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10版:新聞
   第11版:新聞
   第12版:新聞
   第13版:專題
   第14版:社會創(chuàng)新
   第15版:國際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
中國古代的護林和造林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新聞

第12版
新聞

第13版
專題

第14版
社會創(chuàng)新

第15版
國際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

新聞內容
2021年03月30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中國古代的護林和造林

    “東坡居士”蘇東坡一生酷愛種樹,曾因種植三萬株雪松受到皇帝嘉獎

    ■ 劉彥威

    林木資源狀況關系到國家建設及百姓生活,也影響到農業(yè)生產環(huán)境和居住環(huán)境,因此為我國古代的一些有識之士所重視。他們極力倡導植樹和保護林木資源,所謂‘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一樹一獲者,谷也,一樹十獲者,木也’。為保證林木資源的持續(xù)利用,一些封建朝廷著力于護林和造林,甚至以法規(guī)政令的形式加以推行。

    對保護林木的認識

    中國古代對保護林木的意義有著深刻的認識?!豆茏印ち⒄分赋觯骸吧綕刹痪扔诨穑菽静恢吵?,國之貧也”;“山澤救于火,草木殖成,國之富也”;《荀子·王制》記載:“斬伐養(yǎng)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這是從發(fā)展經濟的角度強調了保護林木資源的意義。從保護環(huán)境、減少水旱災害的角度來講,《管子·度地》指出,應廣植林木,以固護水土,防止水害,“大者為之(堤),小者為之防,夾水四道,禾稼不傷,歲埤增之,樹以荊棘,以固其地,雜之以柏楊,以備決水”。《漢書·貢禹傳》更明確指出“斬伐林木無有時禁,水旱之災未必不由此也”,因此應保護林木。唐代人們認識到大片山林的存在,有利于提高空氣濕度,減輕旱情,因此明文規(guī)定五岳及其他名山禁止樵采。《唐六典·卷七·虞部》云:“凡五岳及名山能蘊靈產異,興云至雨,有利于人者,皆禁樵采。”

    以法保護林木

    基于上述認識,先秦時期即作出保護林木的規(guī)定,主要有三方面:首先,對砍伐林木在時間上加以限制,即所謂“時禁”?!兑葜軙の膫鳌吩疲骸吧搅址菚r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長”;《荀子·王制》云:“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管子·八觀》云:“山林雖廣,草木雖美……禁發(fā)必有時?!薄皶r禁”的目的,如《孟子·粱惠王上》所云:“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p>

    其次,制定禁止在山林焚燒的防火法令,即所謂“火憲”?!豆茏印ち⒄吩疲骸靶藁饝?,敬(警)山澤,林藪積草”;《禮記·月令》云:“仲春之月……毋焚山林”;《周禮·夏官司馬》云:“司掌行火之政令……凡國失火,野焚萊,則有刑罰焉?!?/p>

    最后,規(guī)定對幼小林木不許濫伐。《逸周書·文傳》強調:“無殺夭胎,無伐不成材?!保弧秶Z·魯語上》云:“山不槎蘗,澤不伐夭?!蹦康氖潜WC幼樹生長,保護林木的天然更新。

    以后各代也屢有護林法規(guī)政令出臺。云夢睡虎地秦簡《田律》明確規(guī)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本友訚h簡中有“建武四年五月辛巳朔戊子,甲渠塞尉放行候事,敢言之。詔書曰:吏民毋得伐樹木,有無,四時言”,可見政府保護林木的詔令,已達邊塞軍事組織基層。宋代進一步申明野外禁火令,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又對軍隊砍柴做出限定,寧宗慶元三年(1197年),朝廷又禁止內地人入林區(qū)購買木材,等等。清朝廷對山林亦嚴加保護,尤其是對其發(fā)祥地東北地區(qū),禁伐禁獵極為嚴厲,外興安嶺林木因此得到保護。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朝廷又規(guī)定:“對毀壞樹木者,損一株,窮者罰種兩株,富者罰錢千文,以充公用?!?/p>

    各代還對違規(guī)者做出懲治規(guī)定,懲處極為嚴厲。漢宣帝護林律令云:“賊伐樹木禾稼……準盜論”,“人有盜柏,棄市”。東晉成帝咸康二年(336年)頒詔:“擅占山澤,強盜律論。”宋代規(guī)定:“民伐桑棗為薪者罪之,剝桑三工以上,為首者死,從者流三千里,不滿三工者減死配役,從者徒三年?!鼻宕洞笄迓芍啤吩疲骸盎柿晟角吧胶蟾饔薪?,若有盜砍樹株者,比照盜大祀神御物斬罪定奪,放火燒山者俱照前擬斷?!?/p>

    除朝廷頒布法令外,明清時期一些地方官府也以刻石立碑的形式曉諭百姓保護林木。如明神宗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在陜西甘泉縣兩岔鄉(xiāng)靈掌寺由延安府所立護林碑。清仁宗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山西洪洞縣廣勝寺有縣府所立護林碑,碑文曰:“此誠古剎名勝之區(qū),自應加意培護,未便任意樵采……倘敢不遵示禁,私伐樹株者,許爾等指名稟縣,以憑究處?!辈粌H官府立碑,民間也立約,這表明保護林木的意識已深入民間,并成為鄉(xiāng)規(guī)民約。

    為加強管理,貫徹法令,各代王朝均設管理機構。周代管理山林的官員叫“山虞”“林衡”。周以后各代,也都設有管林機構,只是稱謂或有變動。這些機構的設立,為貫徹護林法令,有效地管理和保護林木資源提供了保證。

    提倡植樹造林

    古代一些王朝不僅以嚴法保護林木,還大力提倡植樹造林。由于這些林木關系民生與環(huán)境,所以得到了百姓擁護,成效顯著。

    第一,種植經濟林木可以改善百姓生計,增加國家稅收,故歷代王朝鼓勵種植經濟林,并以法規(guī)政令強制推行?!稘h書·景帝本紀》記載:“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國務勸農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睗h時經濟林的經營很廣泛,《史記·貨殖列傳》對此描述道:“安邑千樹棗;燕、秦千樹栗;蜀、漢、江陵千樹橘;淮北、常山已南,河濟之間千樹;陳、夏千畝漆;齊、魯千畝桑麻;渭川千畝竹?!睋碛羞@些經濟林木的農家,都獲得了可觀的經濟利益,所謂“富給之資”足可“坐而待收”。

    北魏時,推行均田制,對所植樹木的品種、數量均做出規(guī)定。

    隋朝規(guī)定,永業(yè)田中植樹“皆遵后齊之制”,每畝“課桑五十根,榆三根,棗五根”。文帝時,按職官等級各分給永業(yè)田若干,“多者至一百頃,少者三十頃,并課樹以桑、榆及棗”。

    唐時規(guī)定:“每畝課種桑五十根以上,榆、棗各十根以上,三年種畢。鄉(xiāng)土不宜者,任以所宜樹充?!?/p>

    宋時,河北平原地帶天然林木稀少,為此朝廷“令民即其地植桑榆或所宜木……官計其活茂多寡,得差減在戶租數?;畈患皵嫡吡P,責之補種”,這一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宋朝廷不但下令民間種樹,并以植樹的多少考課地方官員的政績,上司據情予以賞罰。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朝廷下詔規(guī)定:“種植之制,每丁歲種桑棗二十株,土性不宜者,聽種榆柳等……所在官司申報不實者罪之?!贝藭r的政令不僅強令植樹,而且強調對弄虛作假者治罪。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即詔告天下,要求“凡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木棉各半畝,十畝以上倍之”。 

    第二,行道林可護路,又可改善環(huán)境,因此也極受重視。種植行道林在我國很早就已成為一種制度。《周禮·秋官司寇》記載:“野廬氏掌達國道路至于四畿,比國郊及野之道路,宿息(驛站)、井、樹”,這里的“樹”即行道樹,“野廬氏”是掌管這項工作的職官。秦統一六國后,即在全國廣修馳道,大植行道樹。隋唐兩代都很重視行道樹的綠化、美化作用,在通衢要道及城市街道廣植樹木。韋述《兩京記》記載,長安“自端門至定鼎門,七里一百卅七步,隋時種櫻桃、石榴、榆、柳,中為街道,通泉流渠?!彼鍩鄞髽I(yè)元年(公元605年)開鑿通濟渠,自板渚(今河南滎陽北)引黃河水,東南至江蘇盱眙入淮河,“河畔筑御道,樹以柳”,使沿岸得到美化。唐時亦規(guī)定在驛道上廣植樹木,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春正月,令兩京路及城中苑內種果樹”。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京兆尹黎干“大發(fā)夫役種城內六街樹”。又據《舊唐書·吳湊傳》記載,唐德宗貞元十四年(798年),“京兆尹吳湊率眾于京城街巷補植行道樹,以槐樹代替稀殘之榆樹,并于溝堤植柳”。對行道樹官府嚴加保護,唐代宗大歷八年(773年)令稱:“諸道路不得有耕種及斫伐樹木?!?/p>

    第三,護堤林可“捍風濤,固河堤”,作用十分明顯,我國很早就已種植。據《周禮·夏官司馬》記載,周代已設職官名曰“掌固”“司險”,來掌管護堤林的種植?!罢乒獭保罢菩蕹枪鶞铣貥淝獭?,即負責護城河堤的植樹?!八倦U”,“掌九州之圖,以周知其山林川澤之阻,而達其道路。設國之五溝五涂,而樹之林以為阻固”,即負責田間溝洫和道路的植樹。

    隋時開鑿大運河,朝廷鼓勵百姓沿堤植柳,規(guī)定:種柳一株,賞白絹一匹,百姓爭相種植。唐時在江河堤岸也多植柳,對此唐詩中多有反映,如“盡栽楊柳江南岸,一別江南兩度春”“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襄陽堤路長,草碧柳枝黃”“種柳柳江邊”“巫峽巫山楊柳多”等,描述了江南、洛陽及漢江、柳江、長江堤岸的植柳護堤景況。如此大規(guī)模的堤岸植樹活動,顯然是在官府的推動下完成的。

    在長江沿岸易受水災之處,也植樹造林,如荊湖北路江陵府“瀕大江(長江),歲壞為巨浸,民無所托”,知府袁樞調兵民“種木數萬以為捍蔽,民德之”。護堤林得到嚴格的保護,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規(guī)定:對滑州河清軍士盜伐沿堤林木者決配廣南遠惡州牢城。除江河堤岸外,南方的圩田也植樹固堤,尤其是皖江(長江流經安徽段)地區(qū)的護圩林很出名。

    除營造以上三種功能的林木外,我國古代也實行山地育林,特別在明清時期,山地造林之風很盛。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中國古代各王朝在保護林木資源上的一致性和延續(xù)性。我們還可以從古人的一些做法中總結出如下三點:①以法治林,即以嚴法規(guī)范人們的護林行為以及依法嚴厲打擊毀林現象,體現了國家、社會的強制性;②將護林造林與百姓利益相結合,即體現利益原則,百姓毀林往往與生計窘迫及用材無著有關,古代多植經濟林、用材林,使百姓從中獲益,這有利于根本解決盜伐問題,也使百姓具有了護林造林的內在動力;③林木的承包管理,如黃可潤的做法。這是防止疏于管理以至種樹不見樹的有效管理方法。這三點,在今天仍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據《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