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shù)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09版:新聞
   第10版:新聞
   第11版:新聞
   第12版:新聞
   第13版:新聞
   第14版:
   第15版:社會創(chuàng)新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奮戰(zhàn)在抗洪一線的志愿者:逆險而行守護家園
聞“汛”出擊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shù)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09版
新聞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新聞

第12版
新聞

第13版
新聞

第14版

第15版
社會創(chuàng)新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容
2020年08月1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奮戰(zhàn)在抗洪一線的志愿者:逆險而行守護家園

    當洪水襲來時,來自各行各業(yè)、各個年齡段的志愿者們,積極奔赴防汛一線。

    他們,有的稚氣未脫,有的剛下抗疫戰(zhàn)場。

    他們,用汗水在大堤上點亮志愿之光,只為一個共同的使命:保衛(wèi)家園。

    汛期不過不下堤

    7月27日凌晨6時,監(jiān)利下著大雨。

    長江干堤柘木鄉(xiāng)1號哨所外,11個穿著雨衣套鞋的身影,手拿木棍,一字排開,仔細排查險情。

    約1小時后,他們才回到哨所。另一隊人接過雨衣、木棍,開始新一輪巡查。

    在該哨所數(shù)十名值守人員中,有兩張略顯稚嫩的面孔——20歲的王家樂和21歲的王燦。

    兩人家住柘木鄉(xiāng)橋燕汪村。不久前,看到防汛形勢嚴峻,他們主動找村支書申請上堤值守。

    7月19日,兩人到哨所報到,自此就吃住在堤上,再沒回過家。

    剛開始,他們對巡堤工作不熟悉,就寸步不離跟著其他隊員學習。熟悉巡堤流程后,每天輪班巡堤五六次。休息時就在簡易床上睡一會兒,膠鞋浸滿汗水也不脫,隨時準備起身巡查。

    兩名小年輕還在哨所當上了“小老師”。

    “他們自帶筆記本電腦,幫鄉(xiāng)里設計了巡查記錄表?,F(xiàn)在,全鄉(xiāng)所有哨所都按這個表來記錄巡查情況,規(guī)范又明了。”柘木鄉(xiāng)教育干事曾德銀介紹說。

    巡查時要拍照留檔,有些年紀大的隊員不會用智能手機。王家樂手把手教他們,如何在照片上添加時間、地點的水印。

    王家樂在武昌職業(yè)學院士官學院上學,今年12月,他就要去部隊鍛煉。

    對他來說,上堤防汛既是保衛(wèi)家園,也是自己成為一名優(yōu)秀士兵前的歷練。

    王燦是一名入黨積極分子,家里是精準扶貧對象?!笆芏饔邳h和國家,更應當反哺社會。汛期不過,我不下堤?!彼f。

    在武漢市新洲區(qū)長江河道堤防管理段,也有多名00后在堅守。

    18歲的王天喜剛結束高考,就隨父親上堤?!拔以谶@里長大,想來守護家園?!彼f。

    武漢工程大學大四學生占煜常值守到凌晨3時,“我父親是一名退役武警,過去常奮戰(zhàn)在抗洪救災一線,我也想和他一樣扛起這份責任?!?/p>

    “之前在社區(qū)抗疫,現(xiàn)在又來防汛,我也是一名戰(zhàn)士了!”華中農業(yè)大學大二學生曾歡俊說。

    白衣戰(zhàn)士又出發(fā)

    “防暑降溫、蚊蟲叮咬、頭疼感冒……”7月29日15時,黃飛仔細檢查了一遍要帶上的藥物,開始到長江赤壁干堤沿堤巡診。

    黃飛,赤壁市人民醫(yī)院醫(yī)生。7月8日,得知赤壁正在招募防汛醫(yī)療志愿者,他當即報名,“剛從抗疫戰(zhàn)場上下來,想再為防汛出點力?!?/p>

    次日,他收到赤壁防汛指揮部通知,安排他為駐守長江赤壁干堤的防汛人員提供醫(yī)療服務。

    黃飛住進堤邊宿舍,每天上堤巡診兩次。

    赤壁干堤上有17個哨所,巡診時,黃飛會挨個進去查看。遇到年紀大的值守人員,還會給他們量血壓、發(fā)降壓藥,一遍遍叮囑,只要有身體不適,就立即給他打電話。

    7月26日傍晚,黃飛接到2號哨所電話,稱有五六名值守人員同時腹瀉不止。他立刻趕去,經診斷,是輕微食物中毒。黃飛給他們開了藥。此后幾天,他每天都要專門詢問他們的情況,直到完全康復才放心。

    “我來的時候,醫(yī)院給我準備了常用藥物,全力支持我參與防汛志愿工作?!秉S飛說。

    作為醫(yī)療志愿者,黃飛并非孤軍奮戰(zhàn).

    在黃岡活躍著一支40人的衛(wèi)生健康防汛志愿服務隊。他們全力以赴,為一線防汛人員和轉移安置群眾提供送醫(yī)送藥服務。

    在武漢,8旬老中醫(yī)給防汛人員送來自制清熱解暑茶,為他們把脈問診。各區(qū)衛(wèi)健局也成立了志愿醫(yī)療隊,為安置點群眾送醫(yī)上門。

    戰(zhàn)“疫”再戰(zhàn)洪,荊楚大堤上的白衣戰(zhàn)士們,又一次沖上了守護生命的戰(zhàn)場。

    (據《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