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視覺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09版:封面報道
   第10版:新聞
   第11版:年檢
   第12版:年檢
   第13版:專題
   第14版:專題
   第15版:社會創(chuàng)新
   第16版:公益第一訪談
公益組織在消除貧困方面大有可為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視覺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09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年檢

第12版
年檢

第13版
專題

第14版
專題

第15版
社會創(chuàng)新

第16版
公益第一訪談

新聞內容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專訪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劉文奎
公益組織在消除貧困方面大有可為

    今年10月17日是第24個國際消除貧困日,也是我國第三個扶貧日。從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中國已使8億人口擺脫了貧困,目前我國貧困人口約為5500萬。到2020年,我國將實現現有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的目標。在扶貧脫貧工作中,公益組織的角色越來越得到重視,為消除貧困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為中國扶貧公益領域規(guī)模最大的基金會,截至2015年年底,中國扶貧基金會累計募集資金和物資177.46億元,救助貧困地區(qū)和受災地區(qū)群眾總計2479.32萬人次。2016年,中國扶貧基金會籌款目標為3.58億元,截至目前已完成3.1億元,占年度籌款目標的87%。10月16日,中國扶貧基金會聯合多家平臺及媒體發(fā)起了2016年度“饑餓24小時”公益體驗活動,呼吁全社會關注貧困并幫助受饑餓困擾兒童籌集餐費。

    投身公益行業(yè)15年,擔任秘書長4年多時間,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劉文奎認為,。一方面,公益組織可以借助自身的資源和優(yōu)勢,發(fā)動更多人參與扶貧,彌補政府在扶貧工作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公益組織參與扶貧工作形式比較靈活,可以創(chuàng)造不同的扶貧機制,引進先進的項目管理、監(jiān)測以及評估經驗,使扶貧工作更有效率。日前,就公益組織參與扶貧工作的方式和特點、公益組織如何做好精準扶貧、“互聯網+”為扶貧工作帶來的機遇等問題,《公益時報》對劉文奎秘書長進行了專訪。

    從中介機構到創(chuàng)新平臺

    《公益時報》:中國扶貧基金會成立于1989年,到目前已有27年時間。在你看來,基金會的發(fā)展大致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劉文奎:如果用10年作為一個發(fā)展階段,中國扶貧基金會這27年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10年”,從1989年到1999年,這是基金會的創(chuàng)業(yè)階段。當時基金會沒有錢,資源也很少,是個沒有基金的基金會。10年間,我們前輩們白手起家,募款額從0逐漸增長到每年2000萬元左右,在貧困地區(qū)開展了很多項目。當時基金會主要是根據貧困地區(qū)的需求和自身掌握的資源對接項目。

    第二個“10年”,從1999年到2009年,這是基金會改革壯大的10年。這期間基金會做了一些改革,目標是學習國際上的社會組織,打破行政管理模式,采用市場化的方法募集扶貧資源。基金會的工作方法也從主要依靠領導資源,逐漸變成依靠項目和品牌,強調專業(yè)化管理。到2007年左右,基金會的籌款規(guī)?;拒S上了兩億元的臺階。特別是2008年,因為發(fā)生汶川地震,我們的籌款突破4億元。

    第三個“10年”,從2009年到現在,我們的籌款又躍上一個臺階,基本穩(wěn)定在3億到5億元的水平。隨著籌款能力的提升,基金會的工作重心發(fā)生了變化,從籌款導向慢慢變成需求導向。我們有能力根據貧困地區(qū)的需求去設計和開展項目。我們更注重通過創(chuàng)新解決問題,像電商扶貧項目、美麗鄉(xiāng)村項目都是大膽的嘗試,效果也很明顯。

    《公益時報》:你進入扶貧基金會已有15年時間,擔任秘書長也有4年多時間,這期間你對扶貧工作、對基金會的認識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劉文奎:觀念上的改變還是挺大的。最初,我認為扶貧基金會就是一個中介機構。這邊愛心人士捐了錢,我們把這筆錢拿過來原原本本交給需要幫助的人。當時覺得只要不是把錢貪污了或者浪費了,我們的工作就完成了。后來隨著對扶貧工作的認識不斷加深,我覺得我們還應該是一個服務機構。我們要為貧困地區(qū)服務,也要為捐贈人服務。這就要求我們更加專業(yè),要考慮怎么才能把錢花得更有效率?,F在我覺得我們的作用又不止于此?;饡粌H僅是一個服務機構,未來還應該是一個創(chuàng)新和資源整合的平臺。區(qū)別于商業(yè)機構,基金會可以整合很多資源,比如捐贈人資源、政府資源和市場資源等,我們可以用這些資源去進行創(chuàng)新和探索,用更有效的方法解決社會問題。

    圍繞致貧原因設計項目

    《公益時報》:造成貧困的原因有很多,這無形中為扶貧工作增加了難度。基金會如何確定扶貧工作的關注領域和項目的主要方向?

    劉文奎:確實,很多因素都能導致貧困。根據長期的扶貧工作實踐,我們總結出導致貧困的四大成因,我們也是根據致貧的原因來分析并確定項目的主要方向和領域。

    第一,人力資本問題。勞動能力低下、人力資本不足,會導致一些人無法得到足夠的就業(yè)機會,其收入自然也會很少。第二,健康問題。目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十分突出。第三,生產生活環(huán)境問題。一些地區(qū)自然條件比較差,基礎設施薄弱,導致生產生活條件也比較差。第四,因災致貧、因災返貧。地震、洪災、旱災等災害都會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很大影響。

    針對導致貧困的四大成因,我們實施了四大類項目,包括教育公平、衛(wèi)生健康、社區(qū)與生計發(fā)展項目以及人道救援。每類大的項目下面還有很多具體的品牌項目。比如教育公平項目下設有童伴計劃、愛心包裹、筑巢行動等;健康項目下設有母嬰平安120、愛加餐、頂梁柱計劃等;社區(qū)與生計發(fā)展項目下有小額信貸、溪橋工程、美麗鄉(xiāng)村等項目;在人道救援方面有緊急救援、過渡安置、災后重建等項目。我們會根據不同的貧困人群以及公益市場的接受度等對項目進行細分,便于社會參與,在執(zhí)行過程中也更有針對性。

    《公益時報》:精準扶貧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你覺得公益組織如何才能做到精準扶貧?

    劉文奎:精準扶貧有以下幾層含義:第一,扶貧對象精準,我們的目標群體就是貧困地區(qū)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第二,資源投入精準,在瞄準扶貧對象之后,針對他們面臨的貧困問題對癥下藥,比如增加收入、提高農民自身的能力等。還有一點就是要實現真脫貧、可持續(xù)脫貧。即使扶貧項目結束了,其效果也能持續(xù)下去。

    與政府相比,公益組織的資源投入沒有政府多,但是更加靈活。公益組織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項目,做得更深入、更細致,同時也能引入更多新的方法。這樣的“量力而行”同樣可以把精準扶貧做到位。當然,這也要求公益組織在設計項目時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精準扶貧。

    “互聯網+”提供新的思路

    《公益時報》:2014年年底,中國扶貧基金會在雅安啟動了“互聯網+扶貧”項目實踐,效果如何?

    劉文奎:我們從2014年開始利用電子商務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2015年年初,我們發(fā)起成立了社會企業(yè)(北京中和農道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簡稱“中和農道”),全面負責項目運營管理,并注冊共享品牌“善品公社”。簡單來說,“善品公社”的模式就是把農民組織起來,成立合作社,按我們的標準生產品質好的農產品。這樣就能夠解決農民生產中規(guī)模和效益的問題,也能夠解決農產品質量問題,破解農產品電商瓶頸,提高農民收入。今年3月份,“善品公社”第一個電商扶貧產品四川石棉的黃果柑成功上市,僅10天的時間就賣了17萬斤,銷售價格增加了約一倍,農民增收效果非常明顯。這充分說明“善品公社”電商扶貧模式是成立的,這個項目未來潛力還是很大的。

    《公益時報》:“互聯網+”為公益創(chuàng)新提供了很多可能,如何在創(chuàng)新的同時保證項目的可持續(xù)性?

    劉文奎:我們的創(chuàng)新項目在設計的時候會充分考慮公眾的需求。比如說善行者活動,我們的設計結合了大家對運動的熱情,大家可能本來就喜歡健身、喜歡徒步,那么我們就搭建這樣一個平臺,融入公益的主題,并且提供良好的服務和活動體驗。這樣一來大家就會記住這是扶貧基金會的項目,就會慢慢關注扶貧,甚至開始捐款,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去年和今年,善行者項目的籌款加起來有1000多萬元,直接幫助了很多貧困地區(qū)的孩子,解決了他們吃飯的問題。如果只是簡單地號召大家捐款,那很可能會成為大家的負擔,難以持續(xù)下去。所以我覺得項目在設計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公益的需求,還要考慮公眾的需求,要讓公眾感覺到自己在參與公益項目的過程中不僅幫助了別人,也收獲了健康和快樂。

    再比如我們的“饑餓24小時”公益活動。可能有人會說這種活動時間太短,挑戰(zhàn)的力度不大,很有可能流于形式。但我覺得這種方式很輕松,能吸引很多人關注和參與,進而了解活動的意義。雖然這個活動啟動時間不長,但去年通過社交媒體就有約2億人次參與,我覺得這個影響已經非常大了。公益組織通過這種方式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通過不同的項目達到不同的目標,所以不能簡單地說流于形式。當然,我們做得也不是十全十美,也希望大家多提意見。

    《公益時報》:對于基金會明年以及今后的發(fā)展,你有什么規(guī)劃?

    劉文奎:未來的幾年,基金會工作的重點都是精準扶貧,我們希望把資源更有效地投入到精準扶貧工作中。我們也希望鞏固創(chuàng)新成果,包括在社會企業(yè)、美麗鄉(xiāng)村等方面取得的經驗,能夠繼續(xù)發(fā)展下去,惠及更多貧困地區(qū)和貧困群眾。在公益組織國際化方面,我們還會繼續(xù)探索,加強國際交流。對于一些重要的社會問題我們也會投入資源進行關注,比如養(yǎng)老問題。今年我們已經開始關注這一領域,并且已經起步,希望到明年能夠初步探索出一種公益養(yǎng)老模式。

    ■ 本報記者 皮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