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文梅 劉志峰,男,1976年出生,武漢大學法學學士、英國ABERDEEN大學經(jīng)濟學碩士、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現(xiàn)任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以下簡稱“仁愛”)秘書長。從一個金融界專業(yè)人士轉型成為一名專職的公益人,跨度可謂不小。這背后,劉志峰經(jīng)歷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2017年9月6日,《公益時報》記者和劉志峰約在了北京東四環(huán)外的一家咖啡館里。 劉志峰中等身材,敦敦實實,穿著件印有“仁愛”標識的白色T恤,笑起來總有些掩飾不住的羞澀內斂。跟他交流還真得足夠耐心——基本上你問一句,他說半句,還是那種零星不完整的短句子。 問題不在于他不善言談,而是他有意在“收”,謙遜自知——他覺得這就是“仁愛”的風格。問得多了,他會下意識地摸一下后腦勺,一樂,說:“我們山東人,直,這話我得想想怎么說?!?/p> 劉志峰告訴《公益時報》記者:當年在金融行業(yè)工作,可以說是長年在高強度的壓力下打拼。2009那年,不堪重負的劉志峰終于感到身心俱疲。也正是在那時,他開始問自己——“擁有財富就等于成功”還要付出多少代價?這樣的追求最終能為自己的人生留下些什么?劉志峰坦承,那段時間自己的狀態(tài)已經(jīng)糟糕到“基本上每天一到下午的時候,人就變得昏昏沉沉,開始陷入混沌不清醒?!?/p> 一個偶然的機會,劉志峰多年的一個朋友帶他參加了“仁愛”的周年慶典活動。在觀看演出的過程中,劉志峰眼淚稀里嘩啦地往下流。這是他生平第一次接觸公益機構。從那以后,劉志峰就成了“仁愛”的一名志愿者。 在“仁愛”的團隊里,大家有一個共識:“承擔越多,成長越快”。最初,劉志峰主要做活動策劃和一些輔助管理的工作,隨著他在“仁愛”的承擔越來越多,2016年10月,“仁愛”理事會把“秘書長”的擔子交到了他手上。 起初他有些躊躇。畢竟基金會的盤子不小,代表著基金會同仁和眾多志愿者的信任,自己究竟有沒有足夠的信心接手做。而且一旦接手的話就是全職投入,其他的工作要全部放下…… “那時我只是猶豫了一下,但最終很快就決定了:干!”劉志峰告訴《公益時報》記者。 按下錄音鍵正式采訪之前,劉志峰再三表達了同一個意思:雖然他是“仁愛”秘書長,但“仁愛”的慈善事業(yè)是在學誠法師指導下,理事長的領導下,理事們和全體志愿者們共同努力推動發(fā)展的,他只是團隊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一個窗口而已,要說“成績”,也該屬于大家。 采訪快結束時,劉志峰說現(xiàn)在的自己很快樂,很輕松,生活簡單平靜,“仁愛”讓他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價值和意義。 “仁愛” 讓我覓得真正的快樂 《公益時報》:你從企業(yè)圈轉型做公益,從心理層面來說整個過程有沒有“坎”?邁過這個坎的難度大不大? 劉志峰:遇到“仁愛”之前我的生活理念很簡單,就是掙錢,做事業(yè),那個時候會認為有錢就代表一個人的人生很成功。 我第一次參加“仁愛心?!薄胺钪唷被顒拥臅r候,頭幾次其實是失敗的,因為我沒有辦法突破自己,我放不下。記得那時候是去北京朝外大街那一帶去“奉粥”,那邊有很多CBD和高檔寫字樓,我有很多朋友都在那里上班,每次“奉粥”的時候我都不好意思,就怕碰見熟人和朋友。于是每次“奉粥”的時候,我都跑到后面去打粥,把自己藏起來,那時候內心里面還是非常糾結的。 《公益時報》:現(xiàn)在回頭想,你覺得那個時候你之所以放不下的原因是什么? 劉志峰:原因在于之前的生活留給我的烙印太根深蒂固了,負累太重了。因為那個時候就是一個純粹的商業(yè)人士,每天穿梭在企業(yè),天天出差、看項目、應酬。慢慢地自己才發(fā)現(xiàn),原來的那種生活它是戴著一個面具的,它不真實,人真的是越走越重。 慢慢地,我開始嘗試著放下自己、突破自己。在“仁愛”這個團隊里面,看著周邊的同事都是怎么做的,包括法師對我的影響和教導,我才有了一些進步。走到現(xiàn)在,“仁愛”的慈善之路讓我越走越輕,越走越快樂。 “仁愛”初衷在于慈善啟蒙和心靈成長 《公益時報》:仁愛的公益項目涉及領域非常廣泛,基金會對公益有怎樣的期待? 劉志峰:“仁愛”和一般基金會的不同之處就在于:一般的基金會首先要在保證公益資金運作順暢的前提下開展工作。“仁愛”從一開始的定位就不是以公益資金運作為主導方向的,我們的方向是去搭建一個心靈慈善的“善行實踐平臺”。 “仁愛”打造的這個“善行實踐平臺”特點就是低門檻、易參與,能夠使大量的社會公眾很容易地參與到慈善活動中,從而推動慈善文化的傳播和公益社會的創(chuàng)建。如果單純的一味強調捐錢,那對一個人善心的啟發(fā)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如果沒有親身參與,他對慈善的理解也不夠;只有親身參與了,他對慈善的理解才會加深,才會真正體驗到慈善公益的快樂。當越來越多的普通人都愿意并且樂于參與到公益活動中來,慈善文化的傳播效果也絕對不一樣。 基金會做這么多年下來,信任你的人越多,善款也就越來越多?,F(xiàn)在我們想對捐款人的信息做匯總和維護都很困難,為什么呢,因為很多捐款是匿名的,沒有留下姓名和聯(lián)系方式,你根本不知道是誰捐的。 《公益時報》:“仁愛”的公益項目設計各有特點,受益群體也是大相徑庭。從項目設計的初衷而言,你們都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慮?操作性強不強? 劉志峰:這個問題其實也是我們“仁愛”公益項目創(chuàng)立的核心所在。我們設計的每一個項目,都是希望所有的參與者能夠得到內心的啟發(fā)與觸動、得到心靈的智慧和成長,只有他自己的心靈得到滋養(yǎng)和成長了,他才有持續(xù)的熱情和信心將慈善公益活動堅持下去。 2006年基金會剛創(chuàng)立的時候,到底該做哪些公益項目,大家的說法不一。當時學誠法師就提出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比如“心?!钡摹胺钪唷被顒泳褪撬岢l(fā)起的,主題是為陌生人奉上一碗“愛心粥”。一開始的時候,大家討論都覺得這個想法不可行,還有人說“這都什么時代了,誰還缺你那一碗粥???”盡管如此,學誠法師還是建議我們不妨去試一試,結果這一試就是10余年,現(xiàn)在“心棧奉粥”這個活動的影響力已經(jīng)覆蓋到了全國,這也是當初我們所未曾預料到的。 “奉粥”的方式有很多種,我們要求是統(tǒng)一著裝,在每個細節(jié)方面都有一致的語言、動作以及注意事項。我們要求奉粥者30度鞠躬,雙手奉上,并且要給路人送上一句祝福的話:“祝您一天好心情!請喝一碗愛心粥?!?/p> 看似這樣幾個簡單的動作,對一般人來說卻是很難做到的一件事。因為在“奉粥”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反應、不同的境界。有的人會欣然接受、有的人會斷然拒絕,有的人還會冷漠地斥責甚至語言攻擊。 在這種情況下,該怎樣去面對?這個過程對一個人內心的觸動也是非常大的。我們志愿者當中的很多人,第一次“奉粥”結束以后,都在那兒哭得“嗚嗚”的,因為他感覺到自己封閉多年的內心在那一瞬間被打開了。 志愿者讓“仁愛”之花遍布天下 《公益時報》:“仁愛”成立11年來,發(fā)展速度和規(guī)模有目共睹。較之其他慈善公益機構,你們的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劉志峰:我們的優(yōu)勢就在于志愿者隊伍。現(xiàn)在每年我們全國范圍內的志愿者參與人次達到幾十萬,公益項目已經(jīng)有14個,每個項目本身也有很多的發(fā)展延伸,像我們的“心棧”現(xiàn)在全國有48個,啟明書院已經(jīng)有100多家,環(huán)保站也有40余家。 從志愿者管理體系來講,目前我們采用的是“核心帶骨干、骨干帶普通”這樣分層帶動管理的模式,就是要一層層地傳幫帶。 后續(xù)我們認為需要加強的就是對志愿者進行系統(tǒng)持續(xù)的培訓。“通識培訓”是針對剛剛接觸基金會或接觸時間不長的普通志愿者的必修課;對骨干志愿者,我們有心靈成長分享會;對核心成員,有集中的核心理念培訓班。 下一步我們可能要考慮成立“仁愛培訓學院”,對志愿者的培訓形成課件化,由專業(yè)的講師團進行授課講解,讓我們的志愿者隊伍整體素質和能力再上一個臺階。 最近我們的“仁愛志愿者APP”已經(jīng)開發(fā)完成,這將更便于志愿者注冊、登記、軌跡記錄,有助于“仁愛”志愿者隊伍的體系化、規(guī)范化管理。 仁愛“公益創(chuàng)新”首推“安寧療護” 《公益時報》:近幾年“公益創(chuàng)新”的概念在業(yè)界討論得比較廣泛?!叭蕫邸痹诠鎰?chuàng)新方面有沒有具體動作? 劉志峰:“仁愛”也在一直關注公益創(chuàng)新,但無論何種創(chuàng)新,我們都會圍繞著“仁愛”的核心理念“心靈慈善、感恩慈善、人人慈善、時時慈善、補位慈善”等這幾個方面來展開。 現(xiàn)在我們99公益日參與的,正在大力推廣的“安寧療護”就屬于公益創(chuàng)新,這個項目的概念在國內是比較新的,我們介入也是比較早的。 仁愛“安寧療護”項目設立于2015年,正式進入病房是在2016年底。中間這段時間一直在做大量的培訓和外圍的工作。“安寧療護”既要有志愿者的參與,又要有醫(yī)護人員的參與,還要有靈性關懷師的參與,它是一個綜合性的工作。目前,“仁愛”的志愿者已經(jīng)進入到了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首鋼醫(yī)院安寧療護中心,對病人進行陪護。 “安寧療護”的核心不在于你有多少技巧,而在于你有沒有真正的愛心。在首鋼醫(yī)院,我們的一個志愿者陪護一位癌癥晚期的老人,這位老人平時就非常內向沉默,和他自己的家人都很少交流,表達內心世界的唯一方式就是寫日記。但這位老人跟我們志愿者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我們志愿者成為老人家“新交的老朋友”。 在陪伴老人的過程中,他給志愿者講述自己年輕時的經(jīng)歷和故事,很多事情是他的子女都從未聽說過和知道的。我們的志愿者送給老人一個代表著美好祝福的金剛結,老人歡喜地收下了。彌留之際,老人看到前去探望的志愿者,雖然已經(jīng)無法交流了,但看得出他特別感動和開心。一直到最后離世時,老人手里還緊緊地攥著我們志愿者送給他的那個金剛結。 這個項目將是我們“仁愛”未來公益運作的一個重點項目,我們還成立了“安寧療護發(fā)展支持計劃”,來推動整個行業(yè)的發(fā)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