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高文興 今日(2月13日),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以下簡稱“蓋茨基金會”)發(fā)布2018年度公開信。 自2009年全職擔任蓋茨基金會聯(lián)席主席以來,比爾·蓋茨每年都選擇在年初發(fā)布親筆年信,至今已是第十個年頭。從2014年開始,其同為基金會聯(lián)席主席的夫人梅琳達·蓋茨也一同加入年信的寫作。 十年間,蓋茨基金會年信均圍繞基金會在全球健康、農業(yè)和美國本土教育領域的最新進展展開,糾正人們在上述領域的錯誤觀點、鼓勵創(chuàng)新,并以“樂天行動派”的身份呼吁讀者以樂觀的心態(tài)和積極的行動改變未來。 近幾年,蓋茨基金會的年信在形式上不斷突破,除了加入視頻、新媒體的傳播方式外,還試圖讓年信不拘泥于“書信”這一格式,吸引不同群體屬性的讀者。 今年,為了紀念年信的第十度發(fā)布,蓋茨夫婦挑選了十道來自外界的“刁鉆”提問,共同作答,希望讀者“在看完年信后能變得同樣樂觀”。 《公益時報》記者于第一時間獲取了年信,并與比爾·蓋茨以電話會議的方式進行了訪問。顯然,蓋茨夫婦與蓋茨基金會對“最終入圍”的十個問題進行了精心考量,使其看上去是對蓋茨夫婦的發(fā)問,但卻代表了社會大眾對于慈善、慈善家乃至整個公益行業(yè)的疑惑。 蓋茨夫婦對這些疑惑的作答,不僅掃除公眾心中的疑問,在一定程度上,也為不少慈善家和公益機構指明了方向。 Q1:你們?yōu)槭裁床辉诿绹硟韧度敫啵?/p> A: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理應承受苦難。因此,我們不會基于苦難來分配資源,而是通過評估我們避免苦難的能力,考慮我們的投入在哪里能產生最大的價值,來指導我們的資源分配。 在我國,不少中國公益機構和慈善家的海外公益行動也時常伴隨著國內的不解……然而,公益本是善意的表達,理應放諸四海皆準;其次,正如蓋茨夫婦的“投資回報理論”,讓有限的資源產生最大的社會價值,這也是公益事業(yè)所追求的目標之一;再次,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民間組織“走出去”也是國家軟實力的最佳體現(xiàn)。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理事長黃浩明就曾評論道:“中國有話語權、有影響力的社會組織少,與中國作為經濟和外交大國的地位不相匹配。” Q2:你們花在美國教育上的數十億美元取得了什么效果? A:投資美國教育是因為我們相信教育可以幫助國家和個人通向更好的未來。我們的方法是實踐教育領域的創(chuàng)新想法,如果證明成功就鼓勵政府去拓展。過去我們嘗試了不同的方法,有些頗有成效,但還沒有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我們也在不斷學習和反思。 公益機構與企業(yè)、政府的最大不同之一就是往往要承擔政府和企業(yè)不能也不愿承擔的風險,通過反復實踐摸索出解決社會問題的創(chuàng)新路徑??v觀國內公益機構,創(chuàng)新性有限,項目求穩(wěn)居多,雖然這其中有資金有限、外部壓力等因素,但“試錯”是公益機構的使命之一,一味追求短期的影響力會讓公益機構失去存在的價值。北京永真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周惟彥接受《公益時報》采訪時曾說:“相比公募基金會,非公募基金會本就應該發(fā)揮創(chuàng)新的功能,承擔更多的風險,勇于超前的嘗試和實驗?!?/p> Q3:你們?yōu)槭裁床煌顿Y于對抗氣候變化? A:這是可以依靠市場來解決的問題。基金會的工作專注于利用農業(yè)的創(chuàng)新技術幫助發(fā)展中國家的貧困人群應對氣候變化已經和即將帶來的種種挑戰(zhàn),幫助他們擺脫貧困和饑餓。 在這一問題上,蓋茨夫婦再次闡明了基金會的職責——專注于市場和政府不能解決的問題。中國農業(yè)大學教授、小云助貧中心發(fā)起人李小云曾表示,公益就是要彌補政府和市場的缺陷。類似對抗氣候變化的全球性問題,政府和市場應是主力軍,前者應資助基礎研究并制定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激勵措施,后者應將前者資助的研究成果轉化為產品。而公益機構在其中的作用則是以創(chuàng)新手段幫助已經遭受氣候變化影響的貧困人群擺脫困境。 Q4:你們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于他人的文化之上嗎? A:認為自己比受資助者懂的更多的心態(tài)會讓慈善家們的工作成效大打折扣。我們通過資助當地最具專業(yè)經驗的合作伙伴來幫助那些最需要幫助的人,并確保實施者有最大空間發(fā)揮他們的潛力和專長。我們無意于為他人做出選擇,而是致力于讓人們有知識和能力來為自己做出最好的選擇。 比爾·蓋茨認為這個問題實際上引發(fā)了一個更深層次的討論,即公益機構是否真正了解受助者的需求?梅琳達也表示,從蓋茨基金會多年的經驗來看,站在受助人角度上傾聽和理解他們的需求,不僅僅是在價值觀上體現(xiàn)對受助人的尊重,更能夠讓公益項目取得更大成效。瑪麗斯特普中國項目主管王龍璽就曾指出:“我們時常會看到目標人群在‘救助’過程中主體性的缺失,弱勢群體只能被動接受安排——非殘障群體決定著殘障群體的事務,成年人決定著青少年的事務,男人決定著女人的事務?!边@意味著,許多公益項目從設計上只從捐贈人的動機出發(fā),沒有挖掘受助人的真正需求,其承擔解決社會問題的使命也便無從談起。 Q5:挽救兒童生命會導致人口過剩嗎? A:歷史數據告訴我們,兒童死亡率增高時,出生率也會增高。而當更多孩子能夠生存,父母就會傾向于少生孩子。 公益機構經常會遭受意想不到的非議,蓋茨夫婦用這個問題的答案完美地回應了質疑,也說明了一個公益項目背后所需的嚴密邏輯和它能產生的巨大社會影響力。已故知名統(tǒng)計學家漢斯·羅斯林教授的研究成果顯示,當有足夠多的兒童能活過5歲,并且母親們可以自行決定是否生育和何時生育的時候,人口數量便不會上漲,反而下降。在人類歷史上,多個國家都先后驗證了這個趨勢。而當一個國家有足夠多的兒童活下來,就會出現(xiàn)這一代人的數量相對龐大,家庭們就會主動控制下一代的人口數量。最終,這個國家就會擁有一批相對充足的勞動力發(fā)展經濟,而受撫養(yǎng)者相對較少(年長和年幼人群),這是一個國家經濟快速發(fā)展的最佳時機,這也正是經濟學家口中所說的“人口紅利”。 Q6:特朗普總統(tǒng)的政策對基金會的工作有著怎樣的影響? A:最大的影響是提議在對外援助上的大幅削減,更廣義地說,“美國優(yōu)先”的世界觀讓我(比爾·蓋茨)感到擔憂。我認為,歷史已經證明,相比起退出國際事務,與世界緊密銜接更能讓每個人受益,包括美國人自己。對于每屆政府的政策,我們都有認同和不認同之處,但我們仍需要與政府合作,取得盡可能多的政策性支持,以保障全球最貧困人群的利益。 非政府組織,作為介于政府與公眾之間的重要力量,具備著一項重要功能——反映公眾的利益需求,為政府有關部門公共決策提供參考和咨詢,影響公共政策制定。在我國,此前影響公共政策制定較多的為環(huán)保領域的社會組織。而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動社會治理中心向基層下移”,強調要“發(fā)揮社會組織作用”,這為廣大的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政策制定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Q7:你們?yōu)槭裁匆推髽I(yè)合作? A:健康和農業(yè)領域的創(chuàng)新使世界上富裕地區(qū)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我們認為窮困人群也應同樣從其中受益。這些創(chuàng)新往往來自于私營部門,但企業(yè)的投資需要回報,這意味著他們?yōu)槿蜃钬毨巳航鉀Q問題的動力很小。我們試圖改變這個局面,鼓勵企業(yè)聚焦一部分知識和技術在貧困人群的問題上,但與此同時不會一直虧本。 公益與商業(yè)的結合是時下國內公益領域討論的熱點。企業(yè)社會責任、影響力投資、社會企業(yè),這些在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看來,都是商業(yè)向“左”的靠攏。而蓋茨基金會的做法則是讓私營部門看到在貧困人群市場獲取利潤的可能,以使企業(yè)針對社會問題研發(fā)創(chuàng)新,并轉化為市場產品。 Q8:你們有如此大的影響力,這公平嗎? A:我們的確擁有很多財富,也的確可以利用這些財富影響很多決定。我們希望不遺余力地發(fā)揮影響力,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讓世界變得更加公平。 慈善在某種意義上是企業(yè)家對于自身財富和影響力的理解和智慧。蓋茨基金會的最大捐贈人、“股神”巴菲特就曾這樣說道:“慈善已經不僅僅是慈善,也是財富管理的方法?!?016年7月,《福布斯》一篇文章認為,中西方慈善鴻溝或源自企業(yè)家對待財富的態(tài)度存在巨大差異?!拔鞣酱蠖鄶灯髽I(yè)家自認是財富的管理者,而中國企業(yè)家將自己視為財富的主人或所有者。中國企業(yè)家需重新思考對待財富的理念,還需要發(fā)展家族慈善文化。” Q9:你們意見不一致的時候如何處理? A:我們有共同的價值觀,在大事上方向一致,在戰(zhàn)術上偶有分歧,也總會關起門來討論和解決這些分歧。我們互相欣賞和尊重對方的興趣和能力,發(fā)現(xiàn)和學習對方的優(yōu)點。無論在家庭還是工作上,我們都是很好的伙伴。 作為公益機構的領導層,擁有高度一致的價值觀和使命感是毋容置疑的。但隨著機構和外部環(huán)境的發(fā)展和變化,公益機構應該定期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戰(zhàn)略規(guī)劃,制定具體的實現(xiàn)策略。在這其中,理事會應該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但正如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評價中國基金會這一類機構時所說,其理事會工作提升的空間還很大。 Q10:你們?yōu)槭裁淳璩鲎约旱呢敻??這對你們有什么好處? A:首先,我們所做的工作很有意義。我們從小生長的家庭教育我們要回報社會,這是我們的責任。其次,我們從這份工作中學習新知,樂此不疲。 這最后一問仍然是對富人階層財富觀的拷問,也應該是每一個以慈善之名參與社會事務的財富擁有者時刻銘記在心的問題。也許梅琳達·蓋茨的回答更能讓我們一窺蓋茨夫婦的內心世界:“我們各自生長的家庭都懷著這樣的信念,要讓世界變得比你發(fā)現(xiàn)它時更美好。也許20年前我們會對財富做出不同的選擇,但我們如果選擇了另一種生活的話,我們也不會成為現(xiàn)在的我們。這正是我們當初希望成為的樣子?!?/p> (文中所有作答節(jié)選自蓋茨夫婦2018年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