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專題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社會工作
   第06版:社會工作
   第07版:新聞
   第08版:新聞
   第09版:新聞
   第10版:
   第11版:新聞
   第12版:新聞
   第13版:專題
   第14版:數(shù)字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廣州明心書院的慈善歷程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專題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社會工作

第06版
社會工作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新聞

第09版
新聞

第10版

第11版
新聞

第12版
新聞

第13版
專題

第14版
數(shù)字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容
2021年11月02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廣州明心書院的慈善歷程

    芳村明心書院

    后期明心學校主樓

    賴馬西醫(yī)生

    ■ 陳曉平

    廣州芳村‘明心路’,曾有七八棟兩三層的精致洋樓,這是有百多歷史的明心書院建筑群。明心書院是華南地區(qū)第一個盲童學校,被譽為中國‘第一所特殊教育女子學?!Y囻R西醫(yī)生傾注40年心血,給孤苦無依的盲童提供衣食庇護,教育成人,其慈善精神感人至深。

    創(chuàng)辦與發(fā)展歷程

    晚清時期,受當時衛(wèi)生、醫(yī)療條件限制,失明兒童甚多,女盲童更容易遭到遺棄。1889年,博濟醫(yī)院女醫(yī)生賴馬西,收留了一個失明女嬰,把她帶回家撫養(yǎng);接著,她又收留了失明女孩三人。她發(fā)愿,一定要創(chuàng)辦一個盲童學校,對她們加以愛護教育。經(jīng)過堅忍不拔的努力,賴馬西在三年后創(chuàng)辦了“明心書院”,1906年開始落戶芳村。

    賴馬西(Mary West Niles,1854-1933),出生于美國威斯康星州,1882年獲醫(yī)學碩士學位,當年10月來到廣州博濟醫(yī)院工作,為廣東省內第一個科班出身的女西醫(yī)。1885年起,賴馬西擔任博濟醫(yī)院女病區(qū)負責人。當時的女病人不愿意拋頭露面,賴馬西任務繁重,幾乎跑遍了廣州城內各處住宅,為女病人看病。僅1890年一年,她就做了683個外科手術,出診275次。

    賴瑪西觀察到,當時的中國普遍存在溺殺女嬰、女孩被迫纏足、被買賣的狀況,對她們寄予無限同情。在博濟醫(yī)院,賴瑪西經(jīng)常見到來看病的賣唱盲女。這些盲女在很小的時候被父母賣掉,落入各堂口的“師父”手里,強迫學習彈唱,然后沿街賣唱,或由老婦帶著出入娛樂場所賣藝,收入上繳給“師父”,動輒還遭到打罵。有一次,兩個女孩被帶到賴瑪西那里接受治療,一個女孩眼病治好后,雖極不情愿,仍被“師父”強拉回去,眼中飽含淚水,一步一回頭;另一個女孩病勢沉重,無法治好,被“師父”遺棄了。

    從1889年開始,賴馬西將收養(yǎng)的盲女安置在博濟醫(yī)院宿舍,請一位女教師撫養(yǎng)施教。次年,盲女人數(shù)越來越多,宿舍難以容納,她就在附近仁濟街租了一套房子,可供學生30多人住宿。1891年,她聘用一位專業(yè)的盲女教師,辦起了最初的明心書院。學校起名“明心”,可謂意存高遠,認為這些兒童雖然眼睛失明,但學校要通過精心撫養(yǎng)教育,讓她們心中充滿光明。

    隨著學生人數(shù)不斷增加,原有校舍不敷應用。1906年,賴馬西經(jīng)多方努力,用7500銀元買下廣州芳村土地15畝。由于經(jīng)費不足,一開始只能蓋搭棚屋作臨時校舍。此后,賴馬西用自己在博濟醫(yī)院行醫(yī)的薪水以及募捐所得,陸續(xù)添建校舍,但進度仍然太慢。不久,她專程回到美國,向親友、各方善士募捐,到1910年9月,明心書院校舍終于建成,九開間的三層洋樓,美輪美奐。

    明心書院早期只容納盲女。遷到芳村后,于1910年增收男盲童,另辟校舍,定名為“明理學堂”。1913年8月,地方政府將市面上賣唱的盲妹66名,移送給賴馬西加以教育,由市政府出資建設新校舍,命名“正心學校”。至此,賴馬西所管理的盲童教育事業(yè),都集中在上芳村一個大建筑群里面,內部分為明心學校、明理學校、正心學校三部分。到1914年,學校共有126名學生,110個女童,16個男童。

    明心的經(jīng)費,早期主要是由賴瑪西自己籌集,“均由賴氏一己薪水節(jié)省出來或由外國親友知交自動捐助。”越到后期,明心接受其他組織、機構的援助逐漸增多。1934年,學校每年開支為13000元,由教育局資助5000多元,其余部分由各個校董承擔。

    文化教育與工藝教育

    明心學校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建校初期,賴馬西聘請一位育嬰院女教師,給學生講授音樂、編織、盲文等課程,此后逐漸增加珠算、歷史、地理、社會等科目。明心采用當時比較流行的布萊葉點字法改進法教授盲文。

    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發(fā)展,到民國初年,學校已達到初等教育程度,課程也發(fā)展到國文、地理、歷史、算術、公民、自然、國語等,與普通小學無太大的差異。1922年新學制推行后,明心很快地適應了新學制要求,于1925年采用六三三學制。到1930年代,明心的招生簡章中所列的課程有:國文、文字、珠算、歷史、地理、黨義、社會、自然、音樂、國語、工藝、英文、體育。這些課程與普通學校的課程銜接,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畢業(yè)后可以直接升入真光中學、協(xié)和女子師范學校等。據(jù) 1931年的報告顯示,明心學生后來畢業(yè)于協(xié)和女子師范學校的共有8人。

    學校設有音樂部和體育部。前者教學生唱贊美詩和演奏樂器,畢業(yè)生不僅可以演奏風琴等樂器,還可以唱成百上千首歌曲。鑒于“盲童之體質大都孱弱,遠出于常人之下”,特地設立體育部,活動包括散步、跑步、跳繩、啞鈴、秋千、單杠、滑板、滾鐵環(huán)等。體育部還叫學生進行家政勞動,如洗臉、漱口、洗澡、整理被褥、打掃衛(wèi)生等。經(jīng)過訓練和學習,盲童“精神頓覺倍之,體健異于初時,活潑之態(tài)勃然而生”,生活得以自理。

    明心書院培養(yǎng)學生的成績,不同的統(tǒng)計數(shù)字因口徑、起止年份不同而有些差異,但仍可看出,明心女生的出路比較廣闊,就業(yè)情況在殘疾中群體中可謂比較理想。1931-1932年明心書院報告中有一份表格資料表明:1908至1932年共有111名女生畢業(yè),其中結婚在家的18人,在明心任教的7人,在普通學校任教的6人,在其他盲人學校任教的9人,在明心從事手工的11人,死亡10人,在父母家的6人,從事家務工作的5人,在醫(yī)院從事按摩的2人,在政府盲人機構的5人,在普通學校服務的1人,在明心服務的12人,從事教會工作的31人。1935年《廣州年鑒》的統(tǒng)計稱,到1934年明心書院共培養(yǎng)了畢業(yè)生114人,其中擔任小學教員的8人,盲童學校教員的16人,教會工作者16人,從事手工者23人,在醫(yī)院從事推拿工作的2人。部分畢業(yè)生即使結婚后成為家庭婦女,仍憑借在明心學到的技能承接計件工作,幫補家計。由于盲文的布萊葉點字法寫起來比漢字快很多,也有學生在相關機構擔任速記員。

    學者認為,明心“畢業(yè)生出路是較多元與廣泛的,她們畢業(yè)后的自力更生,既樹立了一批身殘志堅的女子典范,也為此后中國特殊教育的發(fā)展儲備了一支優(yōu)秀殘疾人師資隊伍?!?nbsp;

    賴馬西的成功之道并無神秘之處。她對盲童教育百分之百地投入,不辭辛苦,極盡耐心,這種奉獻精神大大地激勵了教職員工,由此形成了一支長期穩(wěn)定的師資隊伍,其辦學理念也得到長期貫徹。賴馬西創(chuàng)校不久,即開始培養(yǎng)周惠慈、杜林女士等得力助手,形成有凝聚力的教職團隊。1928年,賴馬西服務了近40年,因年邁體弱,返回美國養(yǎng)老,于1933年辭世。賴馬西退休后,學校由嘉秉道女士、黃雪靜女士相繼接辦。

    1938年廣州淪陷后,政府資助中斷,學校經(jīng)費日益困難,到1943年外國捐款也宣告停止。面對巨大的困難,校長黃雪靜知難而上,及時應變,依靠伐樹、種菜、賣鞋和衣服等自力更生,將明心學校維持了下來。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各方面的資助、捐助恢復正常。1951年10月,明心學校由廣州市民政局接管,后發(fā)展成廣州市盲童學校,遷往沙河天平架辦學。

    (據(jù)善城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