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海 瑞(1514—1587年),回族,字汝賢,自號剛峰,海南瓊山人,明朝著名清官,官至戶部尚書。 海瑞是與宋朝包拯齊名的清官,人稱“海青天”。他一生宦海沉浮,但始終憂國憂民。他一生清貧,為官清廉,嚴治貪腐,體恤百姓,深得民眾愛戴。在他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期間,面對太湖一帶嚴重水災(zāi),百姓背井離鄉(xiāng)四處逃荒的悲慘景象,他以工代賑,帶領(lǐng)災(zāi)民疏通河道,興修水利。當?shù)匕傩諏⑺嗡晒?,看成是海龍王再世?/p> 巡撫江南 為百姓太息 嘉靖四十一年(1569年)六月,海瑞擢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理儲糧,提督軍務(wù)巡撫應(yīng)天(南京)十府(應(yīng)天、蘇州、鎮(zhèn)江、常州、安慶、松江、徽州、太平、寧國及池州),還兼理浙西杭、嘉、湖三府稅糧。地理位置包括太湖平原、皖南和今南京地區(qū)。 明王朝自永樂年間(1403—1424年)遷都北京,政治中心北遷,但其經(jīng)濟中心仍在江南,明王朝皇家所需的錢糧、物資,軍隊大量的軍糧、給養(yǎng),也大都由江南供給。海瑞管轄的地區(qū)正是明朝重要的財賦源地,尤其是太湖平原,是著名的魚米之鄉(xiāng),在全國糧賦中所占的比例更大,其承受的壓力之大也是不言而喻的。據(jù)史載,蘇州府七縣在元代只上繳稅糧36萬石,而到明代卻要上繳270余萬石,明人慨嘆:“今日糧額之重莫甚于蘇矣!” 太湖地區(qū)成為全國的富庶之地,與它發(fā)達的農(nóng)田水利密不可分。尤其是太湖地區(qū)經(jīng)過歷史上長期開發(fā)和經(jīng)營,其農(nóng)田水利建設(shè)在全國屈指可數(shù)。松江徐獻忠說,太湖地區(qū)“衣食之源,實由水利”。由于農(nóng)田水利較為發(fā)達,雖說當?shù)靥镔x很重,但在正常年份,個體小農(nóng)仍能擴大再生產(chǎn),為國家提供大量的物資財富。但在荒年,情況就大不相同。 海瑞上任之時,正值其治下遭遇嚴重的水災(zāi)。黃河決堤于沛縣,而太湖地區(qū)夏雨猛烈,繼而又是秋雨連綿,太湖水漲無處渲泄,于是山東、江蘇、浙江一帶大水橫溢,一片汪洋。霜降之后,太湖平原大水仍然不退,一直到冬至,仍有一半以上的麥田淹在水里,無法補種。糧食顆粒無收,冬天挨不過去,明春的種籽更無著落。于是糧價暴漲,大批的災(zāi)民流離失所四處逃荒,聚眾搶劫的暴亂也相繼發(fā)生。 海瑞到任后看到“水災(zāi)之后,無從取米,饑民洶洶”的慘狀,心痛萬分,感慨道:“生至地方,始知富饒全是虛名,而苦楚特甚。其間可為百姓痛哭,可為百姓長太息者,難以一言盡也!” 懲治貪官 退田還民 如何消除太湖平原的水災(zāi),讓百姓在自己的土地安居樂業(yè),成了縈繞在海瑞腦海中的一個大問題。 明中葉以后,政治黑暗,吏治腐敗,朝綱廢馳,豪強兼并土地,皇莊、田莊迅速發(fā)展,大量農(nóng)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階級矛盾日趨尖銳,社會矛盾日趨嚴重。太湖平原原本就人口繁多,人均土地占有量稀少,但一些皇親國戚和貪官污吏卻貪贓枉法,大肆侵占民田,百姓民不聊生。海瑞人尚未到任,應(yīng)天十府的官員已是談“瑞”色變。一些貪贓枉法的官吏,曉得難逃海瑞的法眼,紛紛掛印離去。各豪門大戶也紛紛將自己的朱漆大門漆成黑色,以免過于惹眼。出任朝廷織造的太監(jiān),也自動減去車馬隨從,以免其豪華陣容被海瑞撞見。 海瑞上任后一如既往,懲治貪官,打擊豪強,疏通水道,修筑水利工程。 他清理并重新丈量土地,平抑賦稅,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將吞并的農(nóng)田退還給農(nóng)民。原宰相徐階罷相位后回鄉(xiāng)居住,其兒子徐瑛橫行鄉(xiāng)里,仗勢欺人,搶占民田,草菅人命。海瑞到任后,徐階自恃在海瑞犯顏強諫世宗時,曾力救海瑞,于是代子求情,提出交田贖罪。但海瑞不念私情,明確指出:占田應(yīng)退,犯法當誅。并毫不留情地將徐瑛斬首。 史載“南都(南京)人途傳巷涌,一時遍在人口也。自大僚至丞郎,無不凜凜奉法。無以片紙取市中物者,其市物必以價,無敢劇飲為大宴樂。雨花、牛首、燕磯諸處,官舫游屐頓絕”。 躬歷山川 相度水情 海瑞在秉正執(zhí)法,整治腐敗的同時,又興利除弊,治理水患。他先從實地踏勘和調(diào)查研究開始。太湖平原水災(zāi)頻仍,因其重要的經(jīng)濟地位,明代朝野有關(guān)太湖平原治水的理論、主張、措施層出不窮,紛爭不斷。但海瑞認為“治水之法,既不可執(zhí)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輕信人言。蓋地有高低,流有緩急,潴有深淺,勢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詢不窮其致,是以必得躬歷山川,親勞胼胝”。 他深入湖區(qū)實地考察,與當?shù)毓賳T、鄉(xiāng)野父老、老河工深入訪談。前蘇州巡撫呂光洵重視水利,實地考察太湖地區(qū)的水情后,曾“得其原委,逐一畫成圖本”,后因調(diào)任,未能實施其計劃。圖本留了下來,海瑞比照其圖本,根據(jù)自己勘察所得,繪制了整治水患的圖簿。他審時度勢提出:治理太湖平原水患,必須從整治吳淞江入手。 太湖水溢是太湖平原水患的根本原因,而治理的關(guān)鍵,則是如何將太湖的泄水迅速排入大海。太湖下泄原有三個通道,史稱有“三江排水”。三江,指東江、婁江、吳淞江。東江、婁江在唐代八世紀前已淤塞、湮沒。宋代僅有吳淞江一條干流泄洪,依靠太湖東北、東南兩面的36浦排泄潦水。南宋時因東南海潮侵蝕嚴重,東南沿海的港浦基本阻塞。元末以后,吳淞江“被海嚙,淤為陸”。海瑞在上海知縣張嵿陪同下勘察吳淞江時,他吃驚地發(fā)現(xiàn),在元末楊瑀《望?!返脑娋洹皡卿两诤iT東,萬里京師咫尺通”中,那條太湖通海的主流——吳淞江,寬闊的江灘上竟被淤塞得只剩下一條又窄又淺的細流。 當時治理水患的主張主要有兩派:一派主張開疏太湖下游的三條水道,分水泄洪,并疏通東江下游的入???。另一派的主張是專治吳淞江,其代表人物是歸有光。海瑞贊成歸有光的主張。因為太湖以前的幾次整治,都是“不治其本,而別開津汊以茍一時之利,以致支流愈分,正流日塞”。吳淞江是太湖正流,整治吳淞江,借開疏的水力沖刷擴大,以利泄水。 他上奏了《開吳淞江疏》。在奏疏中,他指出:“三吳水利,當浚之使入于海,從古而然也。婁江、東江系是入海小道,惟吳淞江盡泄太湖之水,由黃浦入海。”并指出,一段時間以來,主管水利的官員,沒有很好地盡職,撫按亦未將興修水利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終于導(dǎo)致吳淞江淤塞,一遇大的降水,必然洪水四溢。 以工代賑 疏浚吳淞 “一寸堤壩一寸金”,說的是水利工程建設(shè),要耗費大量金錢。吳淞江的疏浚,江堤的修筑,首先要解決的是錢和糧的問題。在當時明朝國家財政瀕臨破產(chǎn)的狀況下,國家拿出的資金是極有限的,主要由地方政府想方設(shè)法籌集資金,再本著“誰受益,誰出力”的原則籌集民間資金。 隆慶三年(1569年)十二月,海瑞親自實地勘察吳淞江段。他委派上海知縣張嵿組織測量“按行故道,量得淤塞為浚地長該14337丈3尺,原江面闊30丈,今議增開15丈,計用工銀76102兩2錢9分”。海瑞將實地考察勘測所得數(shù)據(jù)上報,要求批準他統(tǒng)一調(diào)配相應(yīng)受益地區(qū)財政的銀兩,并截留淞江地區(qū)上繳的公糧20萬石。海瑞又將過去衙門留存的部分水利專項資金和各種罰沒款、太仆寺少卿史際捐出的兩萬石糧食,以及朝廷批準動用的錢糧全部集中使用。 整治吳淞江的水利工程自隆慶四年(1570年)正月初三正式開工。海瑞命令蘇州推官龍宗武、松江府同知黃成樂具體負責(zé)工程,上海知縣張嵿和嘉定知縣邵一本為輔,分別督工。海瑞自己則布袍緩帶,冒雨沖風(fēng),往來于荒村野水之間,督促、檢查水利工程的質(zhì)量和進度。 工程資金全部集中在海瑞手中,他通過以工代賑召集災(zāi)民參加施工。本來政府應(yīng)給災(zāi)民發(fā)放賑災(zāi)糧款,但因國庫空虛,銀兩無從解決?,F(xiàn)在災(zāi)民只要出一天工,就能領(lǐng)到一天的錢糧。與以往派工不同,災(zāi)民既得到了賑濟,解決了生活問題;工程又無須派工,解決了勞工緊缺的矛盾。海瑞親自發(fā)放錢糧,不扣一厘,而隨官人役亦未嘗橫索一錢。主動要求上工地的災(zāi)民源源不斷,人數(shù)達13萬之多,勞動熱情空前高漲。以工代賑可謂一舉兩得,既征集到勞工,又賑濟了災(zāi)民。 不到兩月,工程就順利完成。原預(yù)計耗費白銀76102兩,實際只耗費68397兩,節(jié)省了十分之一。 開挑白茆 兼行賑濟 在工程行將結(jié)束前,海瑞又上奏《開白茆河疏》。白茆河是太湖另一泄水通道,位于常熟東北。白茆河因天長日久無人整治,至明朝也已淤塞。海瑞在奏疏中說“《禹貢》稱‘三江既入,震澤(太湖)底定’。今天太湖入海之道,南止吳淞江,北止白茆河,劉家河居其中,三處而已。劉家河原通達無滯,若止開吳淞而不開挑白茆,誠為缺事,難免水患”。他還指出到二月中旬,當?shù)厍帱S不接,大批災(zāi)民無所生計,到時發(fā)放賑濟在所必然,不如乘勢一并疏通白茆河。“海瑞的奏疏很快得到朝廷批復(fù)。 整修白茆河所用錢糧,一是用整修吳淞江的節(jié)余款;不足部分,“借發(fā)松江府蘇州府練兵銀各一萬兩,鎮(zhèn)江府銀二萬兩”。 白茆河水利工程從二月動工,三月底即勝利完工,共用白銀41238兩。白茆河原來是一條寬僅4丈的小河,拓寬后成了一條寬至7丈的中等河流。 旱澇有備 年谷豐登 吳淞江和白茆河的成功整治,解除了當?shù)匕傩盏男母怪?,促進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史載“由是旱澇有備,年谷豐登。吳民永賴,樂利無窮。公(指海瑞)之開河之功,創(chuàng)三吳所未有矣”。 此后兩三年,太湖平原又遭大水襲擊,因湖水排泄通暢,并未造成水患。一直到清朝,吳淞江、白茆河水利工程依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最值得稱頌的是,海瑞以工代賑治吳淞,救活了大批災(zāi)民。正如海瑞在工程施工前所預(yù)計的那樣:“吳淞借饑民之力而故道路可通,民借銀米之需而荒欠有濟,一舉兩利,地方不勝幸甚!”海瑞實施的以工代賑之法,使得13萬災(zāi)民渡過了饑荒得以活命。 當時有民謠:“要開吳淞江,須等海龍王?!泵裰{極言工程之難,但這項艱難的工程被海瑞成功地完成了,人們將海瑞看作是“海龍王”再世,于是“海龍王”的名字便遠近傳開了。太湖平原的人們用這個稱謂表達他們對海瑞的感激和尊崇。(據(jù)《中國三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