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09版:新聞
   第10版:新聞
   第11版:新聞
   第12版:新聞
   第13版:新聞
   第14版:新聞
   第15版:新聞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潮汕抽紗:始于慈善創(chuàng)業(yè)的地方產業(yè)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09版
新聞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新聞

第12版
新聞

第13版
新聞

第14版
新聞

第15版
新聞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容
2021年04月20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潮汕抽紗:始于慈善創(chuàng)業(yè)的地方產業(yè)

    后期抽紗工作場面

    1935-1949年間的柯寶洋行設在汕頭博愛里4號,該建筑目前仍保存完好

    ■ 陳曉平

    潮汕抽紗是近代慈善事業(yè)中投入最少、收效最大的輝煌成功案例,它從英美女教士引進的一項手工藝,數十年間成長為近代潮汕地區(qū)的支柱產業(yè),受益人口在百萬以上。130余年前英美女教士這一慈善創(chuàng)業(yè)的成績至今仍未被超越。對這一案例的深入研究,或將帶來多方面的啟示。

    抽紗不是傳統(tǒng)技藝   

    “抽紗”是一項紡織品加工技藝的總稱,從技法分,有抽紗、花邊、貼布、刺繡、編織等多種。抽紗是來自意大利等歐洲國家的西式工藝,主要做法是按照設計圖稿,抽掉部分經緯線,加工形成透空的裝飾花紋。從產品形態(tài)來分,有手巾、臺布、被面、枕套、女裝內衣等等種類,民國時期潮汕出口的抽紗產品當中,手巾常占一半左右。

    很長時間內,人們將抽紗當作中國某地的“傳統(tǒng)工藝產品”,真是天大的誤會。抽紗絕非傳統(tǒng)技藝,而是西方女教士帶來的“舶來品”,至于后來將潮繡手法融入抽紗產品,只是一種增值手段。中國抽紗業(yè)以廣東潮汕、山東煙臺最發(fā)達,在潮汕地區(qū)開始大規(guī)模傳授的時間為1886年,傳入煙臺則稍晚幾年。

    1885年或更早,在汕頭,美北浸信會的耶琳夫人(Lida Scott Ashmore)將此技藝傳授給同事娜姑娘(Sophia A. Norwood,又譯“納胡德”);1886年夏,娜姑娘與英國長老會的萊愛力醫(yī)生(Dr. Alexander Lyall)結婚,變身萊愛力夫人(Mrs. Lyall),隨之“轉會”到長老會。他們回國探親后重返汕頭時,萊愛力夫人即開始向女信徒傳授技藝。

    廣州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蔡香玉注意到,娜姑娘來自加拿大新科斯舍,這個地方的人們并不擅長抽紗技藝。汕頭教會人士最早掌握抽紗技術的應該是耶琳夫人,她來自美國加州的圣安娜市,鄰近墨西哥,得以接觸到這門手藝。后來,許多浸信會人士指責耶琳夫人通過經營抽紗謀利,耶琳夫人不得不深自韜晦,不敢承認她是首傳之人;與此相反,英國長老會禁止教會負責人從事經營,卻鼓勵信徒以個人身份做抽紗生意,也即在英會內部,抽紗不是禁忌話題,因此娜姑娘被廣泛認定為首傳的功臣。

    從兩人所處的地理位置來看,耶琳夫人在汕頭隔海的礐石,交通不便,娜姑娘1886年加盟長老會后,在市區(qū)外馬路淑德女學工作,就在其丈夫萊愛力醫(yī)生負責的福音醫(yī)院隔壁,交通方便,接觸面廣,娜姑娘由此獲得了“創(chuàng)始人”的地位,也有其合理之處??偟膩碚f,教會不想給外人以唯利是圖的印象,留下的抽紗歷史記載很少,我們今天只能從零星的資料窺見其早期情況。

    1901年,潮海關稅務司甘博注意到“擅長制作抽紗刺繡品的婦女受到很高的評價”。1903年,汕頭報章稱:“揭邑女工多業(yè)紡織,然工拙價廉,近因興用西國抽紗法,婦女稍知仿效,按月勻計,每一女工可得七八元至十余元不等,免斯饑外,尚有贏余?!?/p>

    通常我們把抽紗當作一項手工業(yè),然而在其初期,教會及相關人士是把抽紗當作一項慈善事業(yè)加以引進。1910年,美國駐汕頭領事潘士思(Albert W. Pontius)指出:“開始的時候,這個行業(yè)是按慈善創(chuàng)業(yè)(Philanthropical Venture)方式運營,以幫助寡婦以及家庭婦女。這個方法被人們掌握之后,所生產的產品深受歡迎,即有數以百計的家庭投身其中。目前,在揭陽、汕頭埠、礐石、崎碌等區(qū)域,約有5000個女子從事此項工作,涉及1000個家庭。很難給出產品規(guī)模的準確數字,但每年的出口貨值已達50萬美元?!?/p>

    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從經濟角度看,抽紗屬于手工業(yè),然而抽紗事業(yè)的引進,其社會公益意義更為重大,對改良家庭生計、提升女性地位有著不可替代的貢獻。抽紗事業(yè)在改善家庭關系、提升女性地位方面所達到的效果,是當時的官府、士大夫群體無法做到的。

    抽紗行業(yè)屬于典型的“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外貿經營模式,也即原材料從國外進口,制成品運到國外銷售,將中國高素質的勞動力充分利用起來,取得加工費收入。這一模式,在改革開放初期,被學者提升到沿海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的高度。

    由于抽紗產品出口免征關稅,潮海關對抽紗出口的統(tǒng)計數字一直有大幅遺漏,不能反映其實際產值,但我們可以從海關統(tǒng)計,看出抽紗在潮汕各產業(yè)中的相對地位。據1933年海關統(tǒng)計,整個潮梅地區(qū)7大外銷產品總值為18297477元,抽紗占第一位,達5816640元,占31.79%。次年,因潮糖輸出突增,排名跌落到第二,但絕對數仍然增長到6478159元。這里所謂“外銷”,不是專指出口,而是指從汕頭港銷往外地的貨品。清代潮糖長期占踞嶺東地區(qū)外銷貨品首位。至此,考慮到海關統(tǒng)計遺漏因素,抽紗這項引進的手工業(yè)實際已超越潮糖,居第一位。抽紗業(yè)從1886年到1933年不到50年間,從無到有成長為第一大產業(yè),堪稱奇跡。

    1936年為潮汕抽紗業(yè)的巔峰年份之一,當年從汕頭口岸出口的抽紗產品達3000萬元以上,約占全國抽紗出口總值的一半。1937年,汕頭抽紗商行中,上盤商40多間,每間資本數十萬元,二盤商有150多間,每間資本數千到數萬不等。按1937年《國際勞工統(tǒng)計》的數字,每個女工每日工值在三角至八角之間,也即技藝最嫻熟的女工,每月收入可達24元,這個數字已超過男工人平均工資;最低的也能有9元進賬,對貼補家用有很大幫助。據1945年10月中國抽紗業(yè)公會的統(tǒng)計,僅汕頭、潮安、揭陽、潮陽、澄海、饒平6地,即有抽紗工人44萬人,戰(zhàn)前人數則常在50萬以上,受益人口應在百萬以上。抽紗產業(yè)的興盛,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的運輸業(yè)、夏布生產,刺激了內需。以當時潮汕地區(qū)總人口700萬計算,這個受益面是驚人的。

    抽紗的社會效益,首先體現在增強了教會從事公益慈善的財力。潮汕地區(qū)的女子教育、幼兒教育由教會所開創(chuàng),這兩項慈善性質的教育,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會本身經營抽紗的收入、抽紗商行的捐獻。1896年,耶琳夫人利用抽紗基金陸續(xù)開辦6家女學。1899年,耶琳夫人利用出售抽紗產品的收入興建礐石正光女學的教學樓。抽紗商人張廷鑒,既是美國柯寶洋行的買辦,同時也是崎碌福音幼稚園及女子國民學校的校長,該學校的經費是由張廷鑒連同汕頭的其他慈善會一起捐助。

    抽紗事業(yè)普遍實施“在家工作”模式,可算是SOHO的先聲。在這種工作模式下,女工可避免往返工廠與住家的時間浪費,不受形式主義的作息時間規(guī)定所限制,能照顧到家庭事務,還可以在一種輕松的氛圍中工作。特別是抽紗產業(yè)中的花邊鉤針類,女子隨身攜帶鋼針線團,無論走到哪里,一坐下來就可開始工作。文史作家盧繼定曾這樣描述:“不論在農村還是在市鎮(zhèn),凡是婦女聚集的地方,上至五六十歲村嫗,下至八九齡稚童,無不手拈不銹鋼花針——只見銀光閃閃,不見花針停歇,手工嫻熟的還可以邊抽鉤邊閑聊說話?!?/p>

    抽紗大王柯爾柏

    來自舊金山的德裔猶太人阿爾弗雷德·柯爾柏(Alfred Kohlberg)是民國時期的汕頭抽紗大王,他的公司在汕頭叫做“柯寶洋行”。

    柯爾柏有著十分敏銳的商業(yè)觸覺和冒險精神,1915年在舊金山世界博覽會看到中國出產的花邊、抽紗手巾,覺得精美異常,采購一批試銷大獲成功。次年,他為開拓業(yè)務專程來華考察,喜歡上了中國。第一印象很重要。他覺得日本黃包車夫死氣沉沉,中國車夫則脾氣甚好,笑容可掬。

    1920年,他在紐約設立柯寶洋行(Alfred Kohlberg Inc.),隨后在汕頭、上海、煙臺設立分行,主要經營抽紗手巾、花邊,很快就發(fā)家致富,在中美兩國都被譽為“手帕大王”,柯寶洋行也坐上抽紗業(yè)第一把交椅。他設在汕頭的工廠雇傭12000人,簽約的住家女工超過10萬人。

    柯爾柏隨時掌握美國市場脈搏,不斷推出時新圖案,產品十分暢銷。傳教士引入的抽紗手工業(yè),一定程度上使潮汕經濟擺脫了“內卷化”,催生了大批中小企業(yè),到1933年躍升為潮汕地區(qū)第一大產業(yè)。

    柯爾柏在汕頭找到美領館中文秘書張廷鑒(1884-1974,Chang T.K.)當買辦。張廷鑒長袖善舞、善于經營,其妻林怡靜則心靈手巧,能在最短時間內把各種針法傳授給抽紗工人,柯寶洋行生意滔滔。除潮汕外,柯爾柏也在煙臺等地采購,據說平均每年的生意額達150萬美元,在抽紗行業(yè)首屈一指。他把從中國抽紗賺到的利潤,投資于紐約曼哈頓地產,資產快速增值。

    柯爾柏發(fā)家受益于中國,也對中國產生了深厚感情。1937年上??箲?zhàn)爆發(fā),他為中國人飽受戰(zhàn)爭災難感到非常傷心,電匯2500美元給美國駐上海領事,領事以這筆錢為基礎,廣泛開展募捐,成功救助了數萬戰(zhàn)地難民,把他們安全送回老家。

    抽紗行業(yè)實行放工制,洋行把亞麻布、棉紗等交給代理商分發(fā)給女工,這些原材料都屬于洋行財產。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發(fā),日本對美國宣戰(zhàn),柯爾柏有350萬件貨件尚未收回。他在賬本上已經把這些當作損失一筆勾銷。1946年初,他回汕頭時驚喜地發(fā)現,抽紗工人冒著危險把這些貨品用各種辦法埋藏起來,不讓日本人發(fā)現,聽到他安全歸來,紛紛把抽紗成品從埋藏地點取出,交還給他。物歸原主的義舉體現了潮汕抽紗工人、代理商的高度誠信,也是柯爾柏善于收買人心有以致之。他能保持準時支付工資,還經常造訪工人家庭噓寒問暖。

    抽紗事業(yè)發(fā)端于基督教女士的一念之善,經過相關人士的嘗試與不懈努力,成長為百萬人口受益的產業(yè),這是真正“授人以漁”的慈善事業(yè),受惠者乃是千家萬戶中的寒門男女,提升了女性的經濟能力,極大增進了地區(qū)成員的福祉。在這項慈善事業(yè)中,不存在施舍與被施舍的關系,沒有明確的施惠者,每個受惠者都保持了尊嚴與自由。這是慈善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至今仍然難以超越。(據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