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dǎo)航 | 標(biāo)題導(dǎo)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shù)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人物
   第08版:新聞
   第09版:封面報道
   第10版:新聞
   第11版:社會創(chuàng)新
   第12版:國際
   第13版:新聞
   第14版:新聞
   第15版:專題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能幫我剪下指甲嗎?我付點錢”
安寧療護走進公眾視野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shù)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人物

第08版
新聞

第09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社會創(chuàng)新

第12版
國際

第13版
新聞

第14版
新聞

第15版
專題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nèi)容
2019年08月27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能幫我剪下指甲嗎?我付點錢”

    90后小伙王超做居家養(yǎng)老服務(wù)4年了,這4年,他給轄區(qū)的老人們提供過許多另類的服務(wù):曬被子、去菜場買菜、剪指甲,甚至有行動不便的老人,給他打電話,只是因為要服用的藥物不在觸手可及的地方,老人站不起來,夠不到……

    “很多服務(wù),聽起來特別不可思議。對獨居空巢的老人來說,這些我們覺得不值一提的小事,對他們來說,都會成為大問題?!?/p>

    上個周末,臺風(fēng)“利奇馬”給杭州帶來大風(fēng)暴雨,那兩天,王超和同事們上門給社區(qū)里幾位孤寡老人送了面包、礦泉水,一再囑咐他們別出門。

    今年28歲的王超,是杭州朝暉街道沐暉居家養(yǎng)老服務(wù)中心的工作人員,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和老人打交道。

    在朝暉街道的幾個小區(qū)里走一遭,我發(fā)現(xiàn),和這個年輕人打招呼的都是上了年紀(jì)的人。

    王超所在的居家養(yǎng)老服務(wù)中心提供的服務(wù)基本都是圍繞老年人的日常起居:助醫(yī)、助餐、助行……

    聽起來,這些都不算是特別讓人意外的事,但實際上,王超給老年人們提供的服務(wù)遠比這些細碎得多。

    以下為王超自述——

    84歲的老人說

    能幫我找個剪指甲的嗎

    我們幫老人剪過腳趾甲。為什么會做這種事呢?因為人年紀(jì)大了,一是彎不下腰,二是視力不好。

    那位爺爺當(dāng)時84歲,老兩口一起住,子女都在省外。我們有一次上門服務(wù)時,他問我們,能不能幫他找一個剪腳趾甲的,他付點錢。

    我和同事覺得這種事自己就能幫忙做,就給他剪了。他腳趾甲很硬,人老了嘛,還會有灰趾甲,又硬又長,又很厚,真的不大好剪。我去買了那種修腳用的刀,給他慢慢刮,然后再剪。

    據(jù)說,平時他孩子從外地回來,會幫他剪剪,那段時間,因為忙,沒有來,所以一直拖著沒剪,所以長到那么長。

    這位老爺爺我也就幫他剪過一次,后來他可能覺得不好意思,沒再找我們。

    我還幫一位老奶奶曬過被子。她也80多歲了,她家陽臺是伸出去的,外面有晾衣服用的桿子,曬是她自己曬出去的,踮著腳掛到桿子上,但收的時候她不敢收。

    她就給我們打電話,讓去幫忙。我們?nèi)退者M來,又套上被套。當(dāng)時她也沒要求套被套,我們看她一個人,實在不方便。

    很多事其實也不是我們的工作范圍,但感覺能隨手做也就做了。我們年輕人順手的事情,老人有時候要折騰半天。

    去年,有位70多歲的奶奶過來說,讓我陪她去趟銀行。她要把幾萬元從這個銀行取出來,存到另外一家。她行動都方便的,就是害怕,覺得拿著這么多錢,一個人走在路上不安心。我就陪她去了,坐公交車,跑了兩家銀行。

    得帕金森病的奶奶來電

    能幫我把藥拿到面前嗎

    幫忙買菜也是不少老人提出過的要求。曾經(jīng)有位60多歲的老先生,住在3樓,他行動不方便,每天都讓我們給他買菜,他說要買什么,我們買好了給他送上去。

    前幾天,我還做了件你們聽起來另類的事。朝暉七區(qū)有位70多歲的奶奶,患有帕金森,當(dāng)天上午,她的保姆出去辦事了,中午也沒回來。奶奶要按時吃藥,但保姆走的時候,把藥放在桌子的一端,奶奶坐在另一端。她伸手拿不到藥,人又動不了,就給我們打電話。

    我騎電瓶車過去,給她倒水,把藥拿過去,她吃完,就安心很多。我怕傍晚的時候,保姆回不來,就把藥和水都放在她旁邊。

    說實話,我當(dāng)時覺得是有些心酸的。人老了,一張桌子的距離,也變得遙不可及。

    做養(yǎng)老服務(wù)這么久,服務(wù)量最大的還是助醫(yī)。最高峰的時候,一個月要陪30人次就醫(yī)。陪老人去醫(yī)院配藥、檢查、復(fù)診等。一般去趟醫(yī)院,最少一個小時,兩三個小時很正常。

    上個月,一位80多歲的老人,盆骨摔壞了,我們陪社區(qū)的人送他去醫(yī)院,做CT,等病房,從下午2點多,忙到晚上7點鐘,一直等到她家屬從外地趕回來。

    除了去醫(yī)院,另外一種比較集中的需求就是維修類的,比如換燈泡、換水龍頭。一個月也有10多次。有些是他們買好了,我們?nèi)ソo他換;有些是我們幫他買好,拿過去。

    像換水龍頭,我們會把壞的拆掉,換上新的。我們這里都是年輕小伙子,也不是嬌生慣養(yǎng)的,這些都能做。

    有錢,但身邊沒子女

    固執(zhí),子女就叫不應(yīng)

    在這里服務(wù)這么久,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對老兩口,他們今年90多歲了,有3個子女,但都在國外。我2015年到這里就認識他們了。幫他們買過菜,去過醫(yī)院,換過燈泡,陪老爺爺出門辦理過醫(yī)保報銷。反正,他倆有什么事都會叫我。

    這兩位老人經(jīng)濟條件是好的,就是遇上事的時候,沒人。兩人請著保姆,但保姆也只負責(zé)燒飯。老奶奶特別體諒我們,還打過市長熱線,希望能提高我們的收入。她覺得我們這里的年輕人都是外地的,還要租房,如果收入低,以后散了,他們生活上遇到問題,找誰幫忙?。?/p>

    不過,去年,他們住進了養(yǎng)老院,我隔三岔五還會去看看他們,聊聊天。

    我覺得吧,在家養(yǎng)老的老人,最需要的就是這種生活上的幫助,很瑣碎,但又必需,對他們來說,遇上就是大事情。他們不是事多沒事找事,是真沒辦法。

    有些老人,雖然子女也在杭州,但他們會覺得子女“叫不應(yīng)”。

    其實我聽了下,這種“叫不應(yīng)”是因為兩代人的觀念不一樣,老人覺得是個大問題,但孩子們覺得都是小事。

    舉個例子,有位奶奶,她家客廳的燈泡壞了,客廳有兩個燈,但奶奶覺得壞了的這個省電,所以她就要用這個。可是她兒子就說:可以用另外一個嘛,也不急著換。

    我以前也不懂老人的這種思維,但接觸多了,常和他們聊天,也就明白了:他們過過很苦的日子,會不由自主的節(jié)儉。這和他們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很難去改變。

    有時候,子女會覺得老人怎么那么固執(zhí),難溝通,我們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是會頭疼,但換個角度和立場,就能稍微理解一點吧。(據(jù)《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