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09版:新聞
   第10版:新聞
   第11版:新聞
   第12版:新聞
   第13版:新聞
   第14版:新聞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公益第一訪談
戰(zhàn)疫40多天
一家基金會的迷茫與成長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09版
新聞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新聞

第12版
新聞

第13版
新聞

第14版
新聞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公益第一訪談

新聞內容
2020年03月24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戰(zhàn)疫40多天
一家基金會的迷茫與成長

    免費為醫(yī)護人員送餐多達8570份的李博面臨巨大的貸款壓力

    騎著摩托車為居民送救命藥的吳悠被舉報為“非法售藥和牟利”

    深圳市建輝慈善基金會(以下簡稱“建輝基金會”)成立于2016年,是國內第一家關注個體行善者的公益組織。2019年,建輝基金會的“致敬困境中的行善者”在騰訊公益75000個項目中名列“人氣最高年度排行榜”前十名。

    成立僅三年多的建輝基金會,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其猝不及防的秘書處也曾一度固守于支持原有的合作伙伴和基金會的宗旨,不知道該不該行動、該怎么行動,甚至很長一段時間倍感無能為力。

    時隔1個半月,經過基金會全體同仁不懈努力,終于摸索到一些方法,那就是從現實而不是從僵化的理論出發(fā),從尊重一線實踐而不是后方經驗出發(fā)。

    突發(fā)事件下

    基金會的態(tài)度應該是什么?

    在疫情暴發(fā)初期,局面復雜,大家的認知實在太少了,普遍缺乏準確判斷的能力,隨著各種政策出臺和公益同行善意的風險提示,建輝基金會的第一反應是別犯錯誤。

    基金會的理事群就如何行動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的理事認為,建輝基金會應該聚焦機構的使命,強調機構專業(yè)性;有的理事認為,突發(fā)事件下,行動力比方案重要,行動就能解決問題;也有理事提出,基金會沒有應對緊急狀況的經驗,但可以和反應迅速的組織合作……

    還有理事說:“模糊的正確遠勝于精確的錯誤,摸著石頭過河,做就比不做好,做了可能會犯錯,但不做,連犯錯的機會都沒有?!?/p>

    秘書處的同事群也蘇醒過來,大家開始討論要不要做點什么。

    大家認為,除了國家、政府,還有很多公益組織、個人、商業(yè)組織都參與到救援工作中。如果說個人都不分男女老幼,冒著巨大的生命風險參與其中,那么作為一家公益組織,作為被許可的以公益為主業(yè)的獨立法人,基金會更有責任去承擔,這是基金會應有的態(tài)度。

    大家決定,不能再坐等機會了,建輝基金會要主動出擊。

    應該籌錢還是送物?

    建輝基金會成立僅三年多,這次面對公共衛(wèi)生事件,沒有醫(yī)療資源的優(yōu)勢,也不擅長物資采購和緊急救援。大家看到很多基金會都在采購物資,秘書長們通宵達旦地在群里求購物資,有買到假貨的、有被坐地抬價的……種種現象,讓建輝基金會感到無力。

    最要命的是,機構不在一線,難以發(fā)現真正的問題在哪里。

    基金會首先觀察自身在湖北的志愿者合作伙伴,發(fā)現他們的反應很靈敏,其中有不少團隊開始自發(fā)籌款,主要圍繞當地慈善會或原有合作過的基金會服務。

    他們都是最普通平凡的人,在此之前,他們甚至對公益知之甚少,但他們都有著就近解決問題的先天優(yōu)勢:他們有食材儲備、有運輸車隊、有現成的酒店……他們速度及時、方法靈活,有效地解決了疫情嚴重地區(qū)的最基礎的吃、住、行問題,在這次疫情中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但他們獲得的公益資源卻非常有限。

    這不是就是建輝基金會一直在尋找和支持的“個體行善者”嗎?

    模糊的正確

    遠勝于精確的錯誤

    災害應對中,如何判斷資助是否有效?建輝基金會秘書長黃曉丹認為,是以最低的成本,最高效地解決突發(fā)事件所在地的民眾切實的問題為標準。

    災害應對有著所謂的屬地原則,沒有誰比得上在地的組織和個人更有執(zhí)行力和便利性。

    在很多基金會看來,對個人的資助,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因為資助人的標準和成果難以確定。但恰好在這個方面,建輝基金會積累了不少經驗,從成立至今,基金會資助和支持過逾939名“個體行善者”,對個人的行善動機、行善難度、困境程度和社會影響力等多維度的評估標準,已經制度化和體系化,更深入到了團隊成員和志愿者合作伙伴的內心。

    很多基金會的資助,都會有要求:項目申請書、項目計劃書、結項報告,評審的時候,會有很多專家提出意見并指出不足。但不少基金會的資助,也包括一些政府采購,其項目書寫得很漂亮,執(zhí)行效果卻大打折扣,善款最后可能也是“打水漂”,而資助方只能是無可奈何。

    疫情期間,建輝基金會省略了評審環(huán)節(jié),人物建檔盡量簡單化,確保資助高效。每每有建輝基金會資助的案例出來,就有人問:“你們是怎么找到這些人的?”黃曉丹說:“其實方法很多,他們在一線繁忙,我們在后方安穩(wěn),所以我們的主動很重要,因為你知道他在哪里,他卻不知道你在哪里。”

    所以建輝基金會項目部的人每天都在各種渠道收集線索。找到線索初步認證后,一個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傾聽,帶著同理心去傾聽,從與對方的溝通中,自然就了解他做了什么、計劃做什么、他為什么要做、他的難處在哪里。

    一線的情況變化很快,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所以建輝基金會會在可能的情況下提高彈性,允許對方合理調整項目計劃。之所以能這樣做,與建輝基金會一貫靈活自主的文化分不開。

    對個人的資助,很難說被資助者的行動是最精確的,但正確的人遠比精確的事重要?!盎饡形毁Y助對象,因為其物資分配不夠均勻,社區(qū)居民對其產生意見。但這個小伙子愣是咬著牙支撐下來,一個多月下來,他個人已經累計組織了1200噸愛心蔬菜的采摘、運輸和分發(fā)工作,錢不夠就自己墊付。他沒有什么項目書,但每天在微信群里報告進展和收支款情況。不得不說,疫情一線,這樣的行動是有效的。”黃曉丹說。

    如何判斷

    被資助人是靠譜的?

    建輝基金會資助的基本都屬于平民慈善。他們很普通,但是他們有自己堅守的東西。這群人,通常在緊急情況下主動充當帶頭人,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無私和善良。

    建輝基金會要做的,就是找到和支持這群人。疫情期間,項目人員一般都與資助對象有直接聯系,遇上特殊案例,溝通時間經常都超過1小時。在溝通中,基金會發(fā)現了他們很多深層次的需求。也有資助對象說:“和你們溝通一次,相當于做了一次心理疏導?!秉S曉丹認為,建輝基金會應該把撰寫報告的時間省出來,與一線保持密切的溝通。

    當然,也會有一些有潛在風險的個人申請資助,這就需要資助官員具備讓對方充分表達的能力,和判斷對方真實情感的能力。這種能力,在突發(fā)事件下的資助尤其有效。

    除了從溝通中獲得素材,基金會也需要通過當地公益機構協助認證,通過權威媒體發(fā)布的報道背書;其他“靠譜的人”的推薦也很重要。

    事實上,這次疫情期間,建輝基金會資助的對象都在一個城市,志愿目標一致,通常都互相熟悉。只要有心,找到“人靠譜”的佐證并不難。

    (下轉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