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shù)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09版:封面報道
   第10版:新聞
   第11版:新聞
   第12版:專題
   第13版:專題
   第14版:社會創(chuàng)新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公益第一訪談
改善公益行業(yè)之根在于文化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shù)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09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新聞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專題

第14版
社會創(chuàng)新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公益第一訪談

新聞內容
2017年05月30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改善公益行業(yè)之根在于文化
——與敦和基金會副秘書長孫春苗談資助之術

    基金會設立的“竹林計劃”旨在支持青年學術人才開展慈善理論與實踐研究,進一步完善慈善研究領域的行業(yè)生態(tài)。

    本月初,浙江敦和慈善基金會(以下簡稱“敦和基金會”)剛剛迎來五周歲生日。與其一貫以來的氣質和所倡導的傳統(tǒng)文化一脈相承的是,成立五年,敦和基金會沒有搞慶典,而是低調地做了一場交流會,聽聽專家講批評與建議。

    也正是通過這場交流會,我們才看到了敦和基金會這五年來的資助成績單——截至今年4月30日,共資助項目370個,資助金額達3.472億元。其中國學傳承項目71個,慈善文化項目27個,公益支持項目272個。

    從這份成績單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敦和基金會過去的資助項目中,公益支持類占了大多數(shù)。但在未來的發(fā)展方向上,敦和基金會將聚焦于國學傳承領域。那么,其新的資助戰(zhàn)略會有哪些不同?為此,本報記者專訪了敦和基金會副秘書長孫春苗,請她談談敦和的資助之術。

    《公益時報》:敦和基金會將捐贈方向聚焦在國學傳承,公益支持方面會少嗎?

    孫春苗:敦和基金會的捐贈方向,以國學傳承為中心,同時兼顧慈善文化、公益支持。之前在公益支持上的項目比較多,以后會逐步進行項目布局方面的調整,圍繞國學傳承進行深耕。

    我們之前的三百多個項目中,有兩百多個是公益支持方向,這個情況實屬正常。因為機構的戰(zhàn)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斷探索、沉淀、發(fā)展中逐步確定。敦和基金會成立后的前兩年,我們以學習、探索為主。到2015年,才確定了戰(zhàn)略規(guī)劃,明確提出了“尊道貴德”的價值觀,以及“弘揚中華文化 促進人類和諧”的使命,持續(xù)資助國學傳承、慈善文化、公益支持三大領域。

    前兩三年,我們的工作思路比較開放和多元,所以從報表上看到的項目數(shù)量和資助金額,都是以公益支持項目居多。戰(zhàn)略確定后,秘書處要逐漸做一些項目布局上的調整,但這不代表我們就此放棄做公益支持了,只是資助方式有了一些改變——今后,我們的公益支持不再是很多單個項目的簡單疊加,而是以系統(tǒng)性資助為主,希望為公益行業(yè)做一些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tài)系統(tǒng)性改善。這是我們在公益支持方面將來調整的方向。

    曾經,我們也一度面向社會公開招募項目,尤其是在剛開始摸索國學傳承項目的時候。但在此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些問題,比如項目的低水平重復建設等。這也啟發(fā)了我們,要想真正把項目做好,資助型基金會必須有自己的核心理念。

    以前我們可能扮演著媒人的角色,有機構來申請項目,我們覺得大致符合條件就進行資助。現(xiàn)在則可能更多地扮演獵人的角色,即主動尋找合作伙伴,這更考驗項目官員的能力、眼界和判斷力。

    《公益時報》:你們選擇資助項目的原則是什么?

    孫春苗:首先是符合我們的整體戰(zhàn)略、資助策略和具體的資助方向。

    比如在國學傳承方面,我們有四個方向——探源性挖掘,傳播性弘揚,原創(chuàng)性研究,以及體悟性實踐。在這個范圍內再擇優(yōu)選擇。

    公益支持方向,一方面要支持基礎建設,比如中國非公募基金會發(fā)展論壇(已更名為中國基金會發(fā)展論壇)、公益籌款人聯(lián)盟等行業(yè)性組織。這種行業(yè)性工作目前來看可能很難向公眾去籌款,我們作為非公募基金會,在現(xiàn)階段可以發(fā)揮相應的支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考慮項目的示范和引領作用,比如“公益優(yōu)才計劃”,通過某些領域的樞紐型機構分別對應地去資助草根公益組織的籌資和傳播人才。

    慈善文化方向,希望將國學傳承和公益支持相結合,避免二者之間的割裂。去年敦和基金會在深圳慈展會上舉辦了中國慈善文化論壇,今年該活動預計將在中華慈善日(9月5日)在杭州再次舉辦,希望引起大家對慈善文化的關心、思考。

    通過項目調研、規(guī)劃與實踐落地,我們發(fā)現(xiàn)其實只要做好引導,慈善文化值得研究的問題有很多,只是一些學者沒有意識到這方面。比如我們的品牌項目“竹林計劃”,就是面向公益慈善領域專注于研究的青年學人,特別強調了其中三分之一名額要與公益慈善文化有關。希望通過這樣的引導,能收獲更多更好的關于慈善文化的研究。

    資助方式上,我們將注重以項目群的形式來實行,減少單個項目的數(shù)量。當然,我們也會給創(chuàng)新項目留有空間。如果項目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突破和示范效應,我們也樂于資助。作為資助方對項目的要求,我們希望合作機構富有誠信,比如不要拿一個項目去向多家申請、做到財務透明、對捐方和受益人負責等,這是底線。

    敦和基金會正在執(zhí)行的項目約70個,而我們項目人員只有7位,因而工作量很大。未來希望能夠調整項目數(shù)量,提高項目質量,讓每位項目官員能夠在三個資助領域分別進行深耕,從而推出精品項目。

    《公益時報》:在直接把錢給機構和教它把錢用好之外,這其中會不會加入更多引導和支持?

    孫春苗:與其說“引導”,不如說與合作伙伴共同成長更為合適。敦和基金會成立也只有五年,我們的很多合作伙伴的歷史比我們更久,在項目實操方面的經驗可能比我們更豐富,我們還要向他們學習。

    至于怎樣支持,我認為,我們還是要和合作伙伴一起厘清真正的社會問題,并充分了解被資助機構有什么訴求和需要。當然,我們希望不只是簡單的順應需求,而是能夠在此基礎上,努力做一些有前瞻性的工作,幫助伙伴更好地成長、走更長遠的道路。若干年后,當我們回頭再看當時的工作,大家都覺得沒有浪費時間和資金。

    《公益時報》:敦和基金會怎樣衡量資助的效果?

    孫春苗:做傳統(tǒng)文化項目是很難衡量資助成效的,相比之下,公益支持項目會還好一些。因而,我們也十分重視項目評估,主要是分為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外請專家志愿者和第三方評估,比如去年開始,“優(yōu)才計劃”請上海映綠公益事業(yè)發(fā)展中心做了一年的跟蹤評估;第二,要求項目官員對所資助的項目有充分的了解和效益判斷,做到動態(tài)的監(jiān)測管理;第三,希望合作伙伴也能夠對資質的項目執(zhí)行做自我評估;第四,在機構內部設立總體協(xié)調性質的研發(fā)崗位,其崗位的職責就包括了項目評估。不能只有項目官員自己做項目、自己評估,內部也需要有其他的聲音和平衡。

    《公益時報》:公益行業(yè)做支持、資助的機構也有一些,有沒有借鑒的目標?

    孫春苗:做行業(yè)支持的機構,總體來看并不太多,我們與他們有很好的交往和互動,但也不是說一定向要哪家機構看齊,因為敦和基金會以文化領域尤其是偏國學傳承的資助為核心方向,幾乎沒有現(xiàn)成路徑和經驗可以借鑒。

    但在工具層面,比如數(shù)據(jù)系統(tǒng)、傳播、機構管理等,一些機構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比如敦和基金會作為中國資助者圓桌論壇的發(fā)起機構,經常跟同行一起,邊建設、邊學習。中國資助者圓桌論壇曾經專門圍繞是否開啟“慈善文化”資助領域,為我們做了一次私董會,提了很多建設性意見。

    還有公益籌款人聯(lián)盟,我們也是發(fā)起機構。雖然敦和自己不籌款,但不代表我們不重視這個領域。我們認為,如果能把大家聯(lián)動起來,探討一些籌款的經驗、案例、倫理、規(guī)則等,會對公益行業(yè)有很大的整體推動作用。我們也提出了建議:國內其實有很多優(yōu)秀的籌款案例,大家在向外求索的同時,也可以把視角投向內部,國際經驗不一定完全適合國內,我們要樹立中國公益行業(yè)的價值自信和文化自信,并采取相應的實際行動。

    《公益時報》:公益領域的中西方文化確實也比較割裂。

    孫春苗:我們觀察公益行業(yè)有三個割裂。

    一是中西割裂,西方的很多理論硬生生地搬過來,不是理論不好,是可能水土不服。

    二是傳統(tǒng)和當代的割裂,我們的先祖留給我們很多富有價值的經驗,很多藏在歷史文化和日常生活當中,只是沒有這么系統(tǒng)地呈現(xiàn)。我們希望把這方面做一些梳理,轉換成現(xiàn)在公益人可以理解的理念。

    還有一種是公益和文化的割裂,公益行業(yè)內大家都在講工具理性,缺少價值理性。比如有非常多的工具、表格、籌款、財務的培訓,但支撐其的理念到底是什么?我們還是要強調對公益慈善的認知、理念、動機。

    關于如何解決這三個割裂,敦和基金會在去年的中國慈善文化論壇上拋出了一些相關的議題,希望與公益慈善行業(yè)、合作伙伴、專家學者們一起探討。另外在“竹林計劃”等慈善文化項目中,也積極鼓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

    ■ 本報記者 王會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