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shù)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09版:新聞
   第10版:新聞
   第11版:專題
   第12版:專題
   第13版:廣告
   第14版:專題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2020中國公益年會
公益視角下的兒童閱讀觀察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shù)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09版
新聞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專題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廣告

第14版
專題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2020中國公益年會

新聞內容
2020年12月22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孩子,你為什么不讀書?
公益視角下的兒童閱讀觀察

    鄉(xiāng)村小學的一年級教室內,班長帶領同學早讀(漢晶/圖)

    “陽光關愛·i讀計劃”課堂瞬間(陳芳/圖)

    ‘他們也不讀書啊,哪有空讀書啊。’靳元在河南某學校國際部教書,因為剛畢業(yè)比較年輕,他同學生私下關系比較好,對他們很了解。

    靳元用‘網(wǎng)感’很強的話語反問道,‘快手不香嗎?王者不香嗎?抖音不香嗎?’但語氣里充滿了無奈。

    在這所學校里,閱讀室、閱讀課、閱讀老師一應俱全,就讀的學生大多家境殷實,能夠提供充分的閱讀支持,‘但問題不在于這些,他們真的不讀書?!?/p>

    與此截然不同又隱隱相似的是,距離僅20分鐘車程的城中村打工子弟學校,政府和社會捐贈的閱讀室光鮮亮麗,各類電教化設備一應俱全。但圖書束之高閣,閱讀室淪為擺設。

    再向外開足1個小時車程的農(nóng)村,即將要撤點并校的村小,僅剩的十幾個孩子和老師守著翻新沒幾年的教室。掛著圖書室牌子的空屋子里,只有一塊黑板和一堆散落的桌椅。

    兒童閱讀推廣所面對的問題錯綜復雜,為何讀?讀什么?怎么讀?對過往的反思勢在必行,對未來的探索不斷前進,一場閱讀實驗正在進行。

    為何不讀——

    新時期的“讀書無用論”

    “我們?yōu)槭裁匆喿x?”這是導演關正文在“陽光關愛·i讀計劃”課堂上的提問。

    “閱讀可以學習到課外的知識。”

    “閱讀可以讓我們懂更多更深的道理。”

    “閱讀可以讓人增長見識?!?/p>

    孩子們一個接一個說出自己的答案。這堂課發(fā)生在海南屯昌縣的一所村小里。而在數(shù)千公里外的河北省阜平縣山區(qū),相同問題所得到的回答截然不同。

    面對輪崗到村小的老師王丹,講臺下坐著的十幾名同學鴉雀無聲,教室最后面的小男孩操著一口濃重的方言喊道,“讀啥書?。俊闭f罷,臺下一陣哄笑。小男孩還補充了一句:“你看那誰誰誰(指某主播),他小學畢業(yè)的,現(xiàn)在一場直播賺好幾十萬?!?/p>

    “讀書無用論”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有了新的“支撐”,王丹不知該怎么駁回去,但視這種情況為洪水猛獸。

    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信息中心(CNNIC)于2020年5月聯(lián)合發(fā)布的《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lián)網(wǎng)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城鎮(zhèn)未成年人互聯(lián)網(wǎng)普及率達到93.9%,農(nóng)村未成年人達到90.3%。

    基于數(shù)據(jù)的直觀感受是:在鄉(xiāng)村,獲取一部手機的難度越來越小,玩手機的門檻越來越低,家長的管制態(tài)度越來越弱。

    另一種“讀書無用論”則來自家長。靳元把原因歸結到認知上,認為最為重要的原因是一部分家長的“讀書無用”,“我說的不是課本,”是指讀書這件事情,“家長們話說得最多的就是,‘看這個干啥,考試又不考’。”

    在哪閱讀——

    城鄉(xiāng)大不同

    在鄉(xiāng)村,如何拓建公共閱讀空間成了鄉(xiāng)村兒童閱讀推廣的核心舉措。

    2020年,南方周末公益研究團隊就兒童閱讀室問題,先后赴云南、貴州、湖南、內蒙古、湖北、甘肅、青海、四川、河北等地調研,并與廣東、江西、江蘇等地學校教職員工以電話訪談的形式進行遠程調研,涉及學校六十余所,涵蓋高中、初中、小學及學前各階段。

    調研結果顯示,其中90.1%的學校擁有多媒體教室,超80%的學校擁有獨立的圖書閱覽室,各小學基礎設施建設較為健全。

    但不可忽視的是,其中過半數(shù)閱讀室沒有按照年級進行明確的圖書分類,能夠定期在其中進行閱讀活動的少之又少。

    “利用率很低,”志愿者感觸很直觀,“客觀上有一部分學校情況如此。”而王丹所在的學校的閱讀室干脆上鎖。

    城市的情況與鄉(xiāng)村截然不同,“在哪讀書”幾乎不成問題。

    靳元所在的國際部,高昂的學費和基礎設施能力成正比?!叭A麗”的圖書室近乎重點高校圖書館的一角,現(xiàn)代化的設備、專職的圖書管理員、明確的空間區(qū)分一應俱全,并且對學生“徹底”開放。

    “我們專門設置閱讀日和閱讀課,周末也向學生們開放,”靳元對此頗為驕傲,“我在教學中也會結合圖書進行深入挖掘,課后會要求學生前去閱讀。”

    如何閱讀——

    藏于書中的“多元”力量

    當然,“有書可看”只是基礎。對于面向學生尤其是少年兒童的閱讀推廣而言,更重要的是解決“什么書孩子愛看”的問題。

    “不要什么書都像課本一樣,”靳元對所在學校圖書室的情況也有一定程度的質疑,“我就覺得漫畫中國史這類的圖書很好看,形式新穎,內容活潑,還符合年輕人的語言體系?!?/p>

    除了風格上的年輕化,對于“閱讀什么”這個話題,最優(yōu)的解答似乎是“多元”二字,浩如煙海的書籍背后蘊含著無窮力量。

    從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科普作家羅會仟的角度來看,兒時從堂兄家藏書里翻出的那套《十萬個為什么》叢書是他的“一元”。這套“意外之喜”讓他如獲至寶,佐著《新華字典》,他把這本書從小學翻到高中。

    對于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文學評論家李敬澤而言,小時候讀過并深受影響的《哈克貝里·芬歷險記》是他的“一元”。或許正是從這個歷險開始,他有了《顏色的名字》,到達《紙現(xiàn)場》,講起《河邊的日子》。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茍利軍在1994年第二次征戰(zhàn)高考,終于如愿考進南京大學天文系,并接觸到了彼時剛出版不久的《第一推動叢書》。二十余年過去,他特別撰文,將這系列書籍稱為自己的科學啟蒙之書。

    無論是科學家、作家、畫家,還是主持人、演員、醫(yī)生,無數(shù)個來自社會的“元”匯集,在分享中從不同角度釋放閱讀的魅力。

    李敬澤、羅會仟、茍利軍的分享,便發(fā)生在由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東風日產(chǎn)、南方周末聯(lián)合發(fā)起的“陽光關愛·i讀計劃”現(xiàn)場。與他們一道走進鄉(xiāng)村小學的,還有奧運冠軍鄧亞萍,演員婁藝瀟、李光潔,主持人張騰岳、李艾,科幻作家韓松,繪本作家熊亮,學者張秋,援鄂醫(yī)生代表鄧醫(yī)宇等來自各領域的“領讀大使”。

    他們匯集在一起,試圖從多元角度探討如何閱讀。

    疫情期間在抗疫一線戰(zhàn)斗的鄧醫(yī)宇認為閱讀是永遠的,“永遠都需要保持學習的狀態(tài),否則一次錯誤都可能是一條人命?!?/p>

    這位曾經(jīng)直面病魔不打退堂鼓的“戰(zhàn)士”在課堂上有些緊張,這是他第一次給小學生上課。

    “你們要精讀教材,”鄧醫(yī)宇的閱讀方法是精讀與泛讀相結合,“泛讀可以讓你的思想插上翅膀,能夠在天空中飛翔,看得更高,看得更遠?!?/p>

    除了這些硬視角,“陽光關愛·i讀計劃”的課堂上還有很多軟視角。

    “愛”與“責任”,這是奧運冠軍鄧亞萍希望孩子們從《小王子》中體會到的關鍵詞。而談及自己的乒壇職業(yè)生涯及求學經(jīng)歷,她則將講述的重點定格為“做自己”。無論是閱讀一本書或是終身學習,“一定要找到更加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此外,課堂上還有更多打動人心的瞬間:演員婁藝瀟將自己與親人的故事娓娓道來,引導孩子們思考愛的意義;科幻作家韓松寄語孩子們,“想象力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繪本作家熊亮鼓勵孩子們睜大眼睛、觀察身邊的人與事,珍惜屬于他們的獨有感知力……

    如何推廣——

    從1到N的進階之路

    從2019年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東風日產(chǎn)、南方周末聯(lián)合發(fā)起“陽光關愛·i讀計劃”以來,優(yōu)質閱讀課程便是一大關鍵,另一個關鍵的“抓手”,則是基于鄉(xiāng)村小學的閱讀空間,“東風日產(chǎn)陽光關愛閱讀室”由此應運而生。

    從2019年的甘肅、貴州、廣西、陜西,到今年項目走進的江西贛縣區(qū)、湖南龍山縣、海南屯昌縣、廣東連南縣四地,至今已有8間“東風日產(chǎn)陽光關愛閱讀室”相繼落成,共計配備超過20000本全新圖書。

    龐大的書籍數(shù)量并非唯一亮點,“數(shù)據(jù)化”“智能管理”在鄉(xiāng)村小學的實現(xiàn)同樣備受矚目。智能化借閱系統(tǒng)的存在,讓校方得以實時了解學生的借閱情況,也讓項目組后續(xù)的長遠維護及書籍更新真正實現(xiàn)“心中有數(shù)”。

    “陽光關愛·i讀計劃”每到一處,即與當?shù)亟逃鞴懿块T合作,邀請閱讀推廣專家面向當?shù)匾痪€教師開展培訓,傳遞校園閱讀的前沿理念與實踐模式。除此之外,項目還輻射至家長群體,希望喚起家長對家庭親子閱讀的關注,放下手機成為孩子的“閱讀陪伴人”,而非孩子的“玩手機效仿者”。

    在實踐中,站點數(shù)量、課程數(shù)量、覆蓋人數(shù)等硬性指標并非“陽光關愛·i讀計劃”的核心聚焦所在,項目真正所致力于達到的,是設計出一個有效果、可復制的閱讀推廣模式。在項目發(fā)起方、當?shù)亟逃块T、校方及廣大社會力量的聯(lián)動之下,項目的可持續(xù)價值逐步顯現(xiàn),所引發(fā)的輻射效應亦不斷擴散。

    自2009年以來,東風日產(chǎn)“陽光關愛”公益行動連續(xù)十二年未曾停步,為欠發(fā)達地區(qū)師生持續(xù)提供精神與物質扶助。更值得關注的是,基于“陽光關愛”平臺,東風日產(chǎn)不斷整合全價值鏈體系的優(yōu)質資源,并實現(xiàn)與社會資源的廣泛鏈接,打造著眼長期的創(chuàng)新公益模式。

    “陽光關愛·i讀計劃”項目既是對過往的延續(xù),又瞄準未來希望開創(chuàng)新里程?!拔覀冋谂Ω淖兊?,是中國兒童閱讀事業(yè)發(fā)展的一角”,一個可循環(huán)、有實效、易推廣的兒童閱讀模式已經(jīng)在探索中建立,但仍需不斷完善,并讓更多個體參與進來,讓更多的孩子受益。(鄧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