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shù)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新聞
   第09版:新聞
   第10版:新聞
   第11版:新聞
   第12版:2019中國公益人物
   第13版:
   第14版:
   第15版:
   第16版:
   第17版:
   第18版:
   第19版:
   第20版:
   第21版:
   第22版:2019中國公益企業(yè)
   第23版:
   第24版:
   第25版:
   第26版:
   第27版:
   第28版:
   第29版:
   第30版:
   第31版:
   第32版:
楊凱生:用相機定格遠山一角的扶貧故事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shù)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新聞

第09版
新聞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新聞

第12版
2019中國公益人物

第13版

第14版

第15版

第16版

第17版

第18版

第19版

第20版

第21版

第22版
2019中國公益企業(yè)

第23版

第24版

第25版

第26版

第27版

第28版

第29版

第30版

第31版

第32版

新聞內(nèi)容
2019年12月3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楊凱生:用相機定格遠山一角的扶貧故事

    楊凱生與他的攝影作品

    背秸稈的孩子(楊凱生/攝)

    “中國夢”主題影像公益廣告大型征集活動作品之一

    ■ 本報記者 隋福毅

    “我相信照片能記錄或明亮或暗淡的光影;能傳載或高亢或低沉的聲音;能展現(xiàn)或已發(fā)生或終將發(fā)生的歷史?!?/p>

    這是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在自己的攝影作品集中留下的一句話,也是他一直信奉的攝影理念。

    作為一名攝影愛好者,楊凱生因工作之需與工行定點扶貧地區(qū)——四川大巴山與大涼山地區(qū)結緣。自上個世紀90年代起,楊凱生十進大巴山、五進大涼山,用手中的鏡頭持續(xù)記錄著巴蜀地區(qū)的人文風情,講述著巴蜀地區(qū)的生活風貌。

    12月21日,楊凱生扶貧攝影展“風——在大巴山大涼山中的楊凱生”在北京創(chuàng)景大廈開幕。本次展覽由中國工商銀行和北京市星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共同主辦,面向公眾開放3個月。該展覽的所有照片均為楊凱生本人拍攝。

    本次展覽策展人、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陳小波看到這些作品由衷地感慨:“這些影像背后,是一個親歷幾十年巨變的個體,對鄉(xiāng)土重構的理解,對國家戰(zhàn)略與歷史變遷的感悟?!?/p>

    用鏡頭記錄時代記憶

    四川大巴山和大涼山地區(qū)分別位于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區(qū)秦巴山區(qū)和烏蒙山區(qū),因自然條件及社會歷史原因,兩地的貧困人口多,貧困面積廣,貧困程度較深,是2020年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重要區(qū)域。

    上個世紀末,工行總行開始在四川大巴山、大涼山地區(qū)的通江、南江、萬源和金陽4個縣定點扶貧。為更好地推動當?shù)胤鲐毠ぷ?,工行總行累計派出扶貧干?06名,楊凱生便是其中之一。

    在任期間,楊凱生走遍工行總行定點扶貧的4個縣。退休后,他堅持回訪扶貧點,結合自身經(jīng)驗為當?shù)胤鲐毠ぷ鹘ㄑ垣I策,同時,為記錄扶貧成效與貧困地區(qū)群眾生活的點點滴滴,楊凱生拿起了手中的相機,伴隨著快門的一次次按下,一份屬于這些地區(qū)的時代記憶漸次浮現(xiàn)。

    在楊凱生的攝影作品中,兒童與婦女是主要的聚焦對象。談及原因,楊凱生說道:“現(xiàn)在,我們經(jīng)常愿意用‘弱勢群體’這個詞匯形容他們。但實際上,我認為這十分不準確。透過他們的眼神與精神狀態(tài),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對待生活的韌勁和不屈不撓的精神。他們是有力量的。如果貧困地區(qū)的兒童與婦女受到的關注更多一些,生活條件及教育水平更好一些,我認為他們自身及整個地區(qū)的未來發(fā)展會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是從根源上解決地區(qū)貧困的重要方向之一?!?/p>

    8年前,楊凱生前往當?shù)匦l(wèi)生院考察工行扶貧成果,恰好遇到一位工行“母嬰平安工程”受益婦女抱著當時只有6個月大的孩子體檢。從那以后,楊凱生每年都會探望一次這對母女。8年過去了,當楊凱生再次與那個小女孩相見,鏡頭前的她指著衣服上的“清華”二字,自信地說出了自己理想中的大學。這一幕讓楊凱生十分欣慰,因為他認為這是未來的力量。

    開幕儀式當天,看著一張張充滿人文情懷的攝影作品,現(xiàn)場觀眾巫女士深有感觸。面對《公益時報》記者采訪,她直言:“我們生活在城市越久,便越可能忘記這個社會整體的面貌??吹竭@些照片,我滿是感動。它們讓我回憶起‘出發(fā)’時的自己,也讓我感應到了國家的扶貧政策以及不忘初心的號召?!?/p>

    “這些照片可以讓我們回到更廣泛的現(xiàn)實,從我們現(xiàn)在生活的圈子走出去,關注到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即使我們的力量略顯渺小。但是,只要更多人關注到貧困地區(qū)人們的生活,體會到他們真實的艱辛,必定會喚起我們心中對國家和社會濃厚的情感,繼而做一些具有社會價值的事兒?!蔽着空f。

    愈發(fā)火熱的“公益攝影”

    攝影作品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藝術載體,因其視覺沖擊力強、感受直觀、具備審美價值而備受青睞。近年來,各式各樣的公益攝影展以及公益攝影大賽陸續(xù)“上演”便是一大明證??梢哉f,公益攝影的出現(xiàn)并非偶然,而是時代發(fā)展產(chǎn)生的現(xiàn)實需求。

    2014年3月,借由黨中央“中國夢”理念的興起,中國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及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聯(lián)合發(fā)起“中國夢”主題影像公益廣告大型征集活動在京開啟。5年來,此活動除了通過線上征集以及線下辦展,更是登上了地鐵、廣場等人流巨大的場合,影響十分廣泛。

    2017年3月,由安徽省扶貧辦、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藝術攝影專業(yè)委員會、《大眾攝影》雜志社聯(lián)合主辦的中國首屆扶貧公益攝影大展正式啟動,面向海內(nèi)外攝影人征集扶貧相關影像作品,極大地推動了扶貧題材攝影作品的涌現(xiàn)。

    2018年7月,今日頭條攜手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等具有公募資格的慈善組織發(fā)起“感光計劃”公益活動。參加活動的公益攝影師可通過自己的頭條號發(fā)布反映救助線索的公益圖片,今日頭條為有需要的受助人連接社會募捐需求。

    一時間,公益攝影活動蔚然成風。攝影作品體現(xiàn)人文關懷,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反映社會民生問題逐漸成為一種新的攝影流派,聚焦貧困地區(qū)及扶貧進程的攝影作品更是層出不窮。

    1991年,攝影師解海龍的“大眼睛女孩”照片向世人傳達了貧困地區(qū)兒童渴望讀書的強烈愿望。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更是將其作為希望工程的官方宣傳海報。此后,這張照片以及希望工程影響了國家政策,促進了貧困地區(qū)教育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攝影作品助推社會公益發(fā)展的巨大影響。

    好的公益攝影作品可以打動人心,可以產(chǎn)生社會影響力并間接參與社會進步。這樣的觀點已經(jīng)得到共識。當下越來越熱的“公益攝影”便是佐證之一。

    公益攝影師需端正心態(tài)

    “什么才是好的公益攝影作品?”

    談及這一問題,楊凱生笑言自己的作品并不能夠稱得上為好作品,他可以表達的內(nèi)容僅是長期攝影的個人感受?!皵z影分很多門類,有山水、動物、花卉等自然題材,也有人物、民俗等人文題材。在公益攝影這一領域目前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界定,我的攝影作品大致屬于人文紀實類。”楊凱生說。

    “扶貧內(nèi)容的拍攝,首先需要拍攝者端正自己的心態(tài)。我認為特別忌諱的是拍攝者抱有一種消費貧困和居高臨下的心態(tài)。在攝影之前,拍攝者首先需要認識到的問題是與貧困地區(qū)人民的平等關系。因為只有用平和的心態(tài)和平等的視角與他們相處,你才能更好地與他們交流并觀察到他們內(nèi)心深處的東西。因此,除非特殊需要,我的照片都是低機位拍攝,很少采用高機位?!睏顒P生強調(diào)。

    在楊凱生看來,雖然扶貧公益攝影需要記錄“貧”,但這并不是他的主要目的?!胺鲐殧z影不是簡單為了獵奇和博取觀眾眼球,更不是片面聚焦痛苦、反映貧困和落后。中國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扶貧攝影值得記錄和傳播脫貧攻堅這一歷史進程。我們應該秉持著定格歷史的出發(fā)點,記錄這些年的進步與發(fā)展。記錄這些歷史性變革的初衷是要讓更多人受觸動、受感染,燃起更多人心中的扶貧熱情?!?/p>

    優(yōu)秀的公益攝影作品能夠引導和帶領觀眾身臨其境地體會畫面中的人物生活,能夠喚醒觀者的情感。而拍攝者作為整個過程的起點,從按下快門的一瞬間便決定了效果好壞。任何一張照片均不是隨意生成,它囊括了拍攝者看待世界和社會的視角和價值標準。從這個角度來說,優(yōu)秀公益攝影作品的達成需要攝影人做到合格。

    “我更希望拍攝者能夠‘端正’心態(tài)而不是‘調(diào)整’心態(tài),因為‘端正’才是由內(nèi)而外的一種覺悟。一名合格的扶貧公益攝影人應該有的情懷和素養(yǎng)不是將‘扶貧’作為全部出發(fā)點,而是清楚每一次參與拍攝都是自己受教育和觸動的一次機會。如果真正可以做到這樣,作品很容易打動人心,喚起觀者共鳴。”楊凱生強調(di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