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大約兩年前,挪威人霍思瑞(Siri Holmebakk,上?;饡泵貢L)去云南省富寧縣一所幼兒園看望孩子們。他們缺乏自信,聽不懂老師在講什么。見到霍思瑞這個外國阿姨,有的甚至害怕得哭出聲來。 一年后,霍思瑞再去探訪那所幼兒園,發(fā)現(xiàn)孩子們已經變得“非常不一樣”,他們在認真聽老師講課。她問孩子們能否表演一個節(jié)目,他們大方地給霍思瑞唱了幾首歌。 霍思瑞還發(fā)現(xiàn),這些當?shù)卣衅傅姆强瓢喑錾淼睦蠋焸円查_始“放松下來”,不僅敢?guī)Ш⒆拥绞彝馔?,還習慣了游戲式教學和鼓勵孩子們自己解決問題。 這是互濟基金會實施的“未來希望幼兒班一村一幼”項目的一個縮影。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和老師們的變化越來越大,霍思瑞和她的同事很想知道,這個項目對當?shù)赜變旱挠绊?、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的想象空間。 “共同利益” 2018年4月的一天,宋映泉(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以下簡稱“北大財政所”)收到互濟基金會顧問邁克爾·海爾曼(Michael Hermann)(以下簡稱“邁克爾”)的一封郵件,郵件中,邁克爾提出希望宋映泉的研究團隊為互濟基金會的“未來希望幼兒班一村一幼”項目做一個“科學一點兒的評估”。 “一村一幼”項目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兒童早期發(fā)展模式,項目幼兒園主要覆蓋偏遠農村地區(qū)的自然村寨兒童,為兒童就近提供低成本的、有質量的學前教育服務。此前,為了完成2020年學前3年毛入園率達到85%的目標,云南省教育廳制定了“一縣一示范”“一鄉(xiāng)一公辦”“一村一幼”的學前發(fā)展策略和目標。 2017年起,互濟基金會整合社會資源,運用“未來希望幼兒班”(Preschool of the Future,POF)項目理念,為云南省富寧縣“一村一幼”提供教師培訓、督導和管理幼兒班,以及提供教學材料和工具支持等服務。 宋映泉和他的團隊關注學前教育問題已經十多年,在教育公益項目評估領域頗有建樹。 此前,宋映泉對邁克爾他們實施的“未來希望幼兒班”印象深刻,這是一個在中國村級社區(qū)做低成本幼兒園的公益項目,德國人邁克爾擔任首席代表的“互滿愛人與人”是發(fā)起方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未來希望幼兒班”是中國好公益平臺51個“優(yōu)質公益產品”之一。 2018年6月1日,邁克爾專程到北大找宋映泉,再次邀請宋映泉團隊為“未來希望幼兒班一村一幼”項目做評估。這一次,宋映泉答應了。 宋映泉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據(jù)他觀察,學前教育領域的問題之一是一些重要研究問題被忽略,許多干預項目是否有效缺少科學評估。這個評估可以在這方面做一些探索。他說:“從教育財政的角度看,如果這個模式可行,將來可以考慮建議政府把它當作一種辦園模式來推廣?!?nbsp; 在與互濟基金會交流中,宋映泉建議他們向北京三一公益基金會(以下簡稱“三一基金會”)尋求評估經費支持。 項目論證階段,三一基金會副秘書長沈丹璽覺得,“未來希望幼兒班一村一幼”項目評估符合三一基金會“推動科學公益”的使命,便有意進行資助。 三一基金會秘書長李勁覺得這項評估資助符合參與各方的“共同利益”。“我們想給行業(yè)一個信號——很值得在項目效果驗證上花錢。”他對這筆“投資”還有更大期待。 “目前,公益行業(yè)內捐贈方和好項目之間的落差、捐贈方對成效評估的投入程度遠低于關注程度等,都是亟待解決且有價值的議題。這些議題點如果放大,也許就會引發(fā)部分機構愿意投入、驅動改變。”李勁認為。 “把腳扎在泥土里” 這是一筆為期兩年、“投資”高達130萬元的公益項目評估,其復雜度和資金額度在業(yè)內并不常見。三方一直磨合到2018年9月底,合同才最終定稿。 更多的是理解與協(xié)商。 2018年10月10日至19日,“一村一幼”項目評估基線調查在富寧縣展開。這次調查由61位來自云南文山學院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擔任調研員,北大財政所、云南文山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兩個研究團隊10位教師負責帶隊,共完成了65所幼兒園、1300余名幼兒的發(fā)展測查和70個班級的學習環(huán)境評價,并完成了其他相關人群及所在社區(qū)和村委、鄉(xiāng)鎮(zhèn)的問卷回收工作。 整個調查過程殊為不易,互濟基金會在云南富寧管理的48個項目幼兒班的孩子多為少數(shù)民族,溝通是個問題,很多時候,調研員需要找大一點兒的孩子或者老師幫助翻譯才能完成調研。大約90名孩子對調研測試沒有反應,這引起了宋映泉的警惕。社會情感缺失可能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留守對孩子們的社會情感發(fā)展有很大影響。社會情感發(fā)展得好,孩子們可以向社會正面地表達愛、關懷與責任,反之,則可能傷害自己或者別人。”宋映泉說。 還有更多關聯(lián)方在推動這項評估。云南省教育廳派了一名學前教育專干陪同宋映泉團隊完成預調研,富寧縣教育局等相關部門為這個項目晝夜加班,云南師范大學的一名教師給調研團隊“支援”了兩名研究生,這兩名研究生后來還為富寧縣的幾所幼兒園帶來了培訓機會。 當?shù)睾献骰锇榈娜耐度胱屫撠熯@次項目評估具體執(zhí)行的北大財政所科研項目主任張眉印象深刻。富寧縣教育局一名幼教專干甚至為了協(xié)調這個評估項目放棄了國慶節(jié)休假。 在李勁看來,無論是項目方、評估方、資助方,還是其他關聯(lián)方,在“一村一幼”評估項目進行階段,都“把腳插到泥土里”。 基線調查期間,沈丹璽和三一基金會項目官員嚴釬也到現(xiàn)場走訪。難能可貴的是,互濟基金會一線團隊對項目評估有較為充分的認識,過程中一直與評估團隊學習問卷制作、數(shù)據(jù)采集、數(shù)據(jù)分析。“這對公益伙伴而言,是一次內部能力建設的過程?!鄙虻きt說。 對于三一基金會而言,這也是資助官員培養(yǎng)中的一次練兵機會。在資助型基金會項目官員的培養(yǎng)上,三一基金會發(fā)起人梁在中是有“野心”的,他認為“好的項目官員是磨出來的”,并且希望三一基金會的項目官員“要成為其所在領域的絕對權威”。 “這就要求我們的項目官員有眼界、耐心、恒心和信心,項目官員只有到復雜項目里‘打滾’碰得滿頭是包,身上有一些東西‘洗不干凈’了,就沉淀下來成為能力了?!崩顒耪f。 “連接者”和“促成者” 2018年11月4日,富寧縣教育局告知互濟基金會,在上級政府的引薦下,富寧縣教育局獲得一個新項目的支持。 新項目進入富寧縣,可能影響“一村一幼”評估項目的實驗組、對照組,幼兒園教師薪酬、學生來源、教師培訓等或將受到“干擾”。一場決定“一村一幼”評估項目“生死”的論證開始了。李勁給出的態(tài)度是:三一基金會對項目評估不預設任何結果,萬一因為外部因素“干擾”導致評估無法進行,三一基金會可以選擇離場。 “科學的態(tài)度是開放的,項目評估本來就需要客觀?!崩顒乓恢边@樣認為。 彼時,沈丹璽認為各方需要回到“科學公益”的邏輯里,“該怎么樣就怎么樣,實事求是,把問題剖析清楚”。 最終,宋映泉團隊經過慎重考慮,建議互濟基金會、三一基金會將評估項目繼續(xù)做下去。其間,互濟基金會提供了很多證據(jù),認為新項目進入富寧縣對“一村一幼”項目的影響并不太大。 “一村一幼”項目評估的每一個階段,都會冒出新的問題,好在三方始終采取互相尊重、友好協(xié)商的態(tài)度。 項目遇到問題時,李勁的表態(tài)至關重要。即使項目經驗豐富如李勁,也不否認“一村一幼”評估資助是一個“復雜的case”。如何在“復雜”中協(xié)調各方利益,并且將“科學公益”理念貫穿始終,這很考驗三一基金會的智慧。 三一基金會表現(xiàn)出了極強的邊界感。“我們雖然是出錢的一方,但我們不是最重要的關聯(lián)方。我們是積極的資助方,所處的位置要超脫于具體事物,我們主要的角色就是一個統(tǒng)籌者、協(xié)調者?!崩顒耪f。 沈丹璽把三一基金會在這個項目中的角色定義為“連接者”和“促成者”?!拔覀儾粫ピO定合作伙伴的工作,而是去想如何滿足合作伙伴的需求,以及在合作伙伴的需求之上,挖掘更多的價值,讓每一份善意都能發(fā)揮更大的價值?!彼f。 此前,嚴釬做過幾個項目評估資助,她發(fā)現(xiàn),項目方往往容易對專業(yè)評估團隊產生依賴心理,認為他們是“萬能的”,能夠診斷出所有問題?!皩嶋H上,評估所能達到的目標是有限的,項目方必須更主動地與評估方溝通,才能把評估做好?!眹棱F說。 項目進程中,三一基金會“有意識地往后退”,推著項目方主動與評估方溝通。 除了做好“連接者”和“促成者”,三一基金會還想在資助項目中做更多事。梁在中有個觀點,即“資助型基金會不僅要提供資金,還要提供知識、技術和人力資源支持”。 從項目到工具、技術 “我們不是通過評估去評價這個項目,而是讓項目方更科學地認識自己的價值,以及未來可能實現(xiàn)的價值?!鄙虻きt說。 2019年春節(jié)前后,宋映泉團隊撰寫的“一村一幼”基線調查報告出爐。 基線調查報告之后,這個項目還有第一次跟蹤調研(2019年5月)、第二次跟蹤調研(2020年5月),以及對應的兩個調研報告。預計2020年9月,項目成果將對外分享。 除了“一村一幼”項目評估資助,三一基金會還支持了“以縣帶村在線支教”、“壹基金聯(lián)合救災網絡”(部分資助)、“一個雞蛋”等項目評估。不過,這樣直接的資金支持,在三一基金會往后的評估資助版圖中占比會越來越少。 這并非是錢的問題。此前,對于“一村一幼”這筆花費130萬元的評估資助,很多業(yè)內人士認為“很貴”。但這符合三一基金會一貫的資助風格——不限領域、不限金額,一切從項目需求出發(fā)。 事實上,原因之一是這與三一基金會的部分價值觀不符?!跋嘈趴茖W賦能使公益活動簡單易行”,這是三一基金會“3E”價值觀之一“Easy”提出的要求。但類似“一村一幼”評估資助這樣的項目,關聯(lián)方眾多、環(huán)節(jié)復雜、周期漫長,且有較大的風險,很難在公益行業(yè)內推廣。 這亦與梁在中對當下中國公益捐贈現(xiàn)狀的思考有關。他認為中國的捐贈缺乏一種人文關懷,“仿佛捐錢成了完善自身精神需求的一個動作,而沒有思考過自己的捐贈行為產生了什么社會影響,解決了什么社會問題”?!熬栀浫?、公益人不要再停留在‘苦情捐贈’,而要關注結果,關注對社會的真實影響力,讓捐贈更科學,讓公益更專業(yè)?!绷涸谥性@樣表示。 三一基金會的愿景之一是“成為中國公益最有力的支持者”,這要求它的資助效果必須具有更廣大的行業(yè)價值,起到“催化式的杠桿作用”。 李勁透露了未來三一基金會可能的項目評估資助格局:少量資助公益項目做評估,把重心放到公益項目評估技術和工具的開發(fā)上。 相關嘗試其實早已開始,并已陸續(xù)“開花結果”。2018年4月,三一基金會作為出資方之一參與發(fā)起了“公益行業(yè)評估支持平臺”。 在很多人看來,項目資助就是“給錢”。李勁不這樣認為,資助不是誰都可以做的,“它首先是一門技術,同時還是一門藝術”。 (徐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