”。

    去年10月,路暢和其他志愿者帶著20個為民小學的孩子去貴陽科技館,她說孩子們一進去就“玩瘋了”。有的孩子去的路上暈車,剛進科技館沒幾分鐘,就開始“撒歡兒”。看到高壓放電展區(qū)噼里啪啦地冒火花,孩子們雖然捂住耳朵、嚇得往后退,但是眼睛里充滿好奇,一直盯著火花。

    這些微小瞬間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人生軌跡。接觸科學課后,六年級學生楊進的夢想是成為一個發(fā)明家,設計出“飛得最快”的飛機。平時在學??偰苈牭斤w機的轟鳴聲,但他從沒親眼見過飛機的樣子。他還對外太空充滿好奇,雖然圖書室那本《外星人未解之謎》里說有些地方曾出現(xiàn)過外星人,但他并不太相信外星人的存在,“要再看看才能知道”。

    他總是在科學課上搶答老師的問題,但當他興奮地告訴父母自己種下一棵蘋果柿,他們只是說“學不好好上還種什么花”。

    為了提升村里成年人的思想素質(zhì)、幫助他們改善生活,支教志愿者在課余時間還會向村民提供糧食及果蔬種植、生豬養(yǎng)殖、食品加工與安全、普通話推廣等服務。

    去年11月,華農(nóng)研支團的“玩轉(zhuǎn)科學”自然科學教育項目獲得第三屆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指導老師王石徑告訴記者,“我們還在打磨短視頻和材料包的設計,未來我們期待能形成一種可推廣、可復制的模式,惠及更多鄉(xiāng)村小學?!倍桃曨l和材料包由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研支團的志愿者提出想法、本科生志愿者負責拍攝制作、博士生和專家教授負責把關審核,已經(jīng)產(chǎn)出100多條短視頻和四個主題材料包。

    回到學校開始研究生學習后,郭子鳴作為本禹志愿服務隊的副隊長,正帶著即將開始支教服務的第十八屆研支團志愿者進行課件開發(fā)和短視頻錄制。郭子鳴也在時刻關注著孩子們的成長,當聽說他教過的一名學生初中物理、化學成績名列前茅時,他心里很是驕傲。

    他記得有次到一個男孩家走訪,看到斑駁的墻壁上除了獎狀,還貼著一張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的明信片。男孩的姐姐曾跟著上一屆支教志愿者到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參觀,回來后被縣里最好的中學以全額獎學金錄取。她把明信片留在墻上,不斷激勵著弟弟妹妹。

    “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就像蘋果柿要三年才能掛果,雖然第一批種下的樹苗還沒長大,但郭子鳴相信,結出果實的那天一定會來到。

    (據(jù)《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