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shù)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年檢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09版:封面報道
   第10版:專題
   第11版:專題
   第12版:專題
   第13版:年檢
   第14版:年檢
   第15版:年檢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中華慈善博物館將于9月1日開館
慈善組織公開募捐需取得資格并備案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shù)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年檢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09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專題

第11版
專題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年檢

第14版
年檢

第15版
年檢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容
2016年08月02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慈善組織公開募捐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開始征求意見
慈善組織公開募捐需取得資格并備案

    7月29日,民政部發(fā)布了《慈善組織公開募捐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并向社會各界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稿細化了慈善法第三章對慈善募捐的規(guī)定,為慈善組織公開募捐提供了規(guī)范化的操作流程。

    慈善組織符合相關條件可以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申請和申領;獲得資格以后,開展公開募捐,必須制定公開募捐方案,并在登記的民政部門備案。在募捐活動現(xiàn)場或者募捐活動載體的顯著位置,還需要公布本組織名稱、公開募捐資格證書、募捐方案、聯(lián)系方式、募捐信息查詢方法等。

    資格需申請(申領)

    有效期三年

    慈善法規(guī)定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應當取得公開募捐資格。依法登記滿二年的慈善組織,可以向其登記的民政部門申請公開募捐資格。

    慈善組織如何取得這一資格呢?征求意見稿進行了詳細的規(guī)定。主要分為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申請和申領兩種情況:

    申請:1.認定為慈善組織滿二年(民辦服務機構等);2.非公募基金會+登記滿二年+是慈善組織

    申領:1.公募基金會、具有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社會團體+是慈善組織;2.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自登記之日起可以公開募捐的基金會和社會團體。

    申請者需符合九項條件:

    (一)根據(jù)法律法規(guī)和本組織章程建立完整的內部治理結構,明確決策、執(zhí)行、監(jiān)督等方面的職責權限,會員(代表)大會或理事會能夠有效決策,負責人任職符合有關規(guī)定; 

    (二)理事會成員來自同一組織以及相互間存在控制或者重大影響的組織的不超過三分之一,相互間具有近親屬關系的不同時在理事會任職;

    (三)理事會成員中非內地居民不超過三分之一,法定代表人由內地居民擔任;

    (四)秘書長為專職,理事長(會長)、秘書長不得由同一人兼任,有必要的專職工作人員;

    (五)在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的慈善組織有三名以上監(jiān)事組成的監(jiān)事會;

    (六)依法進行稅務登記,履行納稅義務;

    (七)按照規(guī)定參加社會組織評估,評估結果良好;

    (八)未納入異常名錄,未因違法違規(guī)行為正處于整改期間,申請前二年未發(fā)生嚴重失信;

    (九)申請前二年未被撤銷公開募捐資格,未因違反社會組織相關法律法規(guī)受到行政處罰,未發(fā)生其他違法行為。

    民政部門將在收到全部有效材料后二十工作日內作出決定,是否發(fā)給公開募捐資格證書。獲得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與個人或者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可以合作開展公開募捐,應當依法簽訂書面協(xié)議,使用慈善組織的名義開展公開募捐活動;募捐活動的全部收支應當納入該慈善組織的賬戶,由該慈善組織統(tǒng)一進行財務核算和管理,并承擔法律責任。

    征求意見稿特別強調,公開募捐資格證書不得出租、租借。

    獲得公開募捐資格證書并不是一勞永逸的,證書是有有效期的,有效期為三年。有效期屆滿三十個工作日前需要向機構登記的民政部門申請換發(fā)。

    如果未申請,視為自動放棄公開募捐資格。失去公募資格后,需要立即停止公開募捐活動。

    募捐需備案 五個工作日

    獲得公開募捐資格以后,也并不是想開展公開募捐就可以開展公開募捐,而是必須制定公開募捐方案,并在登記的民政部門備案。備案主要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公開募捐前五個工作日備案。民政部門對予以備案的將向社會公開;對募捐方案內容不齊備的,應當在五個工作日內予以補正。為同一募捐目的開展的公開募捐活動可以合并備案。

    第二種是發(fā)生變化起五個工作日補正。公開募捐活動進行中,募捐方案的有關事項發(fā)生變化的,應當在事項發(fā)生變化之日起五個工作日內及時向其登記的民政部門補正。

    第三種是突發(fā)事件五個工作日內。主要針對為應對重大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公共衛(wèi)生事件等突發(fā)事件,無法在開展公開募捐活動前辦理募捐方案備案的情況。

    此外還有一中特殊情況——異地備案。慈善組織在其登記的民政部門管轄區(qū)域外,在公共場所設置募捐箱或者舉辦面向社會公眾的義演、義賽、義賣、義展、義拍、慈善晚會等,除向其登記的民政部門備案外,還應當在五個工作日前,向其募捐活動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備案。

    信息需公開 最高罰兩萬

    對于一直以來飽受社會關注的信息公開問題,征求意見稿也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征求意見稿在這方面給了民政部門以明確的執(zhí)法手段——未在顯著位置公布募捐活動信息的可以對慈善組織以及責任人處以2萬元以下的罰款。

    具體需要進行的信息公開活動包括:1.慈善組織有效期屆滿未換發(fā)公開募捐資格證書的,應當告知信息平臺運營商,并向社會公告。如果未履行告知義務民政部門可以給予警告、責令限期改正,并可以處以罰款。2.在募捐活動現(xiàn)場或者募捐活動載體的顯著位置,公布本組織名稱、公開募捐資格證書、募捐方案、聯(lián)系方式、募捐信息查詢方法等。3.慈善組織應當依照有關規(guī)定定期將公開募捐情況和慈善項目實施情況向社會公開。

    此外,慈善組織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開展公開募捐活動的,應當在國務院民政部門統(tǒng)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臺發(fā)布公開募捐信息,并可以同時在以慈善組織名義開通的門戶網(wǎng)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移動客戶端等網(wǎng)絡平臺發(fā)布公開募捐信息。

    以上規(guī)定目前還在征求意見階段,最終出臺的管理辦法會不會作出某些改變,取決于公眾會提出怎樣的修改意見。作為公益人或者關心公益的人,如果你有什么意見,就趕緊提出你的意見吧,意見反饋截止時間為2016年8月28日。

    ■ 本報記者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