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掃黑除惡成為了當前一項重要的政治工作,這說明社會的自我凈化能力不足,需要通過行政化的手段進行干預。破與立之間,破的目的應該著眼于立,掃黑除惡的目的應是立德?lián)P善,恢復社會的自我凈化、修復能力。 而在“黑、惡”這些顯性的社會頑疾之外,“惰、私、欺、蠻、污”這些隱性的社會慢性病更是流毒綿長,而且無法通過行政和法律手段來進行干預,而需要立德?lián)P善,讓正知正念、正覺正行充滿社會。 官民共治的前提是官民共善 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成為了重要的國策,并稱第五個現(xiàn)代化,共治共建共享的治國安邦理念也漸漸成為人們的向往,這些理念蘊含著培養(yǎng)絕大多數(shù)公民具有主人翁意識、責任意識和榮譽意識。 社會渴望官民共治,但之一前提是官民共善。共治需要共識、信任,官民之間能理性、包容地共同議事商討。這需要在此之前完成共善,形成行善共同體,在名利之外、無身份之別地共同行善,創(chuàng)造機會和空間去真誠地了解對方,而不是讓官民成為兩個不同的階級。 名利之外的積善之為 一個穩(wěn)定的社會自然免不了出現(xiàn)階層分化,也只有在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下,人們才有條件去追求名利,從這個意義上,追求名利本質(zhì)是社會進步到一定階段的標志。 但這不代表以“名利”追求為理由去踐踏良善,因為利益的短期誘惑選擇暫時犧牲良善。筆者一直思考怎樣的教育才是一個人幸福的根本、社會和諧的基石,前不久在廣州的一所傳承百年的小學校訓里似乎找到了答案:樂善教育,不僅日行一善,還日行七善。七善:顏善、心善、行善、物善、身善、言善、眼善。 雖然不能完全茍同孔子“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絕對判斷,“義利并重”的中道應該是更多人可以找到幸福的大道,“義先利后”的君子之風仍是更多內(nèi)心需要的甘泉。 社會需要一場揚善運動 筆者曾經(jīng)以為,通過逐個領域的公益慈善可以解決各自的社會問題,但后來發(fā)現(xiàn),社會問題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筆者曾經(jīng)以為,社會需要更多高尚的人去帶領社會進步,但后來發(fā)現(xiàn),高尚的人卻讓普通群眾認為行善遙不可及,行善不要高尚,更要更多普通人的平庸;筆者曾經(jīng)以為,制度的進步會帶來一個和美的社會,但后來發(fā)現(xiàn),比“有什么樣的制度就有什么樣的國民”更深刻的是“有什么樣的國民就有什么樣的制度”,社會變好,首先是自己要變好。 古村之友創(chuàng)始人、理事長 湯敏/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