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日,有媒體報道家住江蘇省宿遷市區(qū)的劉先生到一個朋友家玩。朋友家8歲的孩子鬧著要玩游戲,劉先生就把自己的手機給了孩子,可是讓他沒想到的是,孩子無意中從微信端口的騰訊公益將17000元“誤捐”給中國扶貧基金會公益項目,劉先生曾稱早已設置支付密碼,成功支付純屬“誤捐”。此事件經媒體報道,引發(fā)公眾熱議。 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微信支付為網民提供了方便,出門只帶一部綁定銀行卡的手機就可以解決日常的衣食住行。在此基礎上,微信免密支付則使支付過程更加方便快捷,更加提高了用戶體驗。作為近幾年興起的互聯(lián)網籌款,拉近了公益與普通公民的距離,而騰訊公益駐扎微信紅包,也為網民參與公益提供了便利,提高了人們的生活品質。 據媒體驗證,免密支付和有密支付均可設置選擇,免密支付可以設定每次支付的相應資金上限,有密支付可以設置為無論支付金額大小均需輸入密碼。跟據不同人的支付習慣,會對自己的手機進行設置,有些人的微信騰訊公益捐贈雖無需輸入密碼,但會存在輸入短信驗證碼的形式;有些則是首次支付需輸入密碼,二次支付無需輸入支付密碼。 北京兆實律師事務所律師繩欣輝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根據規(guī)定,只要是正常進入捐助平臺進行了捐款操作就視為同意對該項目進行捐贈,雙方形成贈與合同關系。該行為就應受合同法調整。公益捐贈或救災捐贈具有很強的目的性,根據合同法規(guī)定,贈與人不享有撤銷權,除非有撤銷的法定事由存在?!?/p> 雖然網絡上的大部分網友把關注點放在微信免密支付上,認為公益捐贈設置為免密碼支付,在微信看來,是為了鼓勵用戶更好地參與到指尖公益中。但真正熱衷公益的人,并不會因為需要填入支付密碼就放棄捐贈。而且,保障用戶資金的安全,保障他們憑密碼支付的權利,給他們一個思考時間,讓公益捐贈真正成為內心的自愿,顯然更有意義。同時免密支付會被犯罪分子利用,造成錢財被誤劃、被盜竊等風險。但也有部分網友認為,既然手機存在財產安全的問題,就不應該隨意給小孩或無主觀意識的人來玩弄。 就此話題,《公益時報》聯(lián)合鳳凰公益、問卷網推出本期“益調查”——手滑誤捐,公益組織是否應該退?調查自2017年6月9日至6月12日,共1041名網友參與。調查結果顯示,對于“8歲孩子誤捐17000元被退回”,46%的網友表示主要責任在于微信免密支付,容易造成誤捐,不但給誤捐者造成困擾,也為公益組織增添麻煩;23%的網友認為主要責任在于當事人本身,明知自己的手機綁定銀行卡,仍將手機給未成年的孩子玩耍,所產生的后果不應該讓其他組織承擔;31%的網友則覺得雙方都存在責任。 對于類似的非自愿捐贈,約69%的網友表示只要是非自愿捐贈,公益組織都應該退;僅13%的網友認為不應退,應該尊重公益與法律的嚴肅性。 關于互聯(lián)網捐款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56%的網友認為應該強化捐贈過程中的提示和保護義務,最大限度堵塞漏洞,減少捐贈誤操作的可能,如捐贈平臺改進捐贈措施,設置支付提示信息、支付密碼驗證限制和單筆捐款額度限制等;37%的網友表示應該完善規(guī)則,設計相應的“容錯”制度,如允許有限度的捐贈“后悔權”。 ■ 本報記者 王心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