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如果你是一名志愿者,想知道身邊有哪些公益組織,你會怎么做? 如果你在公益組織上班,想讓附近的人更方便地找到你,有什么好辦法? 如果你熱愛公益,想了解某地公益行業(yè)發(fā)展情況,哪種途徑最簡便? 在科技如此發(fā)達的時代,這些都不是問題! 不久前,一款名叫“附近的NGO”的微信小程序悄然上線。通過這個小程序,你可以查詢附近有哪些公益組織,也可以自主發(fā)布公益組織的位置信息。發(fā)布4個小時后,有100多家機構上線;發(fā)布三天后,已有將近1000家機構上線。 其實,除了這款最新的微信小程序,很多機構和公益組織都開發(fā)或嘗試做過類似的“公益地圖”,其不僅能夠將公益事業(yè)的參與者便捷地聯接起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區(qū)域內公益行業(yè)的發(fā)展。 正如“附近的NGO”小程序的開發(fā)者、北京極益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極益科技)創(chuàng)始人張軍宏所說:“小程序的上線,讓公益變得更有趣的同時,也讓公益人彼此聯結更緊密,讓公益和社會聯結更緊密。從附近的NGO出發(fā),我們將迎來新的時代?!?/p>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公益地圖 在微信“發(fā)現”功能中找到“小程序”,搜索“附近的NGO”,就能進入小程序頁面,跟其他地圖類似,頁面上有一個綠色的圓點,表示你當前所在位置,而上面一個個紅色的點,就表示附近的公益組織。點擊這些小紅點,就會出現公益組織的名字,包括地址、電話以及機構的簡介等信息。 當你到達某個地方后,就可以通過這個小程序看一看周邊有哪些公益組織,通過公開的聯系方式和他們取得聯系,如果感興趣還可以去參觀、拜訪。此外,你還可以通過小紅點的密集程度直觀地了解當地公益行業(yè)大體的發(fā)展水平。 當然,作為一個完全開放的平臺,公益組織也可以提交自家機構的信息,流程也非常簡便。點擊頁面底部“我的提交”,進入輸入頁面。發(fā)布之后,機構信息就會在公益地圖上顯示出來,方便附近的人發(fā)現你。 與開發(fā)一款APP或其他應用相比,微信小程序相對簡單,操作和使用也很方便,不存在適配的問題,也不占手機內存,而其最突出的一個優(yōu)勢就是可以轉發(fā)、分享。 張軍宏表示,今后還將開發(fā)互動功能,讓用戶可以在這款小程序上和附近的公益伙伴進行互動,進而一起參加附近的公益活動。 談起為何會做這樣一款小程序,張軍宏表示:“我去深圳參加慈展會,包括去外地出差的時候,總想和當地的公益組織進行交流,我想知道他們在哪兒,但是又找不到。微信小程序剛剛上線的時候,我們都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我就想能不能做這樣一個產品,這樣的話當我到某個地方后,通過它就能知道當地有什么公益組織,方便和他們進行聯系。” 更多公益地圖模式 據記者了解,去年年底,廣州市將打造“15分鐘社區(qū)步行生活圈”列入了城市規(guī)劃。在今年1月初舉行的主題為“社區(qū)組織和社區(qū)實驗”的第二屆廣州社會組織研究年會上,廣州社會組織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千禾社區(qū)基金會副理事長朱健剛提出,設計社會組織分布GPS地圖和“15分鐘社區(qū)步行生活圈”規(guī)劃結合起來。 也就是說,利用GPS技術,挖掘出社會組織分布稀疏、服務領域同質性較強的社區(qū),引導社區(qū)社會組織在數量、服務領域、服務對象更合理地布局,提高社會組織在社區(qū)中的密度,讓居民在家附近就可以輕松找到能為其服務的社會組織。 目前,這份理想中的GPS導航地圖還未正式上線,不過在佛山和上海等城市,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的案例。 2015年3月17日,佛山市2015年“嶺南社工宣傳周”系列活動啟動。當天,佛山市社會組織電子地圖(即公益地圖)也正式上線。據了解,該公益地圖是佛山市社會組織培育發(fā)展中心在佛山社會組織論壇的基礎上研發(fā)制作,目的是為準確掌握佛山市社會組織的總體情況和動態(tài)變化,有效整合社會組織資源,同時加強公眾認知以及彼此間的合作。 通過該地圖,市民可以查到佛山市所有在冊登記和備案的社會組織,且只需登錄佛山社會組織論壇,即可利用電子地圖功能搜索到周邊的社會組織。除可詳細瀏覽其名稱、電話、地址、簡介、服務方向、品牌項目、活動相冊、微信公眾號等信息外,用戶還可通過GPS定位實現駕車、公交和步行導航。而且,通過在線預約、留言、對話功能,用戶還可以方便地實現互動交流。 據了解,這一公益地圖今后還將增加手機端尤其是微信公眾平臺的全面支持,讓大部分操作能在手機上完成。 上海版的公益地圖功能基本與佛山版相同,不過推出的時間要晚一年多。2016年10月,上海啟動了萬家公益基地建設計劃,全面建設“公益之城”,借助公益基地,上海推出了自己的公益地圖。用戶可利用電子地圖功能搜索周邊的公益基地,除可瀏覽公益機構的名稱、電話、地址、簡介、服務方向、品牌項目、活動相冊、公益需求等信息外,也可通過GPS定位實現駕車、公交和步行導航。 相比而言,目前開發(fā)全國版的公益地圖的機構并不多,深圳市圖鷗公益事業(yè)發(fā)展中心是其中之一。該機構前身為NGO 2.0,成立于2009年5月,2014年8月正式注冊為民辦非企業(yè)單位。機構有一個公益地圖項目,定位為“國內公益組織的眾包式集中展示平臺和動態(tài)數據中心,公益組織和企業(yè)社會責任的信息對接平臺”。簡單來說,他們做的既是一個公益組織分布地圖,也是一個供公益組織和社會資源對接的平臺。 目前,已有2650家公益機構在此款公益地圖上注冊,通過這個地圖,公眾可以看到最新的公益活動,包括項目的最新動態(tài)以及相關機構的信息、聯系方式以及項目地址等。此外,通過該公益地圖我們還可以找到各地的公益組織。公益機構也可以進行注冊,提交自己機構的信息。 在該地圖上還可以按省進行查找,同時還可以進行關鍵詞搜索,比如點擊陜西省,就會出現上圖的頁面,方便用戶快速找到自己想要找的公益組織的類型,并且在地圖上標注出公益組織的大致位置。點擊圖中右側圖片,會出現具體的機構信息和聯系方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機構的信息可以分享到微博、微信、騰訊QQ等多個平臺。 公益地圖如何更有意義 “我特別希望有這樣一個產品,因為我每到一個地方都想知道周邊有哪些公益組織,想和他們溝通交流,但很難聯系上他們?!庇浾咄ㄟ^隨機采訪發(fā)現,公益行業(yè)從業(yè)者對于公益地圖的評價都很高,且希望有一款成熟好用的產品。 但對于目前一些公益地圖功能的單一性以及信息的不確定性,他們也表示了自己的擔憂,還以“附近的NGO”微信小程序為例: “這款公益地圖上顯示的不僅僅是公益組織,還有一些無用的信息甚至是廣告信息……” “做公眾倡導挺好的,但由于是開放的平臺,任何人都可以提交信息,沒有審核和授權,確實有點擔心……” “這款公益地圖的功能比較單一,如果能夠增加一鍵打電話或者一鍵導航、查詢等功能就更好了……” 而這,或許是公益行業(yè)從業(yè)者對公益地圖產品的態(tài)度或者期望。 “我們現在還探索這種模式的可行性,等確定可行之后就會召集擴充現有團隊。”作為一個從20年前就開始學習寫代碼、后又踏入公益圈的人,張軍宏對“附近的NGO”公益地圖的態(tài)度是“謹慎看好”,“因為它可以分享,使用比較簡單,在一定程度上和APP形成了互補關系,而且一般行業(yè)細分總會給特定的場景帶來更好的解決方案。最開始我們做這件事是因為它有趣,下一步要讓它變得有用。今后,公益組織、志愿者、捐贈人需要的就是我們要做的,我們會充分考慮他們的需求,逐步完善功能?!?/p> 那么,公益地圖的存在到底有多大意義?如果想要得到公益圈的認可,開發(fā)者應從哪些方面入手?就此,記者采訪了廣州社會組織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千禾社區(qū)基金會副理事長朱健剛。 他表示:“公益地圖能將社會組織的分布清晰地呈現出來,無論對于社會組織自身的傳播與對外交流、社會組織研究、政府服務管理、公眾了解和參與公益,都有價值,這是互聯網+公益的創(chuàng)新?!?/p> 對社會組織而言,當下用于展示的平臺和渠道越來越多。朱健剛認為,公益地圖需要更多地考慮能否利用自身優(yōu)勢,帶給這些不同類型、關注不同議題的社會組織在公眾傳播和社會資源整合上新的突破,使其有更強的便利性、有效性,真正能連結公眾,為更多人使用,而不再只是公益圈自己玩的工具?!?/p> 事實上,公眾對于公益地圖這樣的公益產品也有很大的期待。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長助理黃真平表示,新的事物沒有發(fā)展起來,可能是因為技術不成熟、模式不成熟,也可能是不符合公眾的期待。他說:“對于公益地圖的發(fā)起方來說,不管其是個人還是公益機構,最好以法人化的機制和那些與公眾接觸比較多的群體進行合作,比如百度地圖或高德地圖等能夠提供定位系統而且能夠獲得公眾信任的互聯網平臺,使彼此的信任疊加,彼此的商業(yè)模式互補,實現社會支持系統共享。這樣才能實現公眾參與起來方便、社會受益、發(fā)起機構也能得到適當回報的狀態(tài)?!?/p> ■ 本報記者 皮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