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專題
   第03版:專題
   第04版:專題
   第05版:專題
   第06版:社會工作
   第07版:新聞
   第08版:新聞
   第09版:新聞
   第10版:新聞
   第11版:新聞
   第12版:新聞
   第13版:專題
   第14版:數(shù)字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國辦發(fā)文鼓勵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tài)保護修復
應將社會組織納入環(huán)保公益訴訟主體范圍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專題

第03版
專題

第04版
專題

第05版
專題

第06版
社會工作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新聞

第09版
新聞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新聞

第12版
新聞

第13版
專題

第14版
數(shù)字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容
2021年11月16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應將社會組織納入環(huán)保公益訴訟主體范圍

    隨著生態(tài)環(huán)保理念的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環(huán)保公益訴訟進入司法環(huán)節(jié)。但檢察機關作為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的唯一主體,卻囿于線索來源有限、專業(yè)知識不足等困境,難以充分發(fā)揮監(jiān)督作用。因此,應將社會組織納入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的主體范圍,對檢察行政公益訴訟進行有效的補充。

    從法律規(guī)定來看,我國環(huán)境保護法賦予了社會組織對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職責的行為進行舉報和提起環(huán)境公益訴訟的權利,允許社會組織提起行政公益訴訟是保障社會組織依法行使監(jiān)督權和環(huán)境公益訴權的應有之義。

    社會組織提起行政公益訴訟具有可行性。一方面,社會組織成員對環(huán)境保護充滿熱情且具備專業(yè)知識,能夠率先了解環(huán)境被破壞的信息。另一方面,人民法院不會因社會組織提起行政公益訴訟而增加負荷。將社會組織納入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的主體范圍,并將此類案件統(tǒng)一交由人民法院環(huán)保法庭進行審理,可以形成優(yōu)勢互補,加強對行政機關的監(jiān)督合力。同時還有利于充分發(fā)揮社會組織的積極能動作用,推動形成黨的領導、政府治理、社會調節(jié)和司法審判良性互動的局面,進而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形成多元治理的良好格局。

    在環(huán)境保護方面將社會組織納入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的主體范圍,需要構建合理完善的配套制度,以指導社會組織更好地開展行政公益訴訟。對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建議對起訴主體進行限制并對訴訟客體進行擴張。在起訴主體上,法院可以通過對社會組織的登記注冊地區(qū)、是否因從事業(yè)務活動受到過處罰、提起訴訟是否符合其章程及目的進行嚴格審核,來確定主體資格是否合法,以防止濫訴。在客體上,社會組織相比檢察機關更具有專業(yè)性、專注度與敏感度,不僅可以在公共利益受到破壞時進行保護,更能夠在公共利益面臨威脅時及時作出反應。因此,可建立預防性訴訟制度,將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職責導致公共利益受到侵害也納入行政公益訴訟的起訴條件。

    二是建議將發(fā)送社會治理意見書作為前置程序,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履職。環(huán)保組織在訴前程序中可以發(fā)揮其專業(yè)性強、經驗豐富、研究有深度的優(yōu)勢,在“社會治理建議書”中可以強化說理,準確寫明公共利益受損的表現(xiàn),提出合理有效的整改措施或意見。行政機關應當自收到“社會治理建議書”之日起的一定期限內糾正違法行為,并將結果書面反饋,若未依法履行職責的,社會組織有權直接以行政公益訴訟起訴人的身份提起訴訟。

    在社會組織提起行政公益訴訟及訴前程序時,可以申請檢察機關支持起訴,檢察機關予以支持的,可以通過協(xié)助調查取證、委托鑒定、搭建溝通機制,或直接通過出具《支持起訴意見書》、派員出庭等方式支持起訴;也可以作為共同公益訴訟起訴人一起參加訴訟,享有獨立的訴訟權利,這樣就能將社會組織的專業(yè)性、獨立性、積極性與檢察機關的地位優(yōu)勢、訴訟能力有效結合。

    三是建議建立庭前會議制度,督促行政機關自覺履職。引入庭前會議制度,通知當事人、行政相對人、利害關系人、鑒定人、專家學者、人大代表或政協(xié)委員參加并提出意見,不僅可以解決相關程序性問題,還能發(fā)揮調解作用,將矛盾化解在庭前,敦促行政機關自覺履職。同時,建議采取設立公益訴訟基金、健全專家參與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緩交鑒定費等激勵形式,為社會組織提起行政公益訴訟注入強心劑。(據(jù)《法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