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吳效群 2021年10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以視頻方式出席《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并發(fā)表主旨講話。10月13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一階段會議通過《昆明宣言》。 本次大會在我國舉辦,在倡導推進全球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同時,也突顯了我國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決心和態(tài)度。 回顧我國歷史上人與動物的關系,以及中國文化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觀點,也不難發(fā)現,我國傳統文化就歷來倡導‘仁民愛物’,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些思想對于指導今天如何處理人與動物的關系也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征服動物之初 原始時期,由于一些動物所具有的威猛強大的能力和特殊稟賦,或者因為它們與某一氏族的生活有著特殊密切的關系,動物成為原始人圖騰崇拜的主要對象。在圖騰信仰階段,人類還無法將自己與圖騰動物分清,人的主體性地位還沒有形成。崇拜圖騰動物,將自己混同于圖騰動物可稱得上是人類與動物之間關系的最初表現。 在中國歷史上,曾廣泛存在著圖騰崇拜現象。《史記·五帝本紀》說:“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三戰(zhàn),然后得其志?!边@里所說的軒轅,指的就是黃帝,黃帝振兵所教的不是真正的動物,而是以熊、羆、貔、貅、虎為圖騰的氏族。這表明五帝時代還保留濃重的圖騰崇拜色彩。 中原地區(qū)一度盛行圖騰崇拜的認識,也得到越來越多的考古發(fā)現的證實。西安半坡遺址陶器上的魚紋,殷商青銅器上的云雷紋和饕餮紋,都屬于圖騰崇拜在藝術上的表現。 人類馴養(yǎng)動物以作食物始于12000年前的兩河流域。根據已有的研究,在我國的新石器時代,豬、狗、雞、牛、羊、馬這六畜均已成為家畜。家畜的飼養(yǎng),使中國人開始真正了解動物。通過與一些動物建立穩(wěn)定的友好關系,中國人開始客觀地認識動物,人們的食物來源也得到進一步保障,這是中國人以動物征服者的姿態(tài)出現之始。馴養(yǎng)動物使中國人的生產力水平提高了一步,這是他們與動物關系的第二種表現和第二個階段。 儒家“天人合一”觀念 隨著人類認識自然,改變自然的能力不斷提高,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研究取得了進一步的發(fā)展,我們的先人建立起了“天人合一”的文化。這種文化認為,人類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和諧有機的統一體,萬事萬物都處于聯系中,事物之間可以相互感應,互相影響。 董仲舒認為,萬物之所以莫貴于人,在于“人獨能為仁義”,即惟獨人具有道德意識(《春秋繁露·人副天數》)。董仲舒的看法后來成為儒家的主流見解。在儒家看來,道德觀念就是最高的知識智慧,作為有著天地間特殊稟賦的人類“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周易·系辭下》),能夠通過對自然的觀察體悟把握住表現于世間的宇宙根本規(guī)律——天道,并能依此建立起人間的規(guī)范——倫理道德,以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天道”,盡“天命”。 先人將人類在世界上的作用和意義看得特別重要,將天、地、人并稱“三才”(《周易》),認為領悟了世界根本道理的人類獨肩負著參天地——“贊天地之化育”的神圣職責,即協助、參與天地化育萬物。 先人對于人和自然的關系并沒停留在抽象的思辨層面上,而是作了很多制度性的安排,定為律令,由王者來執(zhí)行。在保存了先秦時代諸多重要史料的典籍——《禮記》中,先人明確表達了他們對周圍世界的認識,以及他們認為的人應該與周圍世界保持的關系?!抖Y記·月令》篇云:“孟春之月……命祀山林川澤,犧牲毋用牝(母獸)。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殺孩蟲、胎(謂在腹中未出)、夭(謂生而已出者)、飛鳥,毋麛、毋卵。”“仲春之月……是月也,安萌芽(植物之始生者),養(yǎng)幼少(動物之未成者),存(存恤)諸孤(幼而無父者)……是月也,毋竭川澤,毋漉陂池,毋焚山林。”在每個月,中國古人都基于“天人合一”的認識,注意與身邊的動植物保持關愛、和諧的關系?!傲睢痹谶@里既指自然的節(jié)令,也指國家的法令。在當時,這是政府要求社會遵守的制度。1975年在湖北云夢睡虎地11號秦墓中發(fā)掘出1100多枚竹簡,其中的《田律》云:“春二月,毋敢伐樹木山林及雍提水,不夏月,毋敢夜草為灰,取生荔,麛(卵),毋……毒魚鱉,置肼罔,到七月而縱之……邑之近皂及它禁苑者,麛時毋敢將犬以田。”據說這是中國和世界最早的環(huán)境法律之一,它清晰地體現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漢代,政府仍將這些思想用王法的形式規(guī)定下來,例如,處決犯人是在秋天,取秋天萬物凋零之意;春天不許砍伐樹木等,取春天萬物生長,不殺伐生命之意。這些做法在中國歷史上成為傳統。 “天地之心”是人對自己在天地間(人與自然的關系)的價值定位。將人定位為“天地之心”,其意義不僅在于使人心與萬物相感通而連為一體,更重要的還在于使人對萬物負有了一種不可推卸的道德義務和責任。人不但不能凌駕于萬物之上,而且還必須擔負起維護萬物生養(yǎng)的責任,用自己的愛心行動使萬物各得其所,否則便是沒有盡到責任,正如王陽明所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盡處?!保ā锻蹶柮魅ぞ硪弧ふZ錄一》)朱熹也說過:“‘人者,天地之心’,沒這人時,天地便沒人管。”(《朱子語類·卷四十五·論語二十七》)這里的“管”字,顯然不能理解為“管制”,而應理解為“管顧”“照管”,它深切地表達了人對天地萬物的責任感。王夫之《張子正蒙注》說得好:“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人者,天地之心?!比嗽跒樽约捍_立了“天地之心”的價值定位的同時,不是擁有了主宰萬物的權力,而是承擔起了自然萬物的“主持者”的責任和義務,人作為“萬物之靈”,其特殊性即在于此。 基于視人類為“天地之心”“萬物之靈”,中國古人提出來以下一些對待自然應采取的態(tài)度。 (一)尊重生命,仁民愛物,化育并進 《易經》說,“生生之謂易”,又說,“天地之大德曰生”。老子說:“生之畜,生而不有,為而不悖,長而不宰?!保ā独献印肺迨徽拢┮庵^繁殖生長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助萬物生長不自恃有功,引領萬物而不宰制它們。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就是說不僅要愛護自己的同胞,而且要擴展到愛護自然環(huán)境,珍惜自然資源。 (二)主張對生物資源順時取用,反對滅絕種群 《逸周書·文傳解》:“山林非時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長;川澤非時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不麛不卵,以成鳥獸之長。是以魚鱉歸其淵,鳥獸歸其林,孤寡辛苦,咸賴其生。”《荀子·王制》云:“圣王之制也: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鱔孕別之時,網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yōu)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斬伐養(yǎng)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三)放眼未來,造福子孫 孔子曰:“釣而不綱,弋不射宿?!保ā墩撜Z·述而》)孟子曰:“數罟不入夸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孟子·梁惠王》)“不涸澤而魚,不焚林而獵”(《淮南子·蟲術訓》),倡導“遠謀”,為后人造福。 佛教尊重生命思想 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并逐漸地與中國固有的文化相融合而中國化。佛教所宣揚的人類與動物的關系以及佛教的生態(tài)理念主要表現在其生命觀、自然觀和理想觀三個方面,這些生態(tài)理念也直接影響了中國文化,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化中的生態(tài)平衡思想。 佛教生命觀的基調是眾生平等、尊重生命。佛教認為當一個人的生命告終時,其一生動作和行為的總和會作為一個整體產生效果,且決定轉世的生者的性格,眾生所做的善業(yè)和惡業(yè)都會引起相應的果報。佛教據此提出不殺生的生命觀。佛教宣揚的這些理念成為許多中國人生活的信條。 佛教還將自然看做是佛性的顯現,認為萬物都有佛性,都有自己的價值。天臺宗大師湛然將此明確表述為“無情有性”,即沒有情感意識的山川、草木、大地、瓦石等,都具有佛性。禪宗更是強調: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有其存在價值?;谶@一緣由,清凈國土、珍愛自然、愛惜生命是佛教徒天然的使命。 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佛教提煉出一系列獨特的生活方式,這些生活方式有著保護動物等一些很高的生態(tài)價值,這集中表現于素食、放生、美化寺廟等行為中。 素食是以植物為食物的飲食方式,為漢傳佛教所遵守,是落實“不殺生”的有力保證,素食的根本目的是培育人的慈悲佛性?,F如今,動物種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亡,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有大量動物被人類殘殺食用了??梢钥隙ǖ卣f,素食對于保護動物的多樣性有著重要的作用。 所謂放生,就是用錢贖買被捕的魚、鳥等動物,將其放回江河、山野,使其重獲生命自由。放生是戒殺、素食的發(fā)展。佛陀所處的地區(qū),天氣炎熱,生命繁盛,為防止殺生,佛教徒取水之時,就用濾水袋過濾,將所得小生物放入專門的容器中,再將它們放入江河泉池。在中國民間,放生是頗受尊敬的善行,人們喜歡在節(jié)日放生,也愿意到寺廟放生。為滿足佛教徒的放生意愿,寺廟有專門的設施,叫“放生池”。放生池一般多在佛寺周圍,池中充水,大的放生池中還有假山、亭子、草木等,供動物生存休棲。佛教還有專門放生的法會,叫“放生會”。“自古名山僧占多”,佛教僧侶還喜歡在青山綠水間筑庵建廟,并栽花種樹,為清修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今天,無論深山僻壤,還是城郭鬧市,佛教的活動場所無不樹木蔥蘢,鳥語花香,這顯現了佛教優(yōu)良的生態(tài)傳統。 通過對歷史的梳理,我們看到,先人對人之為“天地之心”的責任高度自覺,肯定天地間惟獨人類可以擔當并應該擔當起維護萬物生養(yǎng)的責任和義務。由此,中國古人“仁民而愛物”,自然地把人類的道德情感和倫理意識推廣普及于自然萬物。在中國文化看來,人類只是自然萬物的守護者,而不是統治者。人類的行為不應只考慮自身的利益,而應該履行“贊天地之化育”的責任,讓人與天地萬物的生命都獲得充分的發(fā)展。作為中國文化的主流,“天人合一”思想制約、影響著中國古人的行動,使歷史上不少的中國人能夠以悲憫的情懷,負責任的態(tài)度,善待我們這個世界上的生命,積極地維護著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據《河南社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