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shù)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09版:封面報道
   第10版:專題
   第11版:人物
   第12版:新聞
   第13版:新聞
   第14版:社會創(chuàng)新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支促性機構最大問題是
“自身能力不足”
支點計劃:集中孵化支促性機構
基金會體系下的公益機構孵化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shù)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09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專題

第11版
人物

第12版
新聞

第13版
新聞

第14版
社會創(chuàng)新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nèi)容
2016年07月12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點贊網(wǎng)社區(qū)創(chuàng)新部總監(jiān)、北京負責人譚紅波:
支促性機構最大問題是
“自身能力不足”

    目前孵化機構或培訓機構的主要問題,還是能力問題。要去孵化、支持別人,首先自己得有底氣,比如當你自己機構治理都一團糟,怎么去跟別人談治理。當能力不足時,孵化、培訓機構只會越做越爛,或者只能講一些大家都能在網(wǎng)上看到、通過跟別人交流得到的東西,而不能給予實質(zhì)性幫助。

    多一點務實,少一點務虛

    我很贊成支促性機構是慢慢從實操走向孵化,一開始自己是做項目的,逐漸有能力去支持類似組織。有實操經(jīng)驗,就很容易看出被支持機構的問題在哪里,幫他們找到問題,解決困難。比如,一個做救災方面的支促性機構,首先應該對每個救援階段的流程、細節(jié)都非常了解,并且熟悉領域內(nèi)人際關系,如果沒有這方面經(jīng)驗,怎么去幫助救災機構,可能連災區(qū)都不知道怎么進。

    我們確實是要培養(yǎng)機構自己行動的能力,但有時候支促性機構的一點實質(zhì)性幫助,比如某一點資源鏈接,就能幫它往前走一大步。支促性機構是需要告訴支持對象方法論,但也需要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能夠給予實質(zhì)性幫助。具備這種能力可能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

    現(xiàn)在很多支促性機構可能是因為有某一方面資源、人脈而成立的,缺少實操能力,而又沒有招到有足夠經(jīng)驗的人才。有時候還面臨著跟它支持的機構搶資源的問題。

    走出只靠工作坊、培訓這些提升能力的怪圈,更多地在實際工作中能夠幫它。當然有時候比如財務培訓是非常必須的,但更實際點的幫助會更好些。務虛的東西少一點,務實多一點。

    怎樣算孵化成功?

    很多人說到孵化就是“有一個很大的地方,提供辦公場地;很多機構都在這里,大家可以資源共享、互相交流,我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

    現(xiàn)在大家對孵化的理解可能有些偏頗,并不只是場地和經(jīng)費的問題,還需要提供必要的咨詢、指導,甚至合作一些項目,在合作過程中幫助它積累項目管理、機構管理的經(jīng)驗。

    以及很多人認為,只要幫助這個機構最后注冊了,就算成功了。到底怎樣算孵化成功呢?應該不僅僅是幫助注冊,孵化一個機構可能需要伴隨它成長很長一段時間,直到它能獨立去運作項目、籌資。現(xiàn)在講服務老人、兒童要陪伴式,孵化機構也需要如此。但長期陪伴看不到顯著效果,跟很多服務性項目一樣,也沒有一個量化的標準。所以很多機構量化的標準就是,每年有多少機構從我這里走出去了,就算孵化成功。這是行業(yè)內(nèi)普遍存在的問題。