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導讀
   第02版:數(shù)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特別報道
   第09版:新聞
   第10版:新聞
   第11版:新聞
   第12版:國際
   第13版:專題
   第14版:專題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公益第一訪談
陳立群:花甲進苗鄉(xiāng) 燭照學子路

版面目錄

第01版
導讀

第02版
數(shù)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特別報道

第09版
新聞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新聞

第12版
國際

第13版
專題

第14版
專題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公益第一訪談

新聞內(nèi)容
2019年09月17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他遠赴貴州義務(wù)支教,為孩子們插上一雙翅膀
陳立群:花甲進苗鄉(xiāng) 燭照學子路

    “時代楷模”發(fā)布儀式上,學生們和陳立群在一起

    學生給陳立群(左)戴上民族特色帽子

    3年前,原杭州市學軍中學校長陳立群,婉拒民辦學校兩百萬元高薪,獨自背起行囊,走進貴州省的連綿群山,擔任起黔東南州一所普通中學的校長。他開出的唯一條件是“分文不取”。

    3年后,陳立群站在了聚光燈下——在全國人民喜迎新中國成立70周年、第35個教師節(jié)到來之際,9月9日,中央宣傳部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fā)布陳立群的先進事跡,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

    支教的日子里,陳立群做了什么,想著什么,又給當?shù)貛Я耸裁醋兓?/p>

    課堂內(nèi)外 守住教學生命線

    黔東南州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一方主戰(zhàn)場,也是杭州對口幫扶的地區(qū);臺江縣是“天下苗族第一縣”,也是國家級貧困縣。作為全縣唯一的公辦高中,臺江民中在陳立群來此就任校長之前,教育質(zhì)量堪憂:每年僅有100多人能上二本線,2008年和2011年只有一名學生考上一本。

    “我是從農(nóng)村出來的,我只有一個想法,我要竭盡所能去幫助那些和我當時所處環(huán)境差不多的孩子。”陳立群的支教初衷就是這樣簡單、真誠——不為名利、只為初心。

    抱著這樣的心愿,陳立群迅速投入到臺江民中的工作中。可沒想到,上任第一天,當他走進臺江民中食堂,著實被“嚇了一跳”:偌大一所學校,只有一個食堂一口鍋,師生排著長隊半天打不上飯;蒼蠅亂飛,衛(wèi)生狀況堪憂,學生的營養(yǎng)根本無法保障。

    陳立群的眼光確實與眾不同,他先從改善師生生活條件抓起,著手改善食堂環(huán)境。不到兩個月時間,全校3個年級分3個食堂用餐,單獨開設(shè)教工食堂。

    偏遠山區(qū)硬件條件不好能夠理解,可是,整個學校學習氛圍之差,才更讓陳立群感到詫異:校園本是安靜之地,可是臺江民中晚自習時間吵吵嚷嚷,老師不管,學生不學,完全不是一所學校應(yīng)該有的樣子。

    陳立群立即實行全封閉管理,所有學生全部住校,手機全部上交,只在周六發(fā)還并限當天使用。學生自習時間不允許在教室討論,每個班每天檢查評比,早中晚挨個教室督察。沒多久,3000多人、55間鬧哄哄的教室,一下子變得有序起來。

    溫文爾雅的校長,動起真格來毫不手軟。走進課堂的陳立群,開始調(diào)研教學質(zhì)量。這一次他又被教師的不在狀態(tài)“嚇了一跳”。

    “一位高三語文老師講了20多分鐘課,才發(fā)現(xiàn)自己講錯了。這不是誤人子弟嘛!”陳立群當機立斷,直接讓這位老師“下課”。沒過多久,他又將另一名上課沒有教案、跟著感覺走的數(shù)學老師調(diào)離了崗位。

    不到一個月時間,兩位老師接連被調(diào)崗,在臺江縣教育界迅速傳開,大家都被這位鐵腕校長雷霆般的整頓魄力震驚了。

    “老師們的精神一下子都繃緊了。”臺江民中副校長粟高勝說,大家都開始反思自身的教學態(tài)度和教學方式,深刻理解陳立群口中的“教學質(zhì)量是學校生命線”的含義,“大家備課、上課都很積極,教學上變得認真嚴格、質(zhì)量有了長足進步。”

    短短兩個月,陳立群制定了16項管理制度,整頓校風教風,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臺江民中經(jīng)歷了讓人耳目一新的巨變,這所原本渙散的學校終于回到了正常軌道。

    2017年6月7日,是陳立群來到臺江民中帶出的第一屆畢業(yè)生高考的日子。兩個星期后,當揭開榜單看到成績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感到欣喜——二本以上上線人數(shù)達到了近300人,是以往的3倍。

    滋潤心靈 織成愛的經(jīng)緯線

    “嚴師”只是他的一面,另一面是深的得學生之心的“暖男”。個人的煩惱,家庭的困難,學習的困惑,乃至對學校管理的意見……學生們都會寫在紙上,從校長室門縫塞進來。

    2017年底的一天,陳立群打開辦公室的門,腳邊是一封信和1000元錢。寫信的是高三學生王世珍。當時,她因母親得了尿毒癥,提出退學,陳立群去醫(yī)院探望,極力挽留她,臨走時留下1000元錢。沒想到,第二天,錢如數(shù)退回,并附信一封:

    “您就像是一盞燈照亮了我的心靈。您的心意我領(lǐng)了,每個人都有困難的時候,但我明白,人如果不是到了絕境,絕對不能靠別人來改變處境,而是要有所作為?!?/p>

    2018年6月,王世珍參加高考?,F(xiàn)就讀于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專業(yè)是學前教育。“我希望以后能回到家鄉(xiāng),成為一名老師,像陳校長一樣,有愛心、有責任心?!彼f。

    一進臺江民中大門,很遠就能看到石頭上鐫刻的一行大字——人類道德的基點是愛心和責任感。這是陳立群到這里做校長后新設(shè)立的。“這是教育事業(yè)對教師的基本要求,也是我特別想對師生傳達的價值理念?!标惲⑷赫f。

    剛擔任校長時,全校每年輟學學生有100多個,貧困家庭、留守兒童、問題學生占全校人數(shù)近一半。父母遭遇重大疾病的、父母離異的、家里揭不開鍋的、學生生病住院的……陳立群心里記得清清楚楚。每個學期,陳立群都要了解每個班的學生入籍報到情況。誰要是連續(xù)曠課,班主任都要第一時間報告。

    沒過多久,老師們又被陳立群的腳力所震驚——這個杭州校長一路向西,到了臺江還沒有停止步伐,一有時間就要去家訪。

    在臺江民中,留守兒童、貧困家庭孩子較多,陳立群經(jīng)常走村入戶家訪。臺江縣境內(nèi)崇山峻嶺,車輛經(jīng)過之處,旁邊就是萬丈懸崖,有些地方需要坐船、步行。最遠的一次家訪,陳立群需要先開車一個半小時,再坐45分鐘柴油船,下船后再走半小時路,才能到達學生家里。陳立群不在學生家中吃飯,走時卻總會留下幾百上千元,目的就一個:千萬不能輟學!

    只有把教育放在“特殊優(yōu)先級”,才能克服現(xiàn)實困難,找到解決辦法。3年時間里,陳立群跑遍了整個臺江,家訪了100多個貧困學生家庭。春風如雨,潤物無聲,該校貧困生輟學現(xiàn)象基本消失。

    沒有愛和責任,做不了教育,更做不好教育。無論對學生還是老師、家長,陳立群都格外重視“心靈喚醒”“精神教育”的力量。

    每周一的國旗下講話以及各種公開場合,陳立群都鼓勵學生樹立遠大抱負;教學樓前開辟“志向林”,在每年臺江民中“勵志節(jié)”這天,師生們將自己的志向埋藏于樹下;培訓駐村第一書記,講授尊師重教、教育與脫貧、家庭教育;給考上大學的家庭送喜報,讓家長感到讀書光榮……

    因為待遇跟不上,臺江民中每年都有十幾位教師離職。為了解決教師待遇問題,陳立群沒少跑當?shù)氐慕逃块T。他還拿出所獲國務(wù)院政府特殊津貼和杭州市杰出人才獎20多萬元,設(shè)立了臺江縣民族中學“獎教金”,每年獎勵9名教師,每人5000元。

    陳立群又主動接手了許多“分外之事”:走遍黔東南16個縣市,作了100多場講座,義務(wù)給初中、小學校長老師授課,接受培訓的校長、老師超過了1萬人次。

    當?shù)匕傩諏逃男判幕貋砹耍褐锌技庾由鷰缀跞苛粼诒镜亍?018年9月開學前,臺江中考前100名的學生留在本地讀書的有95人,今年,這一數(shù)字達到了99人,而在往年,常常只有個位數(shù)。校園里到處都是蓬勃自新、向上生長的力量,老師們也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獲得感。

    點燃希望 走向遠方地平線

    “比起升學上的靚麗數(shù)據(jù),我更開心的是,老師學生的精氣神不斷提升,自信心不斷增強?!标惲⑷汉陀浾叻窒砹诉@個新變化,“以前,考上大學的孩子不多,也不敢往遠的地方走,基本都集中在貴陽。今年,我查看了學生的錄取情況,基本上全國各個省市自治區(qū)里都有我們的學生。”

    孩子們感謝這位“校長爸爸”,辦公室里,經(jīng)常有學生塞進門縫的信、賀卡。然而,面對學生們的感謝,陳立群卻說:“錯了,是我要感謝你們,因為是你們豐富了我的人生閱歷,提升了我的辦學思想,充實了我的精神世界?!?/p>

    準備去支教前,陳立群向老母親告別:“兒去貴州,不為功利,不求功德,只為心愿?!?/p>

    這個心愿由來已久。擔任杭州長河高級中學校長期間,陳立群就創(chuàng)辦了浙江省首屆宏志班,為寒門學子提供優(yōu)良的學習環(huán)境。

    “教育是一種喚醒和發(fā)現(xiàn)?!标惲⑷赫f。他在杭州長河中學工作期間,一共帶出了12屆宏志班,招收的951名學生全部考上了大學。相比于這樣的成績,陳立群更加堅信一句話: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長,其次才成為科學獲知的一部分。

    后來,他和老師們一起總結(jié)了“宏志精神”——高遠的志向,高昂的志氣,高雅的志趣。

    來貴州支教,致力于興辦平民教育,這與他長久以來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思想一脈相承,與他創(chuàng)辦宏志班的原因相通。

    陳立群喚醒的不只是孩子們的宏圖大志,更是用愛喚醒了他們那份感恩的心。而今,當年用心呵護的幼苗已經(jīng)長大,陳立群一個人的支教,已經(jīng)變成了一群人的勠力同心——一批批宏志生把“宏志精神”傳遞到了更多的地方。

    陳立群的支教進入了第4個年頭,原本計劃支教一年,把學校管理理順了就走,可每當看到山里孩子期待的眼神,他都說“我沒有拒絕的理由”。然而,他卻很少把自己的事說給大家聽。他常年藥不離身,也并不富有,更有好多牽掛:92歲的老母親獨自在臨安老家生活,孫女今年5月出生后,還沒見過爺爺。

    面對這些,教育局領(lǐng)導、學校老師都不敢多問,他們從不問“陳校長什么時候回去”,他們只關(guān)心“陳校長還能留多久”。

    陳立群的微信頭像是教室用木板釘起來、四面通風的臺江縣小江小學。他以此激勵自己,只有爭取給孩子更好的求學機會,才能用教育阻斷貧窮代際傳遞?,F(xiàn)在,他所能做的就是盡快在當?shù)貍鞑叟c責任的教育理念,留下學校管理、教育改革的經(jīng)驗。

    在陳立群出資和推動下,臺江民中啟動《青年教師培養(yǎng)行動計劃》,針對不同老師情況提出了“小荷工程”“青藍工程”“名師工程”等培養(yǎng)計劃。

    “所有的幫扶總是暫時的,所有的支教總是要結(jié)束的,關(guān)鍵在于增強貧困地區(qū)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造血’功能。”至于到底會在臺江支教到何時,陳立群自己也說不清,但他對學生的愛和責任感始終如一,因為這里有他太多的牽掛。

    (據(jù)《浙江日報》,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