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謝雯雯 2009年,璐瑤剛在英國完成金融、管理兩個碩士學位,便前往廣西田陽縣巴別鄉(xiāng)支教。田陽縣巴別鄉(xiāng)位于革命老區(qū)百色,被群山緊緊環(huán)抱,全鄉(xiāng)有12個村屬自治區(qū)定貧困村。 璐瑤在巴別鄉(xiāng)一下呆了半年。一個清晨,璐瑤從小學宿舍推開門,看到一群孩子蹲在樹蔭下,光著腳丫,身上臟臟的、皮膚黝黑,他們雙手捧著一個搪瓷飯盆,埋頭吃粉。 一瞬間,平行時空的場景突然出現在璐瑤眼前,她從小常在北京看到,建筑工地上,一群農民工蹲著扒飯盒里的午餐。璐瑤開始止不住地流淚,仿佛看到了這些孩子10年、20年后的模樣。 “我想發(fā)起一個助學項目,讓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發(fā)現更多可能性。”幾輪家訪后,璐瑤下定決心,借著酒意吐露了想法。 帶她支教的本地老師卻一盆冷水潑下來:“這助學不解決問題,一兩年也不解決問題。” 村里的老教師看得清楚,這些年來,璐瑤不是第一個來支教的高知青年,也不是第一個“想要做些什么”的人。他們還是一半試探、一半邀請地問璐瑤:“你能堅持多久?” 璐瑤回到北京,入職金融街,開始一邊職場打拼,一邊兼職到田陽助學。當時26歲的她并不知道,自己會堅持十年。也沒想到自己甚至會為了孩子,徹底辭去工作,告別世俗認知的“正確路徑”,遠離北京上海、扎根田陽。 十年只做一件事:陪伴 十年,璐瑤在田陽幾乎只做了一件事。 她用草莓去解釋這件事?!耙活w草莓種子,需要我告訴它長大會成為草莓嗎?”大部分家長和老師開始都回答“需要”。 璐瑤卻不這么認為:“顯然是不需要的,它難道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嗎?它已經具備了所有生物信息,只要把它放在土里、給它澆水施肥就好了,甚至不用澆水,因為天上會下雨。” 這個“澆水施肥”,就是“陪伴”,不計年歲與日月。對于鄉(xiāng)村孩子,這就是最稀缺的東西。 2009年,支教結束后,璐瑤發(fā)起了“巴別夢想家”,十年間,通過一對一助學、免費參與式工作坊,陪伴了92名封閉、被邊緣化的鄉(xiāng)村青少年。在他們成長時期最重要的八至十年,不斷“澆灌”,陪伴、幫助他們尋找自己的社會身份,實現開放、適應和社會責任感。這些青少年,璐瑤稱他們?yōu)椤皦粝爰摇薄?/p> 她組織孩子們?yōu)猷l(xiāng)村做社區(qū)服務,拍攝家鄉(xiāng)紀錄片,讓他們加深對家鄉(xiāng)的了解和連結。紀錄片在田陽縣城最繁華的商業(yè)街公演,一個孩子在公演場上,拍了人生中與父親的第一張合照。 她帶孩子們到百色森林公園做社會生存實踐,每組500元啟動資金,孩子們不知所措,她也不提供任何指導,反而在晚上復盤的時候,開導被當成騙子、委屈哭泣的孩子。 有孩子高考成績不理想,璐瑤將境遇相似的學生聚到一起,組成“智囊團”QQ群鼓勵她,并為填志愿出謀劃策。 有孩子幾乎被老師“放棄”,嚴重受挫,自我否定。璐瑤讓孩子管理賬目,1500塊錢管丟了,也沒有責備、質疑,自掏腰包把錢補上。 “信任是成本最低、但收益最高的一件事情,可是我們往往很吝嗇,連這都不愿意給?!?/p> “離開是為了更好地回來” 信任賦予了孩子,他們也不辜負,給了所有人驚喜。 2019年,43名適齡“夢想家”中有41人考入大學,遠高于當地適齡青年上大學比例,不少孩子上了985、211學校。 “十年前,我覺得我的未來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像爺爺奶奶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另一種是像爸媽一樣去廣東打工,賺錢回田陽還能買輛摩托車。”十年陪伴過后,20歲的“夢想家”梁振寶,站在田陽縣第一小學的多媒體教室大講臺上,自信滿滿地說,“我的未來有無限可能”。 這一個個“夢想家”,也成了田陽的種子?!半x開是為了更好地回來”,這句早期一名孩子在QQ群里的一句話,如今在巴別夢想家最常被提及。 璐瑤成功打通了一條鄉(xiāng)村青少年反哺家鄉(xiāng)的“蹊徑”,一條不同于傳統(tǒng)師范大學模式的路。 早期加入夢想家、考上了大學的鄉(xiāng)村青年們,正在進行身份轉變,由從前夢想家陪伴的服務對象,轉變成為服務提供者,自愿擔起了責任,開始服務更大規(guī)模、更廣范圍的鄉(xiāng)村孩子。 曾經管丟了錢的蘇光國,后來成為巴別鄉(xiāng)第一位去北京讀書的大學生。他回鄉(xiāng)后,給沒有網絡的村里裝上了WIFI,給孩子們買了課外書,鼓勵他們用運動和閱讀時間,換取上網時長,并教會孩子們使用網絡搜索、查閱網課。 被親切稱為“秘書”的蘇光富,在2018年本科畢業(yè)后回到巴別夢想家,成為璐瑤以外的第二位全職員工。 一切都是“算計”的 璐瑤半瞇著眼頗為得意地說,這一切都是她“算計”的。十年里,璐瑤其實進行了一場長期陪伴鄉(xiāng)村封閉青少年的“實驗”。 經過大量當地走訪、調研和理論研究,寫出六萬字的研究論文,璐瑤提出這樣的假設——現階段,鄉(xiāng)村教育的問題不是貧窮,而是封閉,信息和情感上的封閉。這源于外出務工的家長無暇與孩子交流、鄉(xiāng)村學校體系未能提供機會讓孩子接觸外界等因素。 作為夢想家創(chuàng)始人、參與式工作坊的設計者和組織者,璐瑤學習引導、心理學、社會學、戲劇、設計,項目評估……發(fā)了瘋、不睡覺也要學各種需要的知識。 她發(fā)現,一個人學什么、如何學習,是對自己社會身份識別的投影;身份則賦予每個人不同權利、責任和義務,推動學習和成長。 “孩子們也是一樣的道理”,根據假設,璐瑤設計了各種各樣參與式活動,讓孩子在不同活動中擔當不同角色。她想要做的,是通過不同的角色擔當,幫助孩子實現對自我身份的認知,緩解封閉的鄉(xiāng)村孩子與社會的割裂程度。如此,才能融入社會,產生成長的動力、責任感。 堅持十年并不容易,一段看起來非常脫離現實的人生冒險,卻也都是璐瑤自己“算計”的。 2009年,辭去北京投行的工作后,她進入了國際公益組織,學習鄉(xiāng)村社區(qū)發(fā)展,包括鄉(xiāng)村教育理念、參與式學習。此后,她到了上海一家上市公司,拿著不錯的薪水來支撐夢想家,一邊學習項目管理和統(tǒng)籌,把自己的企業(yè)家客戶發(fā)展成夢想家的捐助人。每一次拐彎,都為了離“夢想家”更近。 2015年,璐瑤選擇辭去所有工作,成為當時巴別夢想家的唯一全職員工。 伙伴出走,孤獨堅持 雖然按著自己“算計”的人生走了很遠,沒有伙伴,沒人認可,璐瑤也好多次想放棄。 “我不回去(田陽)了”,2015年,辭了職計劃乘火車從北京前往廣西當天,清晨6點,璐瑤收到這條微信。發(fā)消息的是璐瑤支教時的伙伴,她最好的朋友,原本應該和璐瑤一起乘上這趟火車回田陽的夢想家最后一位聯合創(chuàng)始人。 只好自己一個人到北京西站,退了朋友那張火車票。 之后大半年里,回到田陽的璐瑤每天半夜都一個人哭?!拔蚁氩煌?,一定是我做錯了什么……我這樣決絕地回來,卻發(fā)現事情根本做不下去?!蹦菚r的她,職也辭了,工資沒了,約定好的最后一位伙伴也放棄了,機構沒注冊,一個滿口北方腔的外地人在田陽沒有任何社會關系。 但璐瑤沒有走。 雖還操著純正北京口音,時間長了,璐瑤常常習慣在句子尾巴帶上田陽人慣用的尾音“喂”。她努力地在田陽“扎根”,也總在不理想的情況下繼續(xù)堅持。 在田陽最熱的5月,半個縣區(qū)斷電,多媒體教室沒有空調,像個大蒸籠。夢想家十周年新書發(fā)布會因此推遲半個多小時,精心化的妝花了,一身紅裙被汗打濕,她也不惱,帶著歉意和暖暖的笑完成開場白。 項目剛開始的時候,沒有家長理解璐瑤想做什么,甚至有一些家長不相信這些活動都是免費提供給孩子的,覺得璐瑤“是要騙人的”。璐瑤便用一次一次、十年從未間斷的寒暑假活動來證明。 在璐瑤與夢想家的孩子們一般大的時候,家庭條件不錯,卻也有種“被父母拋棄的感受”。出國留學,讀了一個碩士不夠再讀第二個,一路只是被家里安排得明明白白。 不忍孩子感到被遺棄,當與聯合創(chuàng)始人、當地孩子有了承諾,她便選擇堅守。一開始,她是在重新陪伴自己內心里的那個小朋友。但是,自己內心的小朋友一旦被治好了,這部分動力在衰減,璐瑤告訴自己,“我要找到新的意義,不然這事就得停了”。 2017年,璐瑤第二次想放棄。當時的男朋友反對她繼續(xù)做夢想家,項目推進不順利、模式不被人認可,尋找外部機構資助也持續(xù)碰壁…… 當時,璐瑤已經連續(xù)兩年申請基金會支持被全部拒絕。被問到最多的就是:項目規(guī)?;绾?、效率如何?!爱斘覀冊谟绊懸粋€邊緣的弱勢的孩子的時候,他跟你談效率”,璐瑤很不服氣,她不認為這些東西能用冰冷的數據和項目報告評估。 連續(xù)多年一個人掰成幾個人用的她,咳血咳了半年,整個春節(jié)高燒不退。 “你的存在都被挑戰(zhàn)了,你這項目有什么意義?”心理咨詢師質疑璐瑤時,她感到被冒犯,非常憤怒。但她也知道,這話說得沒錯,曾一度失去所有底氣。 從41到10000 幸好,璐瑤堅持得足夠久。 2018年,看到變化正在發(fā)生的的當地教育局,不再對璐瑤緊閉大門,多縣教育局開始采購夢想家的項目。夢想家的模式被帶到周邊更多鄉(xiāng)縣,服務對象也拓展到了年輕鄉(xiāng)村教師。 而工作坊、營會項目的主力,已由璐瑤一人,變?yōu)榛剜l(xiāng)全職的“秘書”和其他41位“出欄”夢想家。截至2019年,項目已累計招募志愿者600人,服務鄉(xiāng)村孩子超過1萬名。 現在的璐瑤,早已過了為所謂理想奮不顧身、受情感羈絆的年紀?,F在,她繼續(xù)堅持的動力,已轉化成一份社會責任。 璐瑤把夢想家項目比作一個黑匣子。她想知道,黑匣子里的什么在起作用,孩子們的改變如何發(fā)生;另一方面,尋求改變、發(fā)生改變的孩子們,是否能像她一樣,裂變式、成規(guī)模地影響更多鄉(xiāng)村孩子。 夢想家十年的所有資料已經電子化,未來也將開放案例,供不同領域學者和相關方研究?!昂谙蛔哟蜷_之后,我告訴大家如何做,這么做會怎樣,那么做會怎樣……框架、設計,拿去!” 即使最后裂變、實驗失敗了,夢想家還是會告訴大家它是如何失敗的,璐瑤不怕“失敗”。況且,她已經有了更大的底氣。 她的底氣,來自項目十年積累、社會的更多關注和對深度陪伴模式的認可,也來自一些機構資助者的出現,當然,還有她身邊“出欄”夢想家們。 “如果他們沒有回來,夢想家就沒有什么特別之處!”正是因為這些長大成年的夢想家選擇在很忙的時候也回到故鄉(xiāng),選擇承擔責任,服務更多鄉(xiāng)村孩子,夢想家才如此不同。 說到這里,暑假工作坊期間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的璐瑤眼睛紅紅的,手指用力敲點桌子,激動起來:“我覺得值!” 她回想2017年,健康狀況堪憂、整個項目被質疑的時候,秘書對她說:“就算今天咱們機構關門了,我的命運已經改變了,我們的命運已經改變了?!?/p> 一年后,秘書回到夢想家成為全職,又問她:“我的命運已經改變了,并且已經有能力改變更多人的命運了。你覺得值嗎?” 璐瑤,今年36歲,十年,就是她的答案。 (據微信公眾號“世界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